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菲
摘 要 通過對自動化新聞(Automated Journalism)實踐與傳統(tǒng)人工記者寫作內容的對比,分析出自動化新聞生產速度快、規(guī)模大,可為讀者提供更加及時、實時的相關信息,并降低了內容生產成本,所生產的信息還可當作結構化數據運用至其他報道中。但可讀性差,敘事效果欠缺;個性化服務背后隱藏的是同質化;可信度較高,但準確性、客觀性有待批判。自動化新聞實踐作為一種技術現象,其背后的本質可反映技術的本質,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的生活,但卻帶來人的異化及主體性迷失和困惑,數字化時代需反思人的生存狀態(tài),呼喚聚焦現實,保持“裝置范式”與“聚焦實踐”二者間的平衡與張力。
關鍵詞 自動化新聞;“裝置范式”;Dreamwriter;生存;聚焦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8-0009-03
近年來,自動化新聞(Automated Journalism)的出現及迅速發(fā)展引發(fā)討論。它是指基于基礎數據、非人為介入的用算法規(guī)則自動生成新聞故事的技
術[1],需預先寫好敘事模板,并依賴自然語言生成技術,按照獲取數據、分析數據、提煉觀點、依據特定結構和所需格式進行生成、實時發(fā)布的步驟來完成生產過程。目前它雖仍處于早期市場探索和擴張階段,但發(fā)展迅速,其發(fā)展前景、對社會和人帶來的影響、應以何種方式對待等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自動化新聞能否反映和表現生活中的人真正的生存狀態(tài)?經數字化處理的新聞能否觸及人生存的本真層面?人在數字化的空間中應如何生存?也許伯格曼“裝置范式”技術哲學可以回答這些問題。本文以“裝置范式”理論為指導,通過對自動化新聞稿件與人工記者稿件的對比分析,呈現自動化新聞的優(yōu)勢與問題,探討其背后隱藏的現代技術的本質,從而透視人在數字化時代的生存問題。
1 理論概念
1)技術人工物。技術人工物是理解與分析技術現象的起點和基礎,它是“世界上最常見、最一般、切身地被給予我們的‘可經驗、可體驗、可認識的技術現象”[2],是作為“物”的自然物理結構與決定其存在意義的意向性功能的統(tǒng)一體。作為一切技術活動、技術行為、技術意志、技術知識、技術情感等技術現象的凝聚物,技術人工物具有“人造性”,由外因主導的人在一定社會背景環(huán)境中制造和生產。
2)“裝置范式”。伯格曼吸收技術哲學前輩的觀點——芒福德的人性與技術間的關系、海德格爾的技術本質“座架”、埃呂爾的技術自主性等,基于海德格爾現象學,將技術與環(huán)境和人相關聯(lián),他重視“裝置”對傳統(tǒng)形式實踐的影響,尤其是對人的影響。他認為,技術作為今天人們對待現實的典型方式,在裝置范式中可得到最具體和明顯的體現,“裝置”代表著其本質[3],并主要通過裝置生產的技術人工物塑造人們的生活模式,“裝置范式”指鼓勵人們用商品的消費取代人們參與聚焦實踐,聚焦物缺失使得日常生活不再聚焦。
3)“聚焦物”與“聚焦實踐”。二者是與“裝置范式”相對應的概念,但并非與裝置為完全相對的狀態(tài)。“聚焦物”是人直接與物接觸而形成的實體物,匯聚著它所處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文化和歷史關系。與裝置范式起作用時表現出的不在場、非連續(xù)、手段與目的分離、人類與現實分離等特點相對,聚焦物起作用時,需在一定具體化有形時空中,人的身心完全投入并達到統(tǒng)一,體力與腦力同時作用,體現在場與連續(xù)性,需要耐心、忍耐力、技巧和聚焦實踐。“聚焦實踐”是基于聚焦物開展的實踐活動,并在某種意義上保護人生活的完整性與深刻性,二者具有不起眼、分散、卑微的特點,但若能合理利用,將在技術實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2 本文“裝置范式”邏輯框架
3 自動化新聞實踐(裝置范式)與人工記者寫作(聚焦物、聚焦實踐)對比分析
本文以中國騰訊公司開發(fā)的自動化財經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生產的2015年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部分相關內容為例,將其與《揚子晚報》記者石小磊寫作的江蘇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部分相關報道做對比,探討自動化新聞與人工寫作哪個更接近和觸及人生存的本真層面。
