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子
2016年暑假期間,王開華請來南京交通職業(yè)學院的10名優(yōu)秀學子,組成了教師團隊,在文化大院開展“少年強、中國強”公益夏令營活動。為期10天的教學生涯里,這群“老師”們進行了精心準備,開設了國學講堂、趣味音樂課、益智游戲課、多維模型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滿滿。
不能讓孩子荒廢童年
2013年秋,江蘇沐陽胡集鎮(zhèn)老漢王開華和老伴去省城游玩,南京的繁華讓王開華開了眼,但讓他感觸最深的是,城里的老人有老年活動中心可以放松和娛樂,孩子有少年宮、公園等場所可以學習和玩耍,而鄉(xiāng)下的老人們只能街頭聊天搓麻,孩子滿世界瘋跑。如果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學習、娛樂休閑的場所,該多好啊!
王開華家在鎮(zhèn)區(qū)公路旁有幢建筑面積1600多平米的小樓,租期很快就要到了,他決定把這幢小樓建成文化大院。
房租到期后,王開華騰出一個大房間,買來桌椅,布置成一個大教室。每逢雙休、節(jié)假日,王開華都把留守兒童召集到一起,請來國學、繪畫老師給他們上課,讓孩子們學習做人的道理,提高繪畫水平。王開華辦輔導班不但分文不收,還給孩子們提供課本和紙筆。
為了給孩子們上國學課,王開華請來了79歲高齡,國學知識淵博,講課生動的周桂林老先生。
因為來上課的孩子還小,門口來往車輛多,孩子們每次上課結(jié)束后,老兩口都親自把孩子們護送到公路邊,交給前來接孩子的爺爺奶奶。
王開華夫婦的舉止感動了許多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他們都說:“把孩子送到開華文化大院學習書法,不僅不收學雜費,連水電費都是老兩口貼補的,思想境界真高??!”
給老年人一方樂土
沐陽是書法之鄉(xiāng),這里書法藝術自漢唐以來便各擅精微,沈括、周宗濂、魏璐西等名家在沐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人文軼事。王開華很喜歡書法,便決定為老人們提供一個研習琴棋書畫的場所。隨后,他掛出了、“沐陽老齡詩詞協(xié)會胡集分會”、“沐陽老齡書法協(xié)會胡集分會”的牌子。經(jīng)過王開華宣傳,每天下午來到文化大院習練書法的老人越來越多。
王開華的文化大院漸漸成了老人們的精神領地。每天午飯一過,老人們陸續(xù)來到老年活動室,有的靜靜看書,有的擺上棋盤殺個你死我活。這些老人最大的92歲,最小的60歲,他們都說和同齡人在一起很快樂,感謝王開華給他們提供了這么一個陣地。
沐陽地處蘇北平原,千百年形成的農(nóng)耕文化特別深厚,近年來沐河兩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yè)文明已嶄露頭角,王開化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幸福,但他們不了解老一輩以前的生產(chǎn)生活情況,就有了辦民俗館的打算。
有了這個想法,王開華利用空閑時間,走村串巷,搜集有紀念意義的農(nóng)具和生活用品。以前割莊稼用的鐮刀、鋤頭、犁耙,生活中的風箱、水瓢等,都成了他的收集對象。不到半年,就搜羅了200多種農(nóng)具及生活用品,王開華給每一種展品都寫了解說詞,然后引領孩子們參觀,讓他們了解祖輩當年生活的艱辛以及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
除了辦民俗館,王開華對即將失傳的非遺文化產(chǎn)品也非常關注。僮子戲是流傳于沐陽民間的一種戲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大都是在春節(jié)以及祭祀時演唱。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專注于發(fā)家致富,會唱僮子戲的人越來越少,這種古老的戲種面臨著失傳的境地。
為了讓祖先留下來的古老文化傳承下去,王開華走遍了沐陽的角角落落,尋找會唱僮子戲的民間藝人,在他的努力下,17名老藝人帶著他們的戲裝齊聚文化大院,給大家表演這種古老的戲曲。
為了讓僮子戲代代流傳,王開華在大院創(chuàng)辦了僮子戲傳承所,招募了十多個對僮子戲感興趣的年輕人,帶著他們向老藝人潛心學藝。僮子戲后繼有人,還陸續(xù)接到了演出邀請,這令王開華非常高興。
一生積蓄都花光
王開華的文化大院越辦越紅火,他被鄉(xiāng)親們譽為“文化明星”。然而,王開華背后的付出與努力卻鮮為人知。
三年前,當王開華從南京回來,向家人說出創(chuàng)辦文化大院的打算時,老伴首先表示反對,因為兒子管理的櫥柜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意時好時壞,這幢三層的小樓每年能給家里帶來近20萬元的房租,現(xiàn)在大家都一門心思致富,辦文化大院一分錢不掙,還得往里貼,這不是傻子才干的事情嗎?兒女對父親的想法也難以理解。
在王開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服下,家人同意了他的做法,對那幢三層小樓按王開華的計劃進行了布置和改造。
在外人看來,放著每年20萬元的租金不拿,反倒貼錢辦公益事業(yè),大家都認為王開華家底殷實。其實不然,王開華家里的收入全靠兒子在沐陽縣城開設的櫥柜廠。近幾年實體經(jīng)濟難做,同行競爭激烈,王曉超的櫥柜廠能盈利實屬不易。為了創(chuàng)辦文化大院,王開華把一生的積蓄都花光殆盡,子女們每月孝敬的2000元也被他用來維系文化大院的日常運轉(zhuǎn),老兩口每天的生活費靠的是起早摸黑地賣早餐和打豆?jié){賺的錢。
更讓人欽佩的是,自2014年以來,王開華一直默默地資助胡集中學12名貧困學生,他資助的標準是每年每人1800元。目前,12名學生中已有10人進入高中學習,王開華實行跟蹤助學,直至大學畢業(yè)。
王開華的文化大院辦得紅紅火火,這與家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兒子王曉超說:“只要老人高興,我一定會鼎力支持!”下一步,王開華將再向兒女們拉些“贊助”,投入資金添置一些桌椅、投影儀、盡快讓來這里學習的孩子接觸到現(xiàn)代化的東西。
王開華為了公益事業(yè)無私奉獻,不求點滴索取的行為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一致稱贊,也引起了省、市、縣等各級政府的關注。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周琪親自前來調(diào)研,對王開華自籌資金建大院,一心一意為群眾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境界給予高度評價。
2016年8月上旬,王開華家庭入選“江蘇省最美家庭”。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