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琴
摘 要: 最近幾年省、國家級技能大賽在各地各行業(yè)如火如荼地舉行,作為衛(wèi)生類的高職校,可以護理技能大賽為手段推動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為準備省、國家級大賽,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教師、學生全身心投入,在無數(shù)次的輔導、練習和多次的考核中既積累了些經驗,又發(fā)現(xiàn)了不足之處。文章進行總結以改進護理實訓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護理技能比賽 階段性考核 整改
一、護理技能比賽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心理素質差,無應變能力。
在選拔考試中,有的學生平時練習時操作流程嫻熟,可輪到她比賽時,臉部肌肉僵硬,有的表現(xiàn)為說話聲音顫抖或者不連貫,有的表現(xiàn)手抖,導致失誤頻發(fā);或者手忙腳亂,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經常出現(xiàn)犯低級錯誤,如忘扎止血帶,沒有評估環(huán)境、治療臺,消毒棉簽脫落,針頭掉地,持物鉗觸碰無菌罐發(fā)出噪音等。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質不穩(wěn)、應變能力不強;二是基本功不踏實;三是經歷比賽次數(shù)不多等。
2.無菌觀念不強。
在無菌技術操作中,跨域無菌區(qū),無菌溶液塞子掉落不處理,無菌持物鉗倒置,無菌包的折痕未對齊;在密閉式靜脈輸液操作中,穿刺不成功拔出的針頭暴露時間過長或者不消毒直接再次穿刺;接觸患者和非無菌物品后不洗手及醫(yī)用垃圾處理不規(guī)范等,這與臨床護理實習生存在的報道是一致的[1]。
3.基礎知識不扎實,理論知識欠缺。
由于參賽的學生大多是三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臨床的專業(yè)課,同時醫(yī)學基礎課(解剖、生理)已經學了兩年,很多知識點已遺忘了。在理論測試中,很多學生理論知識匱乏,表現(xiàn)在操作中理論不能指導實踐,在解剖學中學生學過體表肋骨、肋間隙的定位方法,在健康評估中學過心電圖的使用技術,但在考核中出現(xiàn)電極片放置錯位;髂嵴最高點、骶尾骨等標志不清楚,只能背出,而真實的人身上肌內注射定位不準確;在基礎護理學學習過血壓的測量方法,肱動脈的解剖位置,血壓袖帶纏的部位不準確,聽診器探頭放置位置不對等。不能根據(jù)案例中臨床表現(xiàn)列出具體正確的護理問題,確立哪些護理措施等,這些都表明基礎知識不扎實或者不能學以致用。
4.溝通貧乏或人文關懷欠缺。
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始終不與病人交流,有的學生有交流,但是不與現(xiàn)場情景貼切,背書痕跡重。因為在比賽中大多用的是仿真模擬手臂,手臂在被子外面或者枕頭始終在蓋被上面,止血帶有的扎得很緊,針刺的角度不對或者速度慢,有挑皮膚的動作,穿刺時有回血而輸液中發(fā)生故障均無法體現(xiàn),或穿刺成功固定后,發(fā)現(xiàn)止血帶還沒松開;有的選手在心肺復蘇按壓過程中,胸骨下陷深度過深。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選手對病人人文關懷的缺失,對病人缺乏同情心,不能體現(xiàn)目前的護理理念“以患者為中心”。
5.操作缺乏連貫性、真實性,表演性強。
很多選手在操作中傾向于表演,護理技能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技術。有的選手妝很濃,白得不自然,操作中過多考慮如何把姿態(tài)優(yōu)美,動作做美,卻忽略了操作本身的實際意義。
二、進行切實有效的整改,提升護理實訓教學水平
1.加強心理素質訓練,提高應變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實際工作中的得心應手是成正比的。學校課程開設選修課,培養(yǎng)選手和志愿者,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護理技能練習。在選手的初次篩選時,由班主任從身高、外在氣質、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方面進行舉薦,再由專業(yè)課老師從學生的動手能力、協(xié)調性等方面挑選,選中的學生給予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傳授心理調節(jié)相關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護理技能練習或比賽形式,在校內放置在大廳進行多項操作練習,使學生在心理不備的情況下隨時有老師學生進行觀摩;去每個班級進行操作演示,增加模擬比賽次數(shù),定期或不定期由校領導、護理專業(yè)老師和學生作為評委觀眾;請進同城醫(yī)院專家團,對其進行比賽考核,既鍛煉了其心理應對能力,又吸取了臨床的最新護理技術;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可以去各大醫(yī)院、兄弟院校進行演示比賽、交流;各種比賽時由專業(yè)錄像師跟蹤拍攝,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用物,聽取各種不同的建議,提高選手的應變能力。平時訓練可以使用不同的案例,或者故意污染治療臺、拿掉一些用物,以提高選手的臨場應變能力。總之,通過多元化的心理素質訓練,提高了選手的應變能力,最終達到了以賽促學的作用。
2.在課內外強化無菌觀念。
