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
【摘 要】現代科技館作為普及現代科技知識的場所,在大數據情景下,面對用戶數量激增和自身轉型需要,能夠提供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科普服務、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科普服務、基于科技知識信息提供的服務和資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型”科技信息服務,以此拓展現代科技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研究領域,推動科技館服務不斷創(chuàng)新。
【關鍵詞】科技館;多元主體;服務創(chuàng)新
當前,我國處于科技革命跳躍、融合、復雜共生的時期,科學技術呈現快速發(fā)展、迅速邁進、高速增長的特征,隨之而來我國社會也與之出現新的科技需要增長點??萍拣^作為“特、精、高、尖、?!毙滦涂萍籍a品展覽場所和科學技術、科學知識、科學精神普及場所,隨著大眾與科技互動與需求的新變化(虛擬化展示、網絡化互動、大數據運用),其服務理念、服務模式也出現新特征、新風貌,最突出影響公眾對科技認知的就是信息革命。早在400年前,英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寫到,知識就是力量。今天知識的作用更為顯著和重要。有鑒于此,本文著重闡述現代科技館作為展示現代科技成果、普及現代科技知識的場所,在大數據時代該如何傳承現代科技文化的知識集成?又是該如何應對在信息革命下公眾對科技館需求變化?這些因應之策對科技館的服務創(chuàng)新有何意義?
1 大數據時代對科技館提出的需求
創(chuàng)建于1926年在美國的麥肯錫公司全球研究所對大數據給出的定義是:一種規(guī)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tǒng)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guī)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數據技術的戰(zhàn)略意義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yè)化處理。大數據分析必須和云計算聯系在一起,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和云存儲、虛擬化技術。隨著云時代來臨,大數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1988年,組織理論家羅素·艾可夫在就任國際一般系統(tǒng)研究學會主席的發(fā)言中,勾勒出DIKW金字塔。這個金字塔的最下層是數據,往上收窄的每一層,依次是信息、知識和智慧。這幅圖在視覺上很容易理解:世界上顯然有太多的數據,卻并沒有多少智慧。需要指出的是,科技館作為擔負展覽教育的公益性科普機構,其提供的科學普及知識、科學精神的傳承是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資源,其影響是不知不覺的、非常慢長的。
知識,尤其是科技知識,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元素,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在當前大數據時代,科技館傳播的數據、知識和智慧,這個過程感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變遷,并與時俱進。層出不窮的信息技術及其在科技館的廣泛應用,使得科技館的咨詢與科普服務一直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新的參考信息源、信息傳輸媒介和參考服務技術在科技普及領域中不斷涌現,并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往日科技館科技普及傳播的面貌??萍拣^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滿足社會需要是科技館存在的核心理由和本質所在,是衡量科技館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科技創(chuàng)新存在的新機制、新環(huán)境,賦予科技館新的內容和要求??萍拣^與公眾的大數據互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發(fā)展和呈現出來的。
現代社會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對科技館提出了高效率普及科技知識的要求。當然,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能夠獲取科技知識的目標也是歷代科技館人的理想。區(qū)別于傳統(tǒng)科技館的現場互動,現代科技館最顯著的特點是用戶和科技館互動依靠網絡技術和大數據渠道來實現,包括各種交互的即時的數據、信息和智慧的碰撞與交流。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科技館在向公眾科普時對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利用它,人們可以在任何地點、時刻獲取或者提供信息,因而是一種更加靈活、個性化的科技常識和普及服務和信息獲取方式,是在大數據及環(huán)境下科技館為用戶排憂解難的智能服務系統(tǒng)。
2 科技館提供的科技數據、信息、知識可靠性分析
科學技術普及和公眾對科技知識的需求是知識市場上的主體雙方的建構過程的兩個方面。作為科技普及過程,是一項對用戶利用相關文獻、尋求知識和啟迪方面提供幫助的活動。科技館肩負著協助用戶檢索、尋求、解答專題科技知識、科技常識普及、科技活動展覽等方式向用戶提供事實、數據、信息和知識線索。毫無疑問,社會公眾往往認為科技館提供的科技數據、信息和知識是可靠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來源可靠
在未來環(huán)境日益復雜、不確定的情況下,科技館提供的信息往往屬于科普知識,這些知識都是經過實踐檢驗,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因而是可靠的。
2.2 內容可靠
科技館在解疑釋惑過程中能夠利用多種資料進行分析,而且大量的利益相關者也進行參與,增加了科技館傳輸信息和知識的可靠性。
2.3 方法可靠
科技館館員往往本身就是科技工作者,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源于對其他預測方法的改進,整個分析過程也非常嚴謹。
2.4 敘事可靠
科技館在對科技普及問題的選擇上,判斷關鍵問題的不確定上,或是在科普過程上構建情景故事方面,能夠在邏輯上實現自洽,合理而不是憑空想象。
2.5 傳播可靠
科學普及是普遍的、開放的,無論是科技館的館員或是其他科技工作者,或是普通利益相關者,都能夠通過報紙、展板、網絡等數據了解相關內容,從而有利于及時發(fā)現科普中的不足,完善科學普及內容,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因此,社會公眾對科技館知識的需求是建立在可靠、實在、真實和充分信任的基礎上的。
3 大數據情景下科技館的科普服務創(chuàng)新探究
