佘 剛 葉高鵬 卓 紅
(1.中國石油測井有限公司青海事業(yè)部2.中國石油測井有限公司生產測井中心)
柴達木盆地馬?!蠹t溝地區(qū)基巖儲層測井評價*
佘剛1葉高鵬1卓紅2
(1.中國石油測井有限公司青海事業(yè)部2.中國石油測井有限公司生產測井中心)
柴達木盆地西南昆北地區(qū)和西北東平—牛東地區(qū)在基巖及其風化殼中都獲得了高產工業(yè)油氣流,但對于柴達木盆地北緣馬?!蠹t溝地區(qū)基巖儲層的地質特征認識程度還較低,也缺乏相應的測井評價手段。為此,以該區(qū)內D1井為例,結合巖心觀察及其實驗分析結果,利用常規(guī)測井、元素俘獲測井、電成像測井及M-N交會圖技術對基巖巖性進行了識別研究。結果表明:①馬?!蠹t溝地區(qū)基巖巖性存在硅質板巖、石英巖、閃長巖與石英片巖4種類型;②基巖儲層段原生孔隙較少,次生孔隙發(fā)育,基巖儲層屬于孔隙型和裂縫-孔隙型儲層,儲層縱向上的分布不受巖性影響,具有上下“好”中間“差”的特征。圖6表2參17
柴達木盆地馬?!蠹t溝地區(qū)基巖儲層巖性識別孔隙度譜測井評價
柴達木盆地因受不同構造背景和多期次構造應力場控制,具有古生代褶皺基底和元古代結晶基底的雙重基底結構,基底頂面分布有古生代淺變質巖及中—淺變質巖、元古代中—深變質巖和侵入火成巖體[1],故盆地北部、西部(以下簡稱柴北緣和柴西部)分布大面積的變質巖及火山巖。印支期后盆地基底長期遭受風化淋濾及構造活動影響而形成基巖儲層,燕山期形成沉降盆地,沉積物發(fā)育成優(yōu)質烴源巖并同時作為蓋層,有利于下伏基巖形成油氣藏[2]。馬海—大紅溝地區(qū)位于柴達木盆地北緣塊斷帶東段,早期鉆探了圓丘1井,在中、下侏羅統沉積巖地層及其下伏基巖中未發(fā)現有利的油氣顯示。然而,近幾年在柴西南昆北地區(qū)和柴西北東平—牛東地區(qū)在基巖及其風化殼中發(fā)現了高產工業(yè)油氣流[3-4]。因此,采用各種先進技術對柴北緣基巖進行再勘探與再認識顯得十分迫切。本文以馬?!蠹t溝地區(qū)新鉆探井D1井為例,在巖心、薄片、測井等大量資料基礎之上分析基巖儲層特征,以期為柴達木盆地北緣的基巖勘探起到技術支撐的作用。
馬?!蠹t溝地區(qū)緊鄰柴達木盆地中侏羅統生油凹陷,發(fā)育中、下侏羅統優(yōu)質烴源巖,可以為下伏基巖提供充足的油源[5]。因此,基巖巖性與儲集空間是其成藏的主要影響因素。根據D1井基巖段巖心觀察,21塊巖樣的薄片鑒定和32件樣品的X礦物衍射分析可知,該區(qū)基巖主要包括變質巖和火成巖兩大類巖性,其中變質巖以硅質板巖、石英巖為主,火成巖是以閃長巖為主的中性侵入巖。硅質板巖主要呈現灰色或灰黑色,具變余泥質結構及板狀構造(圖1a),少量具有變余斑點或瘤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微晶石英,含量為52%~63%,其次為絹云母與綠泥石等,局部礦物綠泥石化,部分樣品中分布有方解石脈(圖1b,圖1c),主要由泥質或中酸性凝灰?guī)r淺變質而成;石英巖主要呈灰色或灰白色(圖1d),石英具粒狀變晶結構或塊狀構造,石英含量大于85%,其次為方解石、云母等(圖1e,圖1f),由石英砂巖經區(qū)域變質或熱接觸變質形成;閃長巖呈灰色或黑綠色,塊狀構造(圖1g),斑狀或半自形粒狀結構,主要礦物有角閃石,斜長石,含量介于32%~56%,次要礦物主要為黑云母、方解石、輝石與石英等(圖1h,圖1i),屬全晶質中性侵入巖。
