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婧儀
在家族親情環(huán)境里,代際之間的更替,似乎從目送背影的那一刻開始。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篇描述親子之情的散文。她見證著自己的父親由年輕力壯到生命結(jié)束,自己的兒子由初生到成熟,默默看著逐漸遠去的背影,那深深的一眼仿佛穿越時光長河一般。長河緩緩流動,仿佛天下為人父母子女平靜卻并不輕松的心境:我們都在長大,畏怯、憂慮、懷疑如影隨形,而龍應臺將這些五味雜陳的心緒融在背影之中,將背影打上了家和回憶的記號,她擅長將個人的情緒升華成一種人生哲學,為文章平添厚重。
龍應臺通過對自己內(nèi)心沖突的訴說,表現(xiàn)血濃于水的深情。在這篇文章里,她沒有刻意歌頌什么,只是用對生命客觀的實景寫生,寫出子女離開父母是一種普通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現(xiàn)象。時光流逝,個體家庭的成長反映著歷史的進步,卻一定要伴隨著年長一代人的疼痛和不舍。
朱自清的《背影》,文筆同樣平實而細膩。他半文半白的語言中,充滿沖突的時代感。與龍應臺不同的是,龍應臺的文章里,我們沒有讀到她的淚水,讀到的只有參透后的淺淺悵然。龍應臺對親人的愛比較純粹,憐惜或是敬愛。而在朱自清所處的年代,作為血氣方剛、思想進步的青年人,他對于父親對妻妾淡薄而又泛濫的情感還是有些不滿的,所以在開篇他希望父親不要去送他,甚至因為父親過于細致的考慮感到好笑。
龍應臺的文章是參透親情以后的回憶,父親已去世,感傷像被反復撫平了的老舊的紙,有種順其自然的感覺。而同樣是回憶,朱自清的回憶令人更加感到酸澀,對父親的愛和愧疚在心上擰出了滿溢的難以釋懷。對父親的不滿,卻因為簡單的買橘子的舉動,悄悄瓦解。父親對兒子的愛和他日常的作風,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對父親哽在喉嚨里的復雜情感,此時都變成了淚水。望著父親蹣跚的背影,年輕人突然有種時間過得飛快的感覺,父親走向生命盡頭的遙遙無期的時間突然變得好近。失去父親的茫然無措的感受,出現(xiàn)在一個兒子的心頭。漸漸的,兒子長成了一個有風骨的中年人,已懂得咀嚼陳年的脂膏味了。在他漫步夜間煤渣路時,在他細數(shù)與父親別后風塵之時,父親笨拙地翻過月臺的身影依舊會使他的心抽痛,“樹欲靜而風不止”。
兩位作家用平靜而又耐心的文字,灌注了比起同類文章并不特別的感情??墒窃S多以頭搶地悼念故去親人的文章,卻總不如這幾個稀疏寥落的背影帶給我們的震撼和沉思。
我們也在長大,舉手投足間有了父母的影子,悄悄地我們的愛好成了他們的愛好,他們的青春成了我們的青春。年輕一代逐漸變成了老一代,年輕一代的蛻變都意味著給老一代帶來欣慰和疼痛。代代相傳,就是如此吧!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但“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來日相會,今生不必追。
[武漢市第二中學高三(1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