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嬌
摘 要: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西華師大在整理上報文物時清理出三件宋代青瓷器物,包括青瓷碗兩件,青瓷盤一件?,F(xiàn)就這三件器物從器形、胎釉、紋飾、制作工藝及出土等方面加以考辨,認定其確為宋代所產(chǎn)。
關鍵詞:西華師范大學;宋代青瓷器物;初步認識
一、我校所藏宋代青瓷器物
(一)219號①瓷碗。此碗內(nèi)部渾潤圓滑,隱有光澤。內(nèi)沾紙片,書編號及名稱,即“0219,綠釉②瓷碗”,為今人所貼,防其混淆,易于查找。雖稱其綠釉瓷碗,然觀其色澤,白中帶黃,碗內(nèi)底部黃色呈片狀,尤為明顯,外部粉白。碗內(nèi)左腹部有星星點點的黑色或呈塊狀。碗的口沿處露有一絲瓷胎,比釉面粗糙,后人稱這種碗口為“芒口”。該碗芒口周沿有細碎破裂小口,除此細小瑕疵外,整個碗面通透,無缺口。碗內(nèi)外均無任何裝飾,簡潔大方。該碗南充出土(上載本院出土,即西華師范大學北湖校區(qū)所在院出土),現(xiàn)仍藏于北湖校區(qū)(舊校區(qū))。
(二)220號影青瓷碗。圖2所示即為本校陳列室所藏編號為220號的影青瓷碗。碗面整體簡潔淡雅,無缺口。碗口無釉,露出瓷胎,稱為“芒口”,碗的內(nèi)腹部四周都刻有花紋紋飾,該紋飾有枝有葉又開花瓣。碗外腹部花紋較內(nèi)部稀疏簡潔,腹部貼有紙片,上書“編號:0220,名稱:影青瓷碗,年代:宋,來源:層二□③食堂前古墓中挖出”,為后人所貼,以供辨識。碗外底部呈圈足,圈口磨損,部分釉面泛紅;圈足內(nèi)略呈不規(guī)則同心圓,兩圓沿邊釉色泛紅,中心粉白,靠近圈足壁有兩處損壞。該碗出土于四川南充“層二□食堂前古墓中挖出”,現(xiàn)藏于西華師范大學北湖校區(qū)。
(三)214號綠釉□盤。圖3為我校陳列室所藏編號為214號的綠釉□盤。該盤口徑較大,盤俯視圖為一同心圓,所以與220號、219號碗相比,碗給我們的感覺是渾圓一體,而214號盤則有明顯的立體感、線性感。盤內(nèi)底部呈小圓形,盤心較平,底徑較寬。盤內(nèi)腹部坡度較緩,腹淺斜腹,與底部構成約135°角。腹部貼一紙片,上書編號與名稱,即“0214,綠釉□盤”。盤口口沿有形似“V”形倒三角缺口。盤外口沿與腹部之間線條明確。內(nèi)外均無任何紋飾花樣。圈足低矮,足中心有一同心圓,底沿及底沿與腹部之間略有磨損,磨損處呈土紅色。該盤出土于四川南充(上載本院出土,即西華師范大學北湖校區(qū)所在院出土),現(xiàn)仍藏于北湖校區(qū)(舊校區(qū))。
二、初步認識
(一)219號瓷碗。從器形上看,該青瓷碗器形樸素,碗面瑩潤光澤,口沿略有磨痕。在胎釉上,該碗胎質(zhì)較粗,胎薄而較白。在釉色上,施淡青釉,釉色淡青稍薄,有泛黃現(xiàn)象,釉層薄而透明,釉面有光澤。而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所以從這點來看,該碗符合北宋在胎釉方面的實際情況。在紋飾裝飾上,該綠釉瓷碗無任何裝飾,符合北宋時期“平淡素雅、秀美理性”的社會風尚。在制作工藝上,由于該碗口沿露胎,比其釉面粗糙,此現(xiàn)象稱為“芒口”,芒口出現(xiàn)于北宋中期,這一時期在瓷器燒制工藝上開始采用多級墊缽腹燒法,從這一點看,此碗至少應在北宋中期乃至之后出現(xiàn)。綜上所述,從器形、胎質(zhì)、色釉、裝飾和制作工藝這幾方面說明了219號綠釉瓷碗是屬于北宋時期青瓷器,更確切的說是北宋中晚期的青瓷碗。