(騰訊財經訊)國家統(tǒng)計局周四公布數據顯示,8月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7月的1.6%略有擴大,但高于預期值1.9%,并創(chuàng)12個月新高。
國家統(tǒng)計局城市司高級統(tǒng)計師余秋梅認為……8月份豬肉價格連續(xù)第四個月恢復性上漲,環(huán)比漲幅為7.7%,影響CPI上漲0.25個百分點……
他表示,從同比看,8月份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同比漲幅有所擴大……
(節(jié)選自《8月CPI同比上漲2.0% 創(chuàng)12個月新高》見《騰訊財經》2015-09-10 09:30)
在受眾體驗上,文末還增加了“文章太長?點擊查看精要版”以及“點擊以下標題查看更多個性化版本全文”的個性化服務(研判版、民生版)。作為比較對象,下面將呈現《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石小磊關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相關
報道。
番茄炒蛋要多花1塊錢
……
就拿最家常的番茄炒蛋來說吧,南京市物價局公布的8月底全市平均價格為每斤番茄2.9元,每斤雞蛋5.5元。而7月底,這兩樣必買品每斤分別才只有2.6元和4.5元。晚上下班回家炒一盤番茄炒蛋,買1斤番茄4只洋雞蛋,比一個月前貴了1元錢。
蛋肉菜還會再漲嗎?
……
(節(jié)選自《CPI數據出爐,機器人1分鐘寫稿!記者們已哭暈?那可不一定》見《揚子晚報》2015年09月11日星期五第A06版焦點新聞)
通過以上自動化生產與人工寫作的內容對比,可分析出自動化新聞的優(yōu)勢與問題以及對社會和人的影響。
第一,打破時間界限,改變空間領域。生產速度快、規(guī)模大,為讀者提供更加及時、實時相關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內容生產成本,解放記者部分勞動力,所生產的信息還可當作結構化數據再次運用到其他報道中,這些可視為自動化新聞最突出的優(yōu)點。Dreamwriter用1分鐘即可完成大量的數據分析并生成內容,壓縮了新聞生產時間,其生產新聞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為人工記者不可比肩,加之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進行實時發(fā)布,相對傳統(tǒng)媒體《揚子晚報》的晚間發(fā)布更具時間的靈活性和即
時性。
Dreamwriter在數據的組合分析描述方面比人工新聞詳盡、涉及面廣。通過對詳實、準確的大量數據輸入,可生產出此前由于資源有限或受極端條件限制而記者無法涉及的內容,擴展了新聞生產規(guī)模。Dreamwriter的機器化使新聞成為批量化生產的消費品,相對于人工寫作成本降低,并驗證了“長尾理論”,盡管某些個性化文章(如Dreamwriter生產的研判版、民生版等)只吸引小部分受眾點擊,但總流量增加提高了廣告收入。由此可見,這一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擴展了新聞內容所涉及的空間,同時,它的出現和發(fā)展也改變著新聞市場空間的分布格局,國家間與國內媒體間對信息霸權的爭奪和占有欲將引起信息空間格局的變化。放眼全球,12家可提供自動化內容的公司分布空間不均,主要集中于德國、美國、法國、英國、俄國等發(fā)達國家,而發(fā)展中國家目前僅有中國,技術發(fā)展沒有消除原有的信息技術鴻溝,相反卻可能造成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信息技術鴻溝擴大,發(fā)展中國家對發(fā)達國家的依附更加嚴重;于國家內部來說,各新聞媒體應用自動化新聞的分布空間也不均衡,應用程度也不同。
第二,可讀性差,敘事效果欠缺。自動化生成的內容具有明顯的模板化、格式化特征,將其與Dreamwriter生成的其他月份CPI信息相比,其套路更加明顯。同樣的“國家統(tǒng)計局城市司高級統(tǒng)計師余秋梅認為”先進行大體數據解讀,進而通過各個經濟學家或分析師的“認為”來說明其他相關情況,通篇是CPI、同比、環(huán)比等專業(yè)詞匯和眼花繚亂的數據,可讀性差,文章具有技術裝置特有的冷、硬之感,僵化、機械式的敘事使得生動性欠缺,無人文關懷之溫度。