通過13塊巖樣的物性及5件巖樣的壓汞實驗分析,認為基巖十分致密,其巖石顆粒平均密度為2.97 g/cm3,孔隙度介于0.8%~4.1%,平均值為2.24%,滲透率最大值為2.23 mD,普遍小于0.3 mD,孔隙度與滲透率無明顯的相關關系,具較細歪度、較高排驅壓力的孔隙結構特征,屬于典型的特低孔滲儲層。巖心觀察及薄片鑒定表明,巖石中發(fā)育數條裂縫,部分伴有溶蝕孔,部分充填方解石或石英等礦物(圖1g,圖1h,圖1i),裂縫寬度為0.01~0.03 mm,與柴西部東坪等地區(qū)的基巖研究成果相似,D1井基巖巖性復雜,孔隙類型多樣,為次生裂縫、溶蝕孔隙和原生孔隙的多重介質,主要發(fā)育由構造運動與風化剝蝕影響而形成的裂縫與溶孔,原生孔隙主要為基質微孔隙,但不發(fā)育。
圖1 D1井基巖巖性及巖石礦物特征圖版
2.1巖性識別
D1井基巖中變質巖與火成巖均有發(fā)育,巖石成分的多樣性造成了測井響應特征的差異。以巖心觀察及薄片鑒定結果為依據來標定對應的測井數據,研究不同巖性在縱向上的分布規(guī)律。通過對應井段的常規(guī)測井曲線研究,發(fā)現補償密度、補償中子、自然伽馬、電阻率及自然伽馬能譜的鈾、釷、鉀曲線兩兩交會后對巖性具有較好的識別效果(圖2)。此外,通過對測井曲線的深入挖掘發(fā)現,在基巖段上部存有一種巖性,其電性特征明顯不同于其它已經證實的巖性,由于缺乏巖石礦物分析資料無法確定其巖石類型,暫定名為“巖性X”。
從交會結果來看,4種巖性的電性差異較大,釷-鉀交會圖(圖2d)區(qū)分效果最佳,石英巖處于圖版左下角,表現為低釷、鉀的特征,可能含有少量長石,與薄片鑒定結果相對一致;而硅質板巖處于圖版右上角,表現為高鉀多釷富含鈾的特征(表1),說明其從泥巖等變質而來,仍保持較高的放射性物質。在自然伽馬-深側向與光電指數-聲波時差交會圖上(圖2b),閃長巖與硅質板巖分界明顯,但石英巖與巖性X有部分重疊,可能由裂縫或礦物蝕變引起或二者具有相類似的礦物成分而交叉重疊[6];同樣,在中子-密度交會圖上(圖2a)也有類似情況,各類巖石電性特征如表1。
元素俘獲測井可以得到地層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可用于常規(guī)測井響應特征相似但巖石礦物成分不同的巖性識別[7-8],如表2為4類巖性的元素俘獲測井統計結果。石英巖主要成分為石英,云母等,暗色礦物含量少,所以具有較高的硅含量和較低的鋁、鐵含量;硅質板巖以石英及絹云母為主,石英含量低于石英巖,由于其由泥巖等變質而來,且部分礦物綠泥石化致使其有較高的鋁含量;閃長巖含有較多角閃石等暗色礦物,硅含量相對最低,卻具有較高的鐵與鋁含量,此外,現場滴鹽酸有微弱氣泡產生,薄片中也發(fā)現有少量方解石,均表明其鈣元素相對較高;巖性X的硅元素略高于硅質板巖,鐵元素略低于硅質板巖,鈣元素相對較高,鋁元素介于石英巖與硅質板巖之間,判斷該巖性以石英為主,暗色礦物較少,含有少量方解石。
圖2 D1井基巖巖性識別交會圖版
表1 D1井基巖測井響應特征分類統計表
表2 D1井基巖元素俘獲測井礦物元素含量統計表
利用常規(guī)測井可以快速識別基巖巖性;而元素俘獲測井可以準確給定巖石所含的主要元素及其含量,有助于進一步確定巖石類型;成像測井則具有較高的分辨率,有著類似于巖心觀察的效果[9],可以用于了解基巖結構與構造特征。硅質板巖在成像測井上表現為稍亮背景下的明暗相間條帶,巖石中具有多組形態(tài)相似或平行的暗色條帶(劈理面),與巖石層理面平行或相交,形成板狀巖石條帶,條帶較寬顏色較暗則可能填充絹云母、綠泥石等相對低阻礦物,部分層段可見較亮的斑狀或瘤狀構造(圖3a);石英巖表現為顏色較亮,不具明顯的條帶,除部分層段具有略暗的條帶或暗塊可能為方解石脈或云母,整體顯塊狀構造(圖3b);閃長巖顏色相對雜亂,不規(guī)則的高阻亮塊與低阻條帶等相混雜,塊狀與條帶狀構造均有,有近似片麻狀構造,裂縫與溶洞很發(fā)育,部分充填石英形成亮帶(圖3c);巖性X整體為高阻亮塊,夾雜部分略暗的排列規(guī)則且密集的細條帶,條帶內可能充填有綠泥石等相對低阻礦物,條帶間為亮塊組成(圖3d)。