不管在校內還是院內,無菌技術都被列為重點護理技能進行培訓和考核。護理老師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案例法、角色扮演、多媒體等培養(yǎng)學生的無菌觀念,使學生從思想上引起足夠重視;增強課堂練習的課時;開放實訓室,增加課外練習次數(shù),在練習中兩人為一組,互相找出操作中存在的細節(jié)問題,或者拍成視頻進行回放,一起找出錯誤動作,然后經過如此反復地多次練習,讓無菌觀念深深印在腦子里,落實到操作中。再次讓選手進入臨床,親眼看到治療室各種無菌操作,比如輸液核對加藥、消毒、進針、固定;輸血核對消毒;導尿中的重復消毒,鋪洞巾等都有無菌操作步驟,通過見習,體會病人的痛苦,使選手的無菌觀念有感官上的認識和思想上的升華。
3.學以致用,用理論知識指導護理實訓教學。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應用。在基礎護理學及內、外、婦、兒各科實訓中,注重與已有理論知識的銜接。在護理實訓教學中,課前10分鐘用于復習提問,并在實訓課中應用所學知識指導操作,如吸氧操作中,課前讓學生復習課本內容,讓學生主動提問,老師解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回答學生們所提的問題,針對近年來案例分布到內、外、婦、兒各科,基護和??评蠋熤朴喞碚搶W習方案:先把常用護理問題歸類,再把這些護理問題的護理措施進行總結;內外科老師講解各系統(tǒng)常見病的典型表現(xiàn),引導選手提出護理問題,并細化護理措施;對系統(tǒng)的常見病細化歸類找出異同點,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護理實訓效果。
4.加強溝通能力培養(yǎng),加強人文關懷教育。
護士作為“健康的天使”、“生命守護神”,在工作中應充分體現(xiàn)“以病人為中心”。除擁有精湛的護理技術外,良好的人文關懷素質和溝通能力也是必備的條件。首先,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把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滲透到課堂教育中。教師應以挺拔自然的站姿,優(yōu)雅端莊的坐姿,輕盈敏捷的行姿,彬彬有禮的舉止,細心巡回指導,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校內通過選手角色扮演或者通過志愿者扮演病人,進行練習時進行有效、真實的溝通,用心了解病人的想法和感受進行溝通,這樣自然而然語音、語調、面部表情就會發(fā)生變化,溝通說起話來,也不會覺得那么假。動作、表情自然,剔除表演痕跡,就會帶動評委進入到你操作中;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利用寒暑假、周末去就近醫(yī)院多見習,在校期間每學期安排學生臨床實習;通過臨床見習實習增加與病人的接觸機會,讓學生盡早進入護士角色。早期接觸臨床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護理知識和練習技能操作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工作的重要性和病人的痛苦,通過臨床見習、實習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針對不同年齡、層次、急緩病人,注意溝通的側重點,通過對病人的真心關懷,病人的信任感、依賴感的提升,使護生認識到自己的實際價值和工作的成就感,進而更加主動提高人文素養(yǎng)。
5.深刻體會評分標準,統(tǒng)一完善訓練標準。
帶教老師認真閱讀深刻體會評分標準,加強對扣分細則的研究,把握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以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課程目標為綱領,結合地區(qū)臨床經驗,全校統(tǒng)一訓練標準,列出詳細的操作流程,流程包括細節(jié)動作,甚至表情及溝通的語言、語氣等,然后讓學生按照流程練習。訓練不要生搬硬套,選手可以有自己的發(fā)揮,在不違背操作原則下,以病人為中心的情況下,一些動作和交流語言可以靈活改動。操作分階段訓練,首先,熟悉單項操作并練習;其次,糾正練習中的錯誤,每人每次準備一個記錄本,記錄每次練習中老師或學生指出的錯誤,再次,操作串聯(lián)演示,最后細化操作控制時間。所有護理操作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圍繞病人,讓病人切身感受到護士操作對他來說是有效的、安全的,而不像是在做表演秀。要發(fā)自內心地對病人細心認真護理操作,展現(xiàn)護士本身的高素質,這樣的護理操作才會給人舒心、踏實的感覺。
盡管備賽過程中很苦很累,但所有選手都認為這些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雖然只是校內技能比賽,但收獲很多,也為次年的省賽、國賽設定了更高的目標。綜上所說,通過護理技能比賽,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護理技能水平,增強了她們的自信心,而且促進了院校之間的互相學習,貼近臨床,共同切磋,交流經驗,實現(xiàn)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對促進護理專業(yè)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愛蕓.護生在臨床護理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4,32(1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