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瑞
有人把珠峰之巔當作終點,但對引路少年來說,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開始,引領世人通往圣地。
珠穆朗瑪峰,世界之巔,每年都有登山愛好者來此登山。而他們之所以能夠順利到達頂峰,正是因為有一群高山向?qū)?,他們被稱為珠峰引路少年。
1999年,西藏登山學校建立,這是全球唯一一所以培養(yǎng)高山向?qū)槟康牡膶W校,生源主要來自珠穆朗瑪峰山腳下的兩個縣。被招來的學生要成為一名好向?qū)?,就必須?jīng)過四年艱苦的磨煉與摔打。然后,他們將在每年僅有幾天的登頂期到來之前進行鋪路、修保護繩、搭建從大本營到8400米突擊營之間的所有營地、搬運物資和行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者的安全。在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他們就會將一切準備就緒,這樣的工作要持續(xù)一個多月。
想要成為合格的高山向?qū)?,首先要達到嚴格的招錄要求,才能進入登山學校。這其中就包括了7公里的長跑測試和文化課筆試,最重要的還有關(guān)于身體方面的嚴格檢查。如若出現(xiàn)一絲差錯,即使經(jīng)過再長的時間、再大的磨煉,最終也做不了高山向?qū)А?/p>
為了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水準的高山向?qū)В瑢W校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除了每周前三天下午的體能訓練和后三天的技術(shù)訓練,登山學校的學生們每天早晨還要學習文化課,包括藏語、英語和登山知識。此外,登山學校還規(guī)定學生三年內(nèi)不許抽煙、不許喝酒、不許談戀愛。雖然這樣的“三不”規(guī)定有些與眾不同,但為了讓學生們能夠?qū)P膶W習,最終順利出山,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體魄,似乎也不為過。
這些來自大山腳下農(nóng)牧民的孩子,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在進入學校之前,他們甚至從未走出過村子一步。而現(xiàn)在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這里的天地是廣闊的,透過明亮干凈的窗戶,他們可以看到藍天白云,還有神圣雄偉的布達拉宮,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如今已是優(yōu)秀向?qū)У拇稳识嗖冀?,曾?009年放棄了師范學校的錄取機會而選擇了登山學校,他說只有觸摸到珠峰之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漢。在次仁多布杰的內(nèi)心深處從小就種下了一顆渴望發(fā)芽的種子,每逢站在珠峰腳下,看著聳入云端的大山,他就熱血澎湃:我一定要到達頂峰,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強者。在學校,他也是最用功的一個,拉薩的書店里每周都會出現(xiàn)他的身影,藏傳佛教、登山技術(shù)、英語、繪畫等方面的書籍都是他的最愛。他善于思考,喜歡鉆研,把實戰(zhàn)與書本知識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
格央是登山學校少有的幾個女生之一。在父母眼里,她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為了讓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她堅持報考了登山學校,因為這里代表了光明的前途,還可以接濟一下貧困的家庭,格央在困難面前從來不提“怕”字。
阿旺羅布被培養(yǎng)成了高海拔醫(yī)生,寒假在拉薩醫(yī)院實習時,他顧不上回家,醫(yī)院里的每一天對他來說都非常重要。他要做的是救死扶傷,但在珠穆朗瑪峰上救死扶傷,困難重重。對于此,阿旺羅布從來沒有退縮,他深知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那種骨子里不屈的倔勁兒,在所有珠峰引路少年的身上你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在每年向珠峰進發(fā)的近兩個月時間里,珠峰引路少年面臨著巨大考驗,山上與世隔絕,像是一條死亡路線,每一次出發(fā),他們都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但是,他們沒有退路,只能向前,再向前,因為身后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希冀的眼神,心里有那個永不磨滅的夢,腳下有這座沉寂的大山所發(fā)出的無言挑戰(zhàn)。
有人把珠峰之巔當作終點,但對引路少年來說,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開始。他們引領世人通往圣地,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存方式,腳踩著一條不同凡響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