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立國
炸醬面的味道
□ 許立國
現(xiàn)在新疆的各地,到處都有炸醬面館,筆者也去過不少店,總覺得現(xiàn)在的炸醬面,做得不是那么的地道,還真沒有過去爺爺做得味兒好吃,不但面條不筋道,醬炸得也不行,菜碼就更沒法提了。
說起炸醬面,大家肯定馬上會想到的是“老北京炸醬面”,確實炸醬面的起源也就是從北京開始的,說到老北京炸醬面,歷史背景還是非常久遠的。
炸醬面,是諸多面條之鼻祖。起源于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dāng)時所有的面食皆稱之為“餅”,在湯中煮稱為“湯餅”。早期的湯餅呈片狀,以后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面條在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形成。北魏賈德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所載的“水引餅”已與現(xiàn)代的面條相近。晉束的《湯餅賦》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zhàn),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郁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于下風(fēng),童仆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清朝光緒年間,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華,打到北京以后,使清宮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隨從,從北京逃西安城內(nèi)南大街,聞到一股清香味,總管李蓮英抬頭一看,是一家炸醬面館,及時稟報“太后、皇帝”,由于長途跋涉,“皇帝和太后”也正是饑渴交加,說那就去吃。進入店里面,李蓮英向店老板要了專營的素醬面,所有人吃了一碗都說:“味道真好,再來一碗?!?,吃完之后,太后問眾隨:“這面味道怎么樣?”眾人異口同聲說:“絕對的好面,好吃,非常的好吃?!边@時太后皇上要起駕上路,太后吩咐總管李蓮英,把做炸醬面的人,帶回北京,到宮里面做炸醬面,從此后素炸醬面就在北京落戶。
炸醬面,是北京獨有的食物之一,擺放相當(dāng)?shù)木?,在碟子的周邊,擺上綠色黃瓜絲,中間盤放面條,碟子芯放上黃色的炒雞蛋,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醬,像一盤最為美麗的工藝品。
要想做好炸醬面,首要的就是面條,可不是一般的手搟面。記得小的時候,每當(dāng)?shù)搅斯?jié)假日,爺爺都要做炸醬面吃,搟面條有許多的講究,可不是像現(xiàn)在做的,是把面搟成片兒,再用刀切成一根根長條,下到鍋里就算完事了。爺爺可不是這樣做的,具體的做法,是面條切出來后,還要一根一根地滾成原條,一根一根地揉,一根一根地抻,再滾上干面再抻,一碗面條沒有多少根,那才算是真正的功夫。一家人在一起,吃炸醬面的時候,吃完了一碗要等著不能著急,爺爺一直都在忙活,供不上我們吃,因為搟面抻面,是很費工夫的。
炸醬講究是小碗干炸,上面漂著一層油,選擇肥瘦肉要肥的多一些的,切成小小的丁丁,豬肉當(dāng)然是新鮮的。過去養(yǎng)豬都是用糧食,現(xiàn)在為了豬長得快,都用了催肥劑,豬肉的品質(zhì)發(fā)生了變異;過去的豬肉吃著有點兒甜絲絲的味道,現(xiàn)在的豬肉本身就沒有過去的口感好,什么味道也沒有。記得爺爺給我們做炸醬面吃的時候,小菜園里種的“小蘿卜、小白菜、青蒜、黃瓜”什么的,尤其春天的時候,家里的香椿樹也都長出來鮮嫩的香椿,用開水一燙,那鮮味都出來了,別提多香了。如果是客人來了,菜碼還是多一些,桌子上七八個大盤,裝著菜碼也顯得豐盛,幾大盤的菜碼上桌,炸醬面款待客人就夠叫棒了。
在“涼面、拉面、炒面、拌面”等諸多面食之中,炸醬面,那可是“滋味醇厚、鮮咸適口”,最受我們?nèi)胰说那嗖A。每逢做炸醬面之前,爺爺就去老字號的醬菜店,購來上好的面醬。爺爺常說:“這上好的面醬,才能在炒制中充分提鮮提味,這是做好炸醬面的關(guān)鍵。”奶奶做炸醬面也十分講究,醬一定要用干黃醬,豬肉則是肥瘦三七開的五花肉。
隨著四季的變化,拌面吃的“面碼兒”幾乎都是不重樣的,有“青蒜苗、香椿芽、豆芽菜、小水蘿卜、黃瓜絲、韭菜段”等十好幾種。每當(dāng)爺爺為我盛好一大碗面,我都會多放一些“面碼兒”,而后舀上一大勺香噴噴的炸醬,坐在家門的大院子里,咂吧著吃得津津有味。每每這時候,街坊鄰居的其他孩子,就會向我投來羨慕的眼神。
當(dāng)筆者穿越時光的隧道,吃遍了天下的美食,最難以忘懷的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正如我非常鐘愛的炸醬面,每次食之就感到心里面暖暖的。現(xiàn)在吃這樣的炸醬面,只能是在回憶中吃了,但依然感到十分幸福、十分甜蜜。所以一見到現(xiàn)在炸醬面館,就想起爺爺給做的炸醬面,想起爺爺做炸醬面的情景,真的是終生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