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兮
對漫山楓葉的執(zhí)著應(yīng)始于《西廂記》里那句唱詞—“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鼻镏畬⒛?,印象里的楓林一定是醉人的紅,驚艷的美。也慕名去秦淮之地的棲霞山看漫山遍野的楓葉,將一山清涼秋意染成燦若云霞的艷陽天。
常仰慕古人四時風雅,春來百花斗艷,郊外禊飲踏青;夏時曲水流觴,對詩呷茶,暑熱天氣里,博山爐續(xù)上一段冰,自是好不愜意;入秋則酌酒高歌,登樓弄月,尋一處楓林小徑,不知天色將暮;至于冬至,雨雪欲來,紅泥小火爐溫淡酒兩三盞,依舊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
而此時,我小憩在這滿山深紅淺紅中,蛺蝶穿花而過,蝶翼撲閃,帶落一葉秋色,飄飄搖搖的一枚紅葉正巧落在手中的古卷。
那是一卷透著歲月斑駁的詞集,我方才翻過的一頁,清秀的墨跡正寫著小山那闋《思遠人》:“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p>
曾驚艷過我的詞句在此時此景下別有一番韻味,那些風雅趣事在這“紅箋小字”面前竟全是滋味平淡,落了俗套。
紅葉的存在本就是畫意,紅葉題詩更是詩意入了畫。
古人心思玲瓏,一番情意總是繾綣,讓人在字里行間尋舊跡,轉(zhuǎn)過千山萬水,一葉紅箋是看客,將這心思盡數(shù)藏匿。
這遠隔千里仍牽掛不休的心思在那遠行客所遺的雙鯉魚中,在烽火亂世里輾轉(zhuǎn)而至的一封家書里,是云中雙燕銜來的錦書一卷,是墻上的題字,畫中的山水,是久久注視你背影離去的目光,是渭水旁折下的那枝柳,是那闋紅箋上待和的詩句。
欲寄彩箋兼尺素,哪怕寥寥數(shù)語,不在字句,而在心意。
秋雨來得突然,方才還是風塵不起,須臾間便淅瀝落下。我撐起繪著杏花的傘,看本就不多的游人四散。驀地,我看到一位穿緗色衣裳的姑娘,梳著清爽馬尾,蹲下來小心翼翼拾起幾片楓葉。雨水淺淺落在她的肩頭,那姑娘要將這楓葉帶去哪兒,又或者這紅箋要訴怎樣的心事寄給怎樣的人。
有關(guān)紅葉題詩的傳說太多,上陽宮中獨坐的宮女,繾綣心事隨流水而去,一葉紅箋成全了一段千古佳話;玉陽山上修真的女道士,于紅箋上題詩數(shù)句,邂逅了偶經(jīng)此地的失意才子;唐寅的畫中,那手捧紅葉的女子眉目婉轉(zhuǎn),多少情意自在眼角眉梢流轉(zhuǎn)……畫中的女子是誰,紅箋上題了怎樣的詩,或許都不重要,千年流轉(zhuǎn),故事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而我們念念不忘的,唯有那一段風雅的心思。
久居都市,早已不識這“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是什么滋味,連信也不常寄。只是在這樣的秋色里邂逅這樣一山煙雨一片霜林,便又忽然想起前人舊句。
曾聞葉上題紅顏,葉上題詩寄阿誰?這紅箋小字輾轉(zhuǎn)千年后,又將成為誰人心上的朱砂痣?
雨停,暮鴉晚歸,驚得楓葉沙沙作響,我攜傘而歸,只覺風塵不起,天氣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