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菊 李婭瓊
(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人文視野下佛教與緬甸倫理思想的研究
張玉菊李婭瓊
(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佛教是緬甸的國教,在緬甸已有上千年的傳播歷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佛教影響到了緬甸文化的方方面面, 成為緬甸民族文化的核心。
宗教;緬甸;佛教;倫理思想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
(二)緬甸人民的宗教信仰。根據(jù)緬甸政府1994年的統(tǒng)計,當時緬甸約有89.28%的人信仰佛教,5.06%的人信仰基督教,3.7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0.5%的人信仰印度教。而根據(jù)英國經(jīng)濟學家情報部編《各國情報報告:泰國/緬甸》(1992/1993年)的統(tǒng)計,緬甸有佛教徒3500萬人,約占緬甸總?cè)丝诘?7.2%,占緬族人口的95%;基督教徒約230萬人,占總?cè)丝跀?shù)的5.6%,其中三分之二是克倫族人;穆斯林約147萬人,占總?cè)丝诘?.6%;印度教徒約41萬人,占總?cè)丝诘?%;純粹的神靈信仰者主要是克欽族和欽族,約100萬人,占總?cè)丝诘?.6%。[2]
緬甸是一個傳統(tǒng)的佛教國家,其佛教體系屬于南傳巴利語系佛教。根據(jù)緬甸政府統(tǒng)計,1994年緬甸有佛教僧侶143152位,沙彌206668位,尼姑23017位。僧尼總數(shù)占全國總?cè)丝诘?.77%。[3]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其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有:第一,國國共凈。當時各國長期混戰(zhàn),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釋迦牟尼提出了和平、戒殺的主張。認為只有采取這一辦法,才能使天下太平,實現(xiàn)“不加兵仗、自然太平”的社會理想。[4]第二,存在不平等的種姓制度。第三,思想界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釋迦牟尼提出的平等戒殺則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因而得以順利傳播。
(二)佛教基本教義。
1.四諦和八正道:四諦指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八正道是指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2.十二因緣:即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3.涅槃:意為圓寂、滅度等。小乘佛教把其解釋為“虛無絕滅”,大乘佛教則認為涅槃具有常、樂、我、凈四種德性或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八種德性。4.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三)佛教的禮儀。
1.祈禱:用語言文字對神表示敬意、贊頌。2.祭祀:用儀典表示服膺。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庠诠P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一)佛教對緬甸倫理思想的影響。
1.佛教是緬甸倫理之源。
濃厚的佛教氛圍使緬甸人形成了強烈的宗教觀念。他們越來越關注人倫關系,關心來世,提倡因果報業(yè)了。[5]佛教的哲學觀與倫理思想融為一體,形成了緬甸極具佛教特色的倫理哲學。它對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團結(jié)、保持社會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為緬甸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佛教是緬甸傳統(tǒng)倫理的理想與實現(xiàn)途徑。
佛教對社會所有成員所作的行為要求都是基于這樣一個出發(fā)點,即希望達成和諧的社會、和諧的集體。由于佛教的社會整合功能,小乘佛教通過經(jīng)典和僧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緬甸社會,規(guī)范了社會成員的倫常行為,指導了他們的價值取向。
3.佛教是緬甸社會倫理道德的補充手段。
(1)以禮制為基礎的法律制度是對緬甸社會倫理的消極補充。緬甸人自從接受佛教以來,就一直把實現(xiàn)佛教教義作為自己道德的最高追求,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制度,對個人行為有嚴格規(guī)定。
(2)德與禮的教化是對緬甸社會倫理的積極補充。佛教認為如果加強內(nèi)心修養(yǎng),教育人們將注意力從外部的利害關系中收回,返回內(nèi)心世界,就可以消除對利與害的權衡,得以實現(xiàn)利他的價值取向。
緬甸的倫理道德思想在沿襲了前人的各種宗法觀念和傳統(tǒng)習俗的基礎上,受到了佛教學說影響,具有濃厚的佛文化色彩。
(一)上古時期的倫理思想。從文化史角度看,緬甸蒲甘王朝立朝之前都可算作上古時期,包括原始社會時期和早期國家時期。初期的道德風尚是團結(jié)友愛,互助互濟的集體主義精神。早期佛教在緬甸已深入人心,其樸素的倫理觀念與民間習俗已融為一體,影響到社會生活各方面。
(二)中古時期的倫理思想。當時的緬甸社會,佛教對緬甸人的精神影響無處不在,成為全國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佛教學說和教義也滲透到了緬甸社會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該時期主要倫理思想有:因果報應、行善積德、成事在天等佛教信條。
(三)近代倫理思想。近代緬甸,由于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壓制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宣揚,緬甸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情況,西方生活方式和哲學思想慢慢侵入到緬甸文化之中。愛國主義、維護傳統(tǒng)道德觀成為該時期的主流。
(四)現(xiàn)代倫理思想。緬甸現(xiàn)當代的倫理思想和哲學思潮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議會民主階段、綱領黨執(zhí)政階段及新軍人政權階段。
該時期佛教教義的倫理思想大行其道。主要表現(xiàn)在:1.篤信因果報應以及輪回學說;2.主張信奉佛、法、僧“三寶”,遵守五戒、十戒;3.主張與人和睦相處,慈悲大度;4.強調(diào)晚輩要孝敬父母、尊敬老者;5.強調(diào)“智慧和自制力是真正的財富”,認為真正的財富是永恒的,物質(zhì)財富隨時都可以消滅,只有精神才是永恒不變的。
緬甸的倫理道德發(fā)展有自身特點。許多以佛教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風尚和傳統(tǒng)習俗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緬甸人民的心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些倫理觀念已發(fā)生變化,但因流傳久遠,根基牢固,佛教至今仍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行為、文化習俗,仍是緬甸社會倫理道德的核心和社會追求的最高目標。
[1]美國中央情報局網(wǎng)站:http://www.odci.gov/cia.
[2][3][4][5]鐘智翔, 尹湘玲. 緬甸文化概論[M]. 廣州: 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2014年.
張玉菊(1991.04-),白族,云南大理人,在讀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學院,研究方向為緬甸語語言學。
李婭瓊(1991.09—),彝族,云南楚雄人,在讀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學院,研究方向為緬甸語語言學。
C95-5
A
1671-864X(2016)10-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