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雄
情有獨鐘,人各有好。有人慕松,有人喜竹,有人賞梅,我獨愛茶。
茶,自在。一株茶樹,簡簡單單,只要有立身之地,就什么也不會計較,山坡上、田埂邊、巖縫里自在生長,而且往往“高山云霧出好茶”,鮮見有人將茶樹當盆景來伺候。一片茶葉,樸樸實實,盡采山川風露之精華,率先綻放鮮嫩之新葉,即使讓人采摘殆盡,也無怨無悔。一座茶園,密密匝匝,樹與樹、枝與枝、葉與葉互幫互襯,從不你爭我奪,宛若一堵綠色城墻,又像一支整齊的隊伍。正因為茶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們在享受茶的無窮意蘊時,有誰牽掛過茶樹呢?《莊子》里邊講,“相忘以生”“忘適之適”。茶悠然自處、恬然自適,答案就在“忘”字。脫離了名韁利鎖,活出了率性真實,故能圓融自在。
常言“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事是市井瓦肆、尋常巷陌、鄉(xiāng)間村野的百姓生活,素來不離人間煙火,俗得不能再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粗茶淡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這既是儉之所在,也是人之常情。在開門要辦的七大俗事中,茶盡管排在最末,實際上又占據(jù)首要的位置。除了老話講的“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茶其實是口腹之欲滿足后的更高層次需求。窘可“大碗茶”,閑則細品茗。如若衣食足,便有閑工夫喝茶。可見,茶與人息息相關,既是日用必備,也是精神追求。
人固不能免俗,然人皆有雅致。一碗茶不僅折射俗世生活,而且映照精神世界,承載文化景觀。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古人把茶稱作“嘉木”、“瑞草”、“仙茗”,是要“貢五侯宅,奉帝王家”的。過去民間進貢茶,“時新獻入,一世榮華”。這說明,茶的出身其實是蠻高貴的。而在文士眼里,“琴棋書畫詩酒茶”七大寶,茶是貫通其他六藝的,古詩詞中常見有“聽琴煮茗送殘春”“茶煙一榻擁書眠”“詩清只為飲茶多”“舌底朝朝茶味,眼前處處詩題”“堂空響棋子,盞小聚茶香”等等之類的吟詠。不僅如此,茶還是狀物感懷、抒發(fā)胸中塊壘的仰賴之物。據(jù)說,東晉志士劉琨每“聞雞起舞”必先飲茶,原因即在“體中潰悶,常仰真茶”。至于佛門寺廟,種茶、制茶、飲茶之風向來盛行,東晉時名僧慧遠就曾在廬山植茶,敦煌行人單道開以飲茶蘇助修,故有“禪茶一味”之說,意思是品茶如同參禪。到了唐代,喝茶蔚然成風,出現(xiàn)了茶圣陸羽寫的《茶經(jīng)》。自茲,茶作為一種文化廣泛滲透到社會各方面,制茶法有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由此又產(chǎn)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jīng)、茶書、茶畫、茶道。茶由藥用而食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這就有了藝術身段和文化意蘊。茶還是茶嗎?不是,而是文化。茶溶于水,茶亦融入文明。古代中國不僅“以茶治邊”,還借由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把茶葉運往境外,茶在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文化使者、政治籌碼的關鍵角色。由是觀之,茶出入雅俗之間,無俗即無雅,其雅亦若俗,此間意蘊,盡顯茶之本真。
世人都講“最是知己便是茶”,蘇東坡也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茶是人格化的“知己”“佳人”,是助人排憂解愁的心愛之物。飲茶與其說是孤苦無助的內(nèi)心獨白,不如說是從容淡定的心靈對話,人道滄桑、萬般心事都收納于它的浮浮沉沉之中。因此,茶性蘊含茶德,茶德可悟茶道。何以見得?一曰隱忍。從采摘,殺青,揉捻,到焙火,最終還要經(jīng)受沸水的考驗,哪個環(huán)節(jié)不是百般蹂躪,萬般折磨。茶始終隱忍,不忘初心,越是揉捻越能濃縮生命的精華,一遇沸水反能散發(fā)奉獻的清香,為眾生解渴、排毒、提神、怡情、靜心、養(yǎng)性,從不講求回報,可以說是“證得涅槃、普渡眾生”。人生之修亦如是,只有歷經(jīng)櫛風沐雨的砥礪,才能釋放出人生的一脈幽香。古代的禪僧禮佛前必先吃茶,居士修行先要“焚香”“煮茗”,都喜歡把日子浸泡在茶里,為的是過濾雜念、悟出菩提。坐禪、參禪的背后,下的正是一番隱忍的功夫。佛學大師趙樸初說,“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禪師從一片茶葉悟出許多佛法,涵養(yǎng)出云水禪心,難怪“無僧不愛茶,有寺必有茶”。次為貞潔。據(jù)《茶經(jīng)》載,煮茶對水的要求最高,“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有詩言茶“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竹灶煙輕香不變,石泉水活味逾新”,都講的是煮茶重水品,須是純凈、不受污染的活水,表明茶質玉潔不染、不容濁物。在古代婚俗中,之所以流行以茶葉作聘禮,就是因為“茶性不移”,象征男女愛情的專一和堅貞。再則清和。采茶講時令,煮茶重火候,茶湯求均勻,水質決優(yōu)劣,體現(xiàn)了和美、清靜的自然法則?!坝_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茶使人從杯盞中得到豁達、平和、恬淡,對清心修行、澄心靜慮大有裨益。唐代有人把飲茶的好處提煉為“十德”,即散郁氣、驅睡氣、養(yǎng)生氣、除病氣、利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yǎng)身體、可行道、可養(yǎng)志。照此說來,這“十德”既是茶性、茶品,也是茶德、茶道。
茶有濃淡、有冷暖,亦有悲歡、有情懷。有人說,喝咖啡的瀟灑,喝酒的狂放,喝茶的含蓄。是的,茶沒有咖啡苦,沒有白酒烈,有的是本色滋味。杯盞之間,縷縷芬芳撲鼻而來,似空谷幽蘭,又如桂香來襲。啜一小口,神清氣爽;再啜一小口,沁人心脾;細細品茗,蕩氣回腸,正如古人所說“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很多時候,煮茶品茗更像是面對人生。飲茶不過拿起、放下兩個簡單的動作,過于執(zhí)念于色、香、味、形,則難免舉放失宜。人生的得失、寵辱、進退、甘苦,更應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事不能糾結于心、一味執(zhí)著。茶香氤氳的日子最為悠閑,“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或夜對明月,或晨伴朝霞,水是沸的,心是靜的,“心注一境”,寧靜致遠。如是,三五個友人圍坐香樟院落,打來深山老泉,煮茶論道,暢談古今,吟詩作對,潑墨揮毫,正如有聯(lián)所云“說地談天,且以烹茶尋雅趣;怡情悅性,還從賞月借春風”,其情其景,品的還是茶嗎?分明品的是一種心情、一種緣分、一種氛圍、一種精神狀態(tài)。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開水中浮沉,人在社會中沉浮。品茶就是品人生。茶要細細品味才有滋有味,人生也是這樣。茶浮茶沉、茶暖茶涼、茶盈茶虛、茶濃茶淡,都是人生滋味。有此心境,何來人走茶涼、茶盡杯空的感嘆。
選自《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