與此相反,《揚子晚報》記者石小磊站在民生的立場,賦予冰冷的經濟數據新聞以溫暖,人情味十足,拉近新聞與讀者間距離,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番茄炒蛋價格的變化分析來反映8月份江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用形象的表達、通俗的語言,將艱澀難懂的經濟數據分析解讀得生動有趣,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一經濟現象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把握讀者閱讀心理需求,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這一無溫度的缺點由其物質特性而導致。Dreamwriter無人之主觀能動性,它雖可通過內在數據發(fā)現有趣事件和關聯(lián),但不能建立因果關系或增加意義,也不能回答新問題、提供創(chuàng)新觀點和解釋,只能在已輸入的數據基礎之上進行加工、組合和生產,并在理解和生產人類語言規(guī)范時相差較遠,不能如人工記者般生產出親切、幽默、活潑、諷刺、隱喻等語言文字,較為復雜敘事的生產還需依靠人工記者。
第三,個性化服務背后的同質化。Dreamwriter生產的內容文末有“文章太長?點擊查看精要版”以及“點擊以下標題查看更多個性化版本全文”的個性化服務。另有公司的自動化技術提供多語言信息,同一故事也可根據不同受眾需求提供不同語氣音調的講述[1]。不可置否,這種個性化服務給人的物質生活帶來一定程度的豐富、滿足、樂趣,人被新奇的高科技所吸引,沉浸于技術帶來的“超現實”中,但改變語氣音調、語言種類或是Dreamwriter有側重點地呈現某一方面(如豬肉價格、貨幣政策等)的漲落幅而形成所謂的“個性化”信息都只是表層現象。多種多樣的“個性化”標簽背后,隱藏的依舊是相同框架和模板下機械化生產出的千篇一律的同質化信息,可謂“換湯不換藥”。
第四,可信度較高,但準確性、客觀性有待批判。在此,可信度高與準確性待批判并不矛盾,可信度指受眾對自動化新聞的主觀經驗反映,而準確性則從客觀理性角度進行分析。Dreamwriter生產的內容,其數據分析詳實細致,加之帶有客觀之感的機械式語言,總體給讀者以較高可信度,且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更愿意相信電腦系統(tǒng)的計算與分析能力,懷疑人工對數據的計算、統(tǒng)計,認為其出錯率相對較高。但自動化新聞準確度依賴于基礎數據、算法程序的正確,其生產需要高質量與可讀取的完整數據形式,在Dreamwriter生產的信息中,國家統(tǒng)計局城市司高級統(tǒng)計師余秋梅是位女士,卻寫成“他表示”,這提醒我們,數據在進入系統(tǒng)時需經嚴格檢驗,包含凌亂格式與錯誤的數據將導致自動化信息發(fā)布的混亂。
相應地,自動化新聞的客觀性也有待檢驗和批判。首先,系統(tǒng)嚴格遵循預先定義的規(guī)則分析數據并生產敘事內容,降低人工生產時的偏見度,但此公正需基于完整、正確的基礎數據和無偏見的預寫程序之上。其次,該技術裝置增強敘事客觀性的同時,卻消解了傳統(tǒng)寫作賦予新聞內容的意義,不得不反思其生產的敘事是否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新聞。
在中國新聞學中,陸定一對新聞的定義至今仍是通用的概念之一——“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4]。新聞的本源雖講究用事實說話,提倡新聞客觀性,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和傳播而形成的信息,但新聞是報道,而非客觀事實本身,被報道出的新聞是經過報道者(記者)對客觀事實的主觀反應之后而形成的觀念性信息,帶有主觀意向性和多樣性,不同情境所需新聞報道的偏向性各異,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體現出記者個性風格與差異。在不考慮算法設計者主觀性的前提下,Dreamwriter生產的內容是無主觀偏向性的非觀念性信息,這從某一角度來說可視為客觀性提高,但卻與該新聞的定義相背離,并帶來新聞的同一性、同質化現象。