(二)220號影青瓷碗。從器形上看,該碗器形形制規(guī)整,足端口沿及足底有明顯的磨損痕跡,器底較厚,挖足較深,圈足較219號綠釉瓷碗寬,碗沿口徑也較之更大。在胎質(zhì)方面,此碗胎質(zhì)質(zhì)地精良,胎色白,深中泛灰,胎壁比219號瓷碗厚重。在色釉上,屬厚釉青瓷,柔和淡雅,整體呈現(xiàn)出一片碧綠之意,猶如翡翠碧玉,意境深遠,同時釉層光滑整潔不開片,從質(zhì)地胎釉來看,220號影青瓷碗生產(chǎn)年代至少晚于219號瓷碗,即至少應產(chǎn)于北宋晚期及以后。而南宋以后施石灰堿釉,釉層厚,柔和淡雅,此碗正符合這一情況,所以該碗的生產(chǎn)年代應在南宋。從裝飾來看,注重紋飾色彩與瓷器質(zhì)地的相結(jié)合。該碗以刻花為主,碗內(nèi)外壁上都刻有形似花紋和云紋的圖案線條,紋飾線條婉轉(zhuǎn)流暢,簡約生動,轉(zhuǎn)折靈活,絲毫不顯呆板。這也符合南宋瓷器的特點。在制作工藝上,從該碗口沿仍可看出有“芒口”現(xiàn)象,故以應是采用的多級墊缽腹燒法,從這點看,此碗應產(chǎn)于北宋中期以后,再加上從胎釉上辨識的結(jié)果,可知,該碗生產(chǎn)年代應于南宋。最后,從出土地來看,該碗出土于四川南充“層二□食堂前古墓中挖出”,即出土于南方,距離影青瓷產(chǎn)地中心很近,說其產(chǎn)于南宋也是很有可能的。綜上所述,220號影青瓷碗應產(chǎn)于南宋。
(三)214號綠釉□盤。從器形上看,該盤器形比例協(xié)調(diào),形制規(guī)格和尺寸規(guī)范,略顯端莊,盤口口沿有形似“V”形的缺口,盤外腹部及圈足足沿都有明顯的磨損痕跡。該盤器底較厚,挖足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符合北宋時期瓷器的一般特征。從胎釉上看,該盤胎色灰白,胎壁厚重,釉層薄,外底露胎。在色釉上,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釉層柔和無開片。符合北宋中期瓷器特點。從紋飾上看,該盤無任何裝飾,符合北宋時期“樸素淡雅”的社會風尚。從燒制工藝上看,應采用的是多級墊缽腹燒法,符合北宋中期及以后的燒制方法。綜上所述,214號綠釉□盤應生產(chǎn)于北宋中期。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我校所藏三件青瓷器物確為宋代所產(chǎn)。
三、結(jié)語
我校所藏瓷器眾多,朝代各異,在此僅以我校所藏的三件宋代青瓷器進行研究探討,以證實其確為宋代所產(chǎn)。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仍有許多方面有待進一步考證。深入研究對于進一步了解各代四川地區(qū)社會風尚、生活習俗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擴充了四川地區(qū)關于各代瓷器資料的內(nèi)容具有深刻價值,值得我們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注釋:
① 此編號為西華師范大學在該文物出土時,為防止與其他文物混淆及方便查找,統(tǒng)一進行的編排,無其它特別的含義。
② 該出土之物實為青釉瓷碗,上貼標簽“綠釉瓷碗”為當初工作人員之失誤,今特此勘正。
③ “□”指缺字或無法辨識的字
參考文獻:
[1] 許 群.解讀青瓷[J].藝術設計史論,2004年第10期.
[2] 趙光林.從幾件出土文物漫談宋元影青瓷器[J].文物,1973年第5期.
[3] 趙光林.出論我國古代影青瓷器[J].北京文物與考古.
[4] 李 政.宋代青瓷藝術的發(fā)展及其文化內(nèi)涵[J].藝術百家,2011年第2期總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