測井曲線交會圖版可以較好地識別基巖巖性,但巖石的結構、構造、蝕變程度、裂縫發(fā)育程度、次生孔隙及泥質等因素都會對巖性識別產生影響[10],運用密度、中子及聲波時差3種巖性孔隙度測井的適當組合,可以更加準確地識別巖性。本文采用M-N交會圖對D1井基巖巖性進行精確識別,重點對X巖性進行鑒定,M-N交會圖是一種巖性識別圖,M和N分別是聲波-密度和中子-密度交會圖上某一巖性線的斜率,基本上與孔隙度無關,可以用于巖性的準確識別[11],其中M、N值為:
式中:
AC—巖石的聲波時差,μs/ft,1 ft=0.304 8 m;
ACf—流體的聲波時差,μs/ft;
DEN—巖石的密度,g/cm3;
DENf—流體的密度,g/cm3;
CNL—巖石的中子孔隙度測井值。
CNLf—流體的中子孔隙度測井值。
對于淡水鉆井液,ACCCf=189μs/ft,CNLCf=1,DENCf=1.0 g/cm3。
范宜仁等[12]認為,對于非火山沉積巖,泥質及輕烴對M-N交會圖巖性識別影響并不大,而當巖層存在高角度裂縫或孔洞時,M值將增大,N值基本保持不變;若為低角度縫或水平裂縫時,M值基本不受裂縫影響,可用于準確識別巖性。圖4表明4種巖性在M軸方向上并無明顯分區(qū),在N軸方向區(qū)分相對明顯,且石英巖、硅質板巖及巖性X基本處于同趨勢線范圍內。閃長巖處于圖版最左下方,在M軸向上具相對偏高的趨勢,結合薄片分析及電成像特征,閃長巖有裂縫發(fā)育(圖1h,圖3c),分析認為其值上偏為裂縫引起。對于巖性X,由于其處于石英巖與硅質板巖之間,更靠近石英巖并有少量數據相交,因此,初步判斷其為變質巖范疇,結合元素俘獲測井分析認為該巖性具有較高的硅質成分,且低鋁、低鐵,同時,成像測井顯示其條帶狀構造發(fā)育,綜合判定巖性X為石英片巖。
圖3 D1井基巖電成像特征
圖4 D1井基巖M-N交會圖
通過對基巖不同巖性的測井響應特征分析,依據常規(guī)測井曲線、元素俘獲測井及電成像測井對基巖巖性進行了縱向劃分(圖5),首先以自然伽馬110 API為界,界線左側為中高伽馬、高伽馬,分別對應石英巖與硅質板巖,界線右側分為中低伽馬與低伽馬,分別對應石英片巖與閃長巖(第5道);其次為了更好地展示交會圖的效果,將釷與鉀,密度與中子,側向與自然伽馬分別兩兩包絡,可據包絡面積大小并結合其它方法進行巖性識別(第6道、7道),第10道、11道為元素俘獲測井結果,第12道為元素俘獲測井氧閉合處理的多礦物剖面,第13道為剖面識別結果,第14道用4種顏色對識別結果進行了指示。如圖5所示,基巖段硅質板巖最為發(fā)育(黑色),分布于基巖上部和中下部;石英巖主要分布于基巖下部(淺褐色);閃長巖主要分布于基巖中部(淺黃色),下部也有少量分布;石英片巖較少,主要分布于基巖上部(白色)。
圖5 D1井基巖儲層巖性識別綜合解釋圖
2.2儲層儲集性
D1井基巖儲層次生孔縫比較發(fā)育,為了全面了解其縱向發(fā)育特征,可利用多種測井方法來研究裂縫。譚鋒奇構造了電阻率差比值法來識別火山巖裂縫,其消除了巖性影響而凸顯了真實裂縫[13],但公式中地層真電阻率Rt難以確定,且計算結果也會受到含氣性影響;施振飛[14]利用聲波時差來反映原生孔隙,密度與中子反映次生孔隙,構建了三孔隙度比值來評價孔隙,卻無法區(qū)分溶孔與裂縫。而成像測井既可以直觀地觀察到裂縫及其產狀(圖3),還可以構建孔隙度譜來對原生孔隙、次生的孔、縫、洞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
一般認為,成像圖像的顏色越深,電阻率就越低,其代表的孔徑就越大,而顏色越淺,電阻率就越高,其代表的孔徑就越小。因此,結合常規(guī)電阻率曲線,對電成像中的孔隙度圖像進行識別及頻率直方圖統計,并在剖面上形成孔隙度頻譜,再進行多閾值或小波變換進行圖像分割處理,最后確定出分界點,將圖像分割為原生孔與次生孔,進而可以衍生出多種儲集空間的分布特征曲線[15-17]。如圖6中第4道、第5道為電成像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圖像;第6道為圖像處理得到的孔隙度頻譜,單個、兩個及多個孔隙度峰均存在,且各峰寬窄不一;第7道為根據孔隙度譜計算得到的孔隙區(qū)間分布曲線,表示不同大小孔徑孔隙的占比百分率;第8~12道為根據孔隙度譜計算得到的裂縫、溶蝕孔洞的統計情況;第13道為孔隙類型統計。
