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妍 周春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正義論》中“最少受惠者”視角下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
朱曉妍周春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正義論》中“最少受惠者”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在概念與內(nèi)涵上很大程度存在共同性,本文吸收羅爾斯“差別原則”的精神要義,對完善我國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提出啟示。
最少受惠者;弱勢群體;權利保護
關于“弱勢群體”的內(nèi)涵,我國學術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知。通過對學術界各位學者的觀點進行歸納,所謂“弱勢群體”指的是由于生理或心理存在缺陷,或者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缺乏有利條件而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羅爾斯通過“基本善”的概念來判別“最少受惠者”,他將良序社會中擁有最低的收入和最少財富的階層,或者說擁有最低期望收入的階層定義為“最少受惠者”,“最少受惠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視作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兩者的概念與內(nèi)涵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
羅爾斯從“無知之幕”的初始狀態(tài)出發(fā),構建了一套普遍適用于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理念。通過對“原初狀態(tài)”和“無知之幕”等重要概念的闡釋,羅爾斯嚴謹?shù)匮堇[了正義社會所必須遵循的兩個正義原則:第一,自由優(yōu)先原則,“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機會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這兩個原則就是在保障基本自由權平等的前提下,通過經(jīng)濟和社會制度設計的“不平等”,使得以便作為最少受惠者的社會弱勢群體獲得最大利益。其中差別原則是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中的一個標志性概念,也是其分配正義論的核心價值圭臬,它在理論層面上關切社會底層人員與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羅爾斯本人其實意識到現(xiàn)代社會對于財富和機會的分配是無法均等化的,但他致力于站在最少受惠者的角度看待與衡量這種分配的不均衡,試圖探尋某種補償和再分配制度去補正“分配天平”的傾斜。差別原則在確證平等的個人自由權利優(yōu)先性的同時,特別強調平等互惠、社會統(tǒng)籌兼顧;強調為了保證社會所有成員享有事實上的平等自由權利,須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給與特別關注,強調個人自由權利恰當?shù)纳鐣拗频谋匾浴?/p>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之下,如何順暢應對和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必須被提到突出位置,雖然羅爾斯正義論中的差別原則很大程度上根植于資本主義社會,并且強調只在對弱勢者明確有利的前提下,才允許人們利用先天或者后天的有利條件去獲取更多的財富或者機會,但其對我國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仍具有一定啟示作用。
(一)建立穩(wěn)定的弱勢群體保障制度。差別原則旨在逐漸修正因基本善的偶然分配造成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尊嚴的不平等狀態(tài),進而促使社會基本善的分配保持在“水平基點”上。而機會重新分配的時刻隨時都會出現(xiàn),這意味著對于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不可能仰仗隨機性的救助機制,更無法依靠道德倫理進行補償。目前,許多國家都以慈善事業(yè)的形式運行社會救濟,這種變相的“施舍”其實具有很大的隨機性與臨時性,對于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必須制度化,將其提升到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高度去認知。差別原則必須滲透到戶籍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就業(yè)制度等一系列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制度中。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完善,可以考慮實行“裁審自擇,各自終局”的格局,以勞動仲裁、勞動訴訟兩種模式雙軌并行,以節(jié)約當事人因勞動爭議付出的成本解決仲裁與訴訟的銜接問題等。
(二)完善弱勢群體權利的司法保護機制。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等都涉及司法救濟的相關規(guī)定,但是現(xiàn)行司法救助制度還存在適用范圍不明確、“確有經(jīng)濟困難”認定標準模糊、司法救助金缺乏等問題。因此進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一方面需要擴大司法救助對象,明確適用范圍;另一方面需要改革司法救助程序,建立訴訟費用轉移制度等,減小弱勢群體訴訟成本,使其愿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第二是完善法律援助機制。目前我國現(xiàn)行法律援助制度還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根本性制度立法、機構設置混亂、援助對象狹窄、援助質量參差不齊、援助經(jīng)費缺乏以及監(jiān)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因此,為使法律援助制度在保障弱勢群體權利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需要在以上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機制,使法律援助制度能切實為弱勢群體行使訴權服務。第三是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公益訴訟制度很好地加強了對于弱勢群體權利的保護,但是我國在現(xiàn)行立法背景下還對此種公益訴訟有所限制。公益群體目前并沒有法定資格進行起訴。因此進一步修改相應的訴訟規(guī)則,建立公益訴訟制度有利于保護弱勢群體權利,更有利于崇尚社會公益的人們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第四是設置針對弱勢群體的專門審判機構。除上述三方面的舉措外,還可以建立一些專門針對弱勢群體的審判機構,更具針對性、專業(yè)性地保護弱勢群體權利。
(三)重視社會組織在弱勢群體權利保障中的作用。非政府組織實行靈活的內(nèi)部自治,其與群眾聯(lián)系密切,對于基層的情況實時掌握,維護成本低且能夠更好地把握沖突命脈,在滿足弱勢群體的社會需求、解決一些長期性的社會問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我國現(xiàn)如今所面臨的弱勢群體保護問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的擴大、貧困人口及失業(yè)人口的增多、城市貧困階層形成、老齡化程度加深等,這些問題想要完全依賴政府來處理是不現(xiàn)實的。
(四)建立專門的國家人權機構。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需要政府肩扛相應的擔子,政府各個部門應在各自職權范圍內(nèi)負責相應的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在我國,此類職能大部分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其他部門分別協(xié)助配合,針對權利保障職能分散的局面,結合世界人權保障發(fā)展的趨勢,建立一個專門的國家人權機構進行統(tǒng)籌管理,的確具有必要性與可操作性。1992年聯(lián)合國通過了《關于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國家機構的地位的原則》,在此基礎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專門的人權機構。①“這些人權機構被賦予了很大權力,從調解勞資糾紛到發(fā)布具有約束力的命令等?!雹谒鼈兛梢酝ㄟ^執(zhí)法、調解、宣傳、公益訴訟等方式完成其職能轉變在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對弱勢群體的歧視現(xiàn)象,實現(xiàn)對人權的平等保護。
注釋:
①蔡定劍:《反就業(yè)歧視法專家建議稿及海外經(jīng)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頁。
②張曉玲:《社會弱勢群體權利的法律保障研究》,第306頁。
D092
A
1671-864X(2016)10-0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