在大數據情景下,科技館面對的用戶數量激增,科技館自身的核心資源數據激增。科技館除了在多主題領域的科普專家直接面向用戶提供事實性、知識性的答案或提供信息源的線索外,還提供網絡上的數據互動、網絡培訓、信息導航、科技導航等服務,體現科學性、知識性、互動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1]科技館服務通過互聯網渠道提供科普服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任何單位、任何專業(yè)、任何學科、任何地區(qū)的用戶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相應的服務。
3.1 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科普服務
科技館在大數據時代,科技知識數據激增使得用戶和科技館在空間上能否分離享用科技館員所從事的研究工作,科學普及服務應當適應這種轉變,實現從傳統(tǒng)的科技展覽到圍繞用戶的參考咨詢轉移。用戶的需求是個人的、個性的、具體的,總是因人因事而異的。現代科技館在與公眾(用戶)進行互動時,適應了用戶的分布性特點,適應了用戶行為的變化。延伸了科普活動的空間,用戶在哪里有需要,科學普及就在哪里提供服務。其核心理念是在一種分布式的科學普及知識網絡中,具有特定的知識和技能的“信息專家”對用戶的個性化的服務,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具體科學技術知識網絡。
現代科技館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面對的具體的用戶,通過網絡即時互動,深入了解用戶對科技知識具體的、特定的需求,調動相應的知識資源,提供更加切合需要的答復。在網絡環(huán)境下新型需求的特點是用戶迫切的需求、精準的需求經過分析、處理后的適用信息,根據自身特定“定制”科學普及。由此,進行數據挖掘,開發(fā)相應的知識群,活化和實現潛在科技常識中的新的知識要素,滿足用戶對科技館的精準需求、個性化需求。用戶的需求是個性化服務的關鍵??萍拣^個性化服務的出發(fā)點需要跟隨用戶的需求而不斷變化,及時跟蹤這種變化的前提是科技館要建立一整套個性化服務機制,而非簡單的線形的科技館的基本收藏。
3.2 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科普服務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傳輸的方式比傳統(tǒng)的科技普及的展覽方式更加便捷、多向、交互、立體,服務范圍更廣、層次更深。用戶在網絡上向科技館提起需求,當然是希望能夠快速的得到響應和解答,甚至是交互式信息服務,希望能夠不受系統(tǒng)資源、地域限制來提出咨詢、能不間斷地得到相應的信息資料和知識集成。大數據傳輸在使用電子郵件、聊天工具、Web咨詢、客戶管理系統(tǒng)等網絡傳遞數據和信息的方式,用戶無論在何處、何時都可以獲得自己關心和需要的咨詢服務。大數據的科普咨詢作為一種及時的服務,對答復和回應時限的要求正如其答案的質量一樣重要,這種從異步到實時的演進趨向表明了“及時性”本身這種服務的重要意義。這也是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服務轉型。四川科技館建設的流動科技館、科技大蓬車、數字科技館,就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形式。
3.3 基于科技知識信息提供的科普服務
科技館在提供虛擬數據,開展大數據科普活動,實際上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框架來進行的,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網絡技術、知識管理系統(tǒng)、智能代理系統(tǒng)等,科技常識和知識數據提供者和需求者的顯性和隱性知識,刺激用戶潛在的需求,拓寬科技館專業(yè)人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使知識單元更多地聯結與互動,產生必要的、內在關系,逐步形成知識聚集、管理和發(fā)布。由分布在有關的成員館之間的科技信息檢索、參考咨詢專家、科普專家教授協同創(chuàng)新建立科學普及聯盟,滿足用戶和社會公眾的個性化需求??萍甲稍凁^員和有關科普專家建立更加密切的“科普共同體”,共同協作探究科普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對問題進行研討、分析、整合和邏輯推理,滿足用戶和社會公眾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務。
3.4 資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型”科技信息服務
通常情形下,互聯網本身包含豐富的多樣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沒有一個突出的占據優(yōu)勢地位的觀點,人們將會迷失在不同觀點編織的漩渦里。我們需要在人們對任何事都無法達成共識且將來也無法達成共識的世界里探索如何獲得共識。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吏蒂芬·平克認為,“如果電子媒介損害智能,那么科學的治理應該直線下降才是。但是,新的發(fā)現層出不窮,各種進步令人眼花繚亂。精神生活領域,比如哲學,歷史學和文化批評主義,也都同樣欣欣向榮?!币粋€基本的答案是,網絡重啟了科學,揭示出舊的方法已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四分五裂?;诖耍萍拣^以其特殊的權威,可以組織相應的科技專家知識網絡以解決這個領域的問題。概言之,大數據科普服務得以在科技館存在的可能性在于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和知識聚集的猛烈增長,還有那些在此類條件下極速增長的多元化用戶需求。由于科技知識資源的大數據特點,任何單個科技館都很難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基于上述情形,營造一個藝術創(chuàng)想、打破“千館一面”的雷同,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資源,固然是科技館存在的前提,但是更需要跨地區(qū)、跨行業(yè)地利用非自身所擁有的、海量的網路科技知識,必須建立科技館聯盟,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吸收更多的先進技術,搭建資源共享平臺[2],構建“科普共同體”,突出“科普專家”的共享和服務的共享,據此來滿足用戶和社會公眾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科技館在大數據背景下提供的服務,應當是整個網絡空間的科技信息資源共享、科普專家資源共享和科普云端活動的服務共享。因此,不管從這個目標上來說,還是從各個科技館實踐活動說,眾多科技館和利益相關各方最終是要上大數據的合作共享之路的。資源的共建共享體現了有效的超鏈接的科學。
【參考文獻】
[1]謝薇.湖南省科學技術館.關于科技館科普教育的探討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1(74).
[2]省科博協二屆三次理事會暨科技館建設研討會在雅安召開[OL].四川科技館網,2016-04-26.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