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
父親給3歲的兒子買了一個烤紅薯,孩子拿著紅薯專注地剝皮……父親看著稚嫩的兒子艱難而笨拙地剝皮,便一把奪過紅薯,“爸爸幫你剝?!焙⒆诱×耍赣H剝皮時,孩子憤怒地大哭。父親慈愛地說:“別急,別急,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备赣H認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紅薯,剝開一半皮就交給孩子。孩子卻將紅薯憤怒地扔到地下。這一扔也激起了父親的憤怒。
這位情緒機制發(fā)展未成熟的父親,瞬間便和孩子情緒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于剝紅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須由自己剝皮再吃的內在秩序,兒童成長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憤怒。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長的需要。憤怒在開始的時候只是兒童用以保護自己、維護和爭取自己心智成長權益與機會的工具,在后來卻成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對于這位父親,如果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長的需要,那就請允許孩子有情緒,讓孩子惱怒的情緒通過哭流淌走。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評判,不要啟動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緒機制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情緒是孩子的,不是父親的。
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取決于他在情緒上的成熟度。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于如何協助自己成長,協助他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透過自我形成一個管理系統,情緒包括在這個管理系統之中。
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被認為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fā)展、成長、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fā)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容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由于孩子的自衛(wèi)能力弱,對成人沒有制約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克制自己的情緒。變化無常的情緒極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產生對成人的防御、警覺和恐懼。
成熟的情緒狀態(tài)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孩子看到成人時,就會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樣開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緒機制是成熟的,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因此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huán)境。
一個2歲的孩子奔跑時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其實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嚇了一跳。等他熟悉這種感覺后,內在就不會再涌起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會涌起好奇和歡樂,他會高興地說:“我被嚇了一跳?!?/p>
孩子用哭來應付各種不適。有時不適消失了,但哭好像還意猶未盡。哭釋放、調節(jié)了內在,放松后感覺就慢慢到來,使哭轉變?yōu)閷Ω杏X的專注。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后,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并開始熟知、了解情緒,豐富和創(chuàng)造出更多情緒,最后發(fā)現情緒的秘密,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于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時,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過于喜或悲。大喜和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于“風云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初見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生命的智慧。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