對孔隙度譜(圖6)分析發(fā)現,基巖段存有5類譜峰,其特征各不相同。第Ⅰ類頻譜為最靠右的單峰,形態(tài)窄且陡,表明其孔隙度較低,整體不發(fā)育,儲層性質較差,在孔隙度譜為0~100的對數刻度范圍,其頻譜基本小于0.8,如井段2 125.00~2 165.00 m;第Ⅱ類頻譜分布略向左移,即大于0.8,仍為單峰,但峰身變寬且均勻,該類原生孔隙不發(fā)育,以次生孔隙為主,如井段2 040.00~2 054.00 m;第Ⅲ類頻譜分布左移,為雙峰或多峰,峰身明顯變寬,表明以多個尺度的溶蝕孔洞為主,同時發(fā)育少量裂縫,如井段2 054.00~2 102.00 m;第Ⅳ類頻譜分布最靠左,為較寬的單峰、雙峰或多峰,有局部峰明顯左移,有的譜峰可達1000,表示裂縫與溶蝕孔洞都比較發(fā)育,連通的次生孔中發(fā)育裂縫,如1900.00~1996.00m;第Ⅴ類頻譜寬峰與窄峰或不同位置譜峰分層交替出現,表明層狀連通的次生孔洞發(fā)育段與不很發(fā)育段頻繁交互出現,如井段2 210.00~2 288.00 m。
據孔隙度譜等參數處理結果,可知D1井基巖段原生孔隙分布較少,以次生孔隙為主,基巖儲層類型為孔隙型與裂縫-孔隙型兩類,分別對應Ⅱ、Ⅲ類譜峰與Ⅳ類譜峰。在縱向上,基巖頂部(井段1 900.00~1 995.00 m)與底部(2 285.00 m以后),裂縫與溶蝕孔洞最為發(fā)育,屬于基巖裂縫-孔隙型儲層;而基巖中上部(井段1 995.00~2 129.00 m)與中下部(井段2 258.00~2 285.00 m)裂縫發(fā)育較少,以溶蝕孔洞為主,屬于孔隙型儲層;基巖中部(井段2 129.00~2 258.00 m)儲層微觀非均質性較強,裂縫不發(fā)育,溶蝕孔洞發(fā)育段與不發(fā)育段間隔出現,為較差儲層??梢?,縱向上巖性與溶蝕孔洞的發(fā)育情況無明顯的對應關系,即基巖儲集空間受巖性影響不大,而與所處位置有關,其原因可能為基巖在形成以后,底部的中性侵入閃長巖,侵入到圍巖之中,在接觸面上形成大量裂縫、溶孔,而頂部則因構造運動抬升而長期經受風化淋溶,形成大量次生空間,從而形成了上下“好”中間“差”的儲層特征。
圖6 D1井基巖儲集空間成果圖
(1)D1井基巖巖性復雜,變質巖與火成巖并存,分布有硅質板巖、石英巖、閃長巖及石英片巖四種類型。其中硅質板巖最發(fā)育,在基巖段的上部和中下部均有分布;閃長巖次之,主要分布于基巖中部;石英巖不多,主要分布于基巖下部;而石英片巖最少,主要分布于基巖上部。
(2)D1井基巖巖性復雜,孔隙類型多樣,為次生裂縫、溶蝕孔隙和原生孔隙的多重介質,主要發(fā)育由構造運動與風化剝蝕影響而形成的裂縫與溶孔,原生孔隙主要為基質微孔隙,但不發(fā)育。儲層類型屬于孔隙型儲層或裂縫-孔隙型,儲集空間基本不受巖性影響,而與所處位置密切相關,在縱向上具有上下“好”中間“差”的特征。
(3)測井巖性識別方法和M-N交會圖版、成像和元素俘獲測井識別方法及成像孔隙度譜分析技術滿足了馬海—大紅溝地區(qū)基巖儲層評價的需要。
[1]吳顏雄,馬達德,劉君林,等.柴西地區(qū)基巖油藏形成的石油地質條件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4,25(11):1689-1695.
[2]彭曉群.柴達木盆地北緣塊斷帶東段新生界構造特征及含油氣遠景預測[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13:6-19.