以上對自動化新聞實踐現象的分析,可看出它給社會和人帶來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異化。自動化新聞機械化、系統(tǒng)化、數學化邏輯下生產的內容,加之系統(tǒng)處理器的指令權與回答的可計算性,按照刺激—反應原則,影響著人的思維模式與生活方式,麻木、機械取代此前傳統(tǒng)實踐下的自由、豐富,共存的多維性和不確定性消解。作為數字化產物的自動化新聞生產的內容缺乏人文關懷的溫暖,將人更加帶離現實世界,技術作為一種中介,傳統(tǒng)的記者寫作通過技術媒介已將人與現實世界隔開一層,加上自動化裝置介入生產,人距離現實本真的生活層面越來越遠,自動化技術的新奇感使人渴望嘗試并不自覺陷于其中,在閱讀時仔細尋覓機器人生產的痕跡或是好奇自己獲得的個性化內容如何與別人不同,導致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的缺失。而傳統(tǒng)寫作的聚焦從記者角度來看,它觸及了生存的本真層面,記者親身參與具體實踐中,生產的內容擁有溫度和個性,從消費者來看,其接收到的內容也更為接近現實層面。
最重要的是,此裝置的本質反映出技術的本質,也挑戰(zhàn)著人在技術化、數字化時代的生存。技術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的生活,可解放勞動力和減輕負擔,但技術裝置范式在解除人參加具體社會實踐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參加現實的本性,且手段愈發(fā)隱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生活。此外,人使用技術時,須按照其制定的理性邏輯行事以保證技術效率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卻限制了個人能力的發(fā)揮。所有技術現象,如VR、游戲新聞、無人機等,都與自動化新聞現象一樣隱藏著技術本質,在理性化的影響下,過于追求效率以及技術帶來的各種物質生活方式,使人遠離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沉浸于技術帶來的“超現實”中,接受其物化,失去特質和個性差別,也取消了人使用工具的主動性,使之變?yōu)椤氨粍拥?、為機器服務的動物”[5],人類主體逐漸依附于理性技術并成為其附屬品。
4 呼喚聚焦
自動化新聞與傳統(tǒng)記者寫作需從競爭、輔助、融合三個維度看待,是主客體關系,并非互相取代。人始終是新聞制作的核心要素,技術作為輔助,算法系統(tǒng)分析數據并根據內在聯(lián)系提供數據支撐、發(fā)現有趣故事,提供第一擬稿(數據表格),記者將其作為參考,進行深度加工和豐富,省去大量繁瑣數據整理、歸納、對比、分析的工作量,記者職能和分工發(fā)生轉變,更多關注采訪關鍵人物、深度分析和調查報告,也需監(jiān)督基礎數據的正確性。
上文通過自動化新聞現象透視出的技術消極影響呼喚著聚焦,對本真生活層面的深度的追求呼喚主體再次面向真實世界,通過聚焦實踐回歸世界深處和現實本身,回歸主體性、人性和人作為存在的完整性。而保持“聚焦實踐”與“裝置范式”間的平衡與張力,保證新聞生產的異質性,從而影響讀者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維護人在數字化時代中主體性地位和該有的生存狀態(tài),是自動化新聞帶給我們的關于技術的“思”。
5 結束語
伯格曼“裝置范式”技術哲學帶給人的是反思和批判,處于數字化時代,對現代技術結構和技術本質的“裝置范式”應提倡聚焦現實,保護傳統(tǒng)人工寫作及其實踐,主張技術控制主義,在開發(fā)、應用自動化新聞前,需反思自身的目的和價值,有效控制自動化技術并將其當作恰當工具使用,使其既合規(guī)律性又合目的性。最重要地,是要清醒認識和反思人在數字化時代中的生存問題,不唯技術的同時合理利用技術,保證人的主體性,在平等的基礎上保證多樣性與豐富性。
參考文獻
[1]Peter Brown, Arjen van Dalen, Nick Diakopoulos, Konstantin Dorr, Mario Haim, Noam Lemelshtrich Latar,Claire Wardle. Automated Journalism[R],American:Tow Ceter,2016.
[2]舒紅躍,朱葆偉.技術現象學還原與海德格爾技術觀批判[J].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2011(1).
[3]傅暢梅,陳凡.伯格曼“裝置范式”的技術本直觀解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2007,9(3):23-28.
[4]黃旦.中國新聞傳播的歷史構建——對三個新聞定義的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1):24-37.
[5]劉易斯·芒德福.技術與人的本性[M].陳允明,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