[3]馬峰,閻存鳳,馬達德,等.柴達木盆地東坪地區(qū)基巖儲集層氣藏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5,42(3):266-272.
[4]劉桂珍,張德詩,李能武.昆北斷階帶基巖儲層特征及油氣成藏條件[J].巖性油氣藏,2015,27(2):62-67.
[5]王桂宏,譚彥虎,陳新領,等.新生代柴達木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勘探領域[J].中國石油勘探,2006,(1):80-83.
[6]張大權,鄒妞妞,姜楊,等.火山巖巖性測井識別方法研究[J].巖性油氣藏,2015,27(1):109-113.
[7]張審琴,段生盛,魏國,等.柴達木盆地復雜基巖氣藏儲層參數測井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14,34(9):52-57.
[8]李建明,史玲玲,汪立群,等.柴西南地區(qū)昆北斷階帶基巖油藏儲層特征分析[J].巖性油氣藏,2011,23(2):20-23.
[9]王永剛,耿斌,張豆娟.濟陽坳陷埕北地區(qū)變質巖儲層特征與測井解釋[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20(1):48-50.
[10]高曄,蘇立萍,王莉,等.大港探區(qū)南部油田火山巖儲層測井識別[J].特種油氣藏,2015,22(4):66-70
[11]陳冬,陳力群,魏修成,等.火成巖裂縫性儲層測井評價[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1,32(1):83-85.
[12]范宜仁,黃隆基,代詩華.交會圖技術在火山巖巖性與裂縫識別中的應用[J].測井技術,1999,23(1):53-56.
[13]譚鋒奇,李洪奇,孫中春,等.構造電阻率差比值法識別火山巖裂縫地層天然氣層[J].吉林大學學報,2012,21(4): 110-113.
[14]施振飛,蔡曉明,廖東良,等.江蘇油田泥灰?guī)r裂縫性儲層測井解釋方法研究[J].測井技術,2004,28(4):301-305.
[15]繆祥禧,吳見萌,葛祥.元壩地區(qū)須家河組非常規(guī)致密儲層成像測井評價[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15,38(3):33-36.
[16]朱小露,賀洪舉,劉瑞林,等.川中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白云巖儲層成像孔隙度分布譜響應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3,35(4):83-87.
[17]周彥球,李曉輝,范曉敏.成像測井孔隙度頻譜技術與巖心孔隙度分析資料對比研究[J].測井技術,2014,38(3): 310-314.
(修改回稿日期2016-03-01編輯陳玲)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專項(2011E-0305)“柴達木盆地高原咸化湖盆油氣藏測井評價技術攻關”。
佘剛,男,1982年出生,碩士,工程師;從要從事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工作。地址:(736202)甘肅省敦煌市七里鎮(zhèn)中油測井青海事業(yè)部。電話:18997375378。E-mail:4437245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