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奇+何小娥
摘 ? 要:《論老之將至》是羅素文化隨筆中的名篇,大師以其超凡的哲學素養(yǎng)為觀景臺,憑睿智的眼光審視老之將至現(xiàn)象,用平靜樸實的語言論說自己的人生哲學觀,歷來為人們所傳習。羅素闡述的人生觀主要有三點:老之將至,仍要以泰然之心對待年老;要活在當下,不能沉湎于往事,不要依戀年輕人;要保持健康的愛好和適宜的運動,坦然面對死亡的來訪。
關(guān)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論老之將至》;羅素;人生觀
中圖分類號:G634.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288-01
最近筆者接觸到劉青文主編的《文化隨筆散文選讀》一書,拜讀了英國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素的文章《論老之將至》,同時欣賞了編輯賞析的文字。羅素在文中對人趨年老的哲學思考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吸收文章和賞析文字的營養(yǎng),嘗試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闡述羅素通過《論老之將至》傳達出的人生觀思想。
《論老之將至》是羅素文化隨筆中的名篇,大師以其超凡的哲學素養(yǎng)為觀景臺,憑睿智的眼光審視老之將至現(xiàn)象,用平靜樸實的語言論說自己的人生觀思想,歷來為人們所傳習。
一、老之將至,人仍要以泰然之心對待年老,不應(yīng)嘆息,不能自暴自棄
對好多人來說,老之將至是一樁令人沉悶而又無可奈何的事,以至于不想提及。哲人羅素以其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為基礎(chǔ),以人生哲學為視角,思想高遠,認識深刻,以平靜樸實的語言提醒趨近老齡者:年老只是人自然運動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一位今生有緣、有約而至的朋友。人能否長壽,的確與先天遺傳有關(guān)。然而,我們無法選擇出身,從而也不能把握遺傳造就的命運,我們只能靠后天的經(jīng)營成就健康。即使我們的飲食起居很有規(guī)律,很注重運動健身,很留心生命安全問題,那也保證不了不患病,不發(fā)生災(zāi)禍。好些人,在年輕的時候因疾病和意外事故便早早離開了人世。相比他們,我們幸運多了,已平安走過了年輕,我們應(yīng)該慶幸,應(yīng)該知足。我們已行進到老之將至階段,當然應(yīng)該以泰然之心對待年老,快快樂樂地生活,不該嘆息,不能自暴自棄。
二、老之將至,仍要活在當下,不能沉湎于往事,不要依戀年輕人
人一生中,應(yīng)該始終做最好的自己,保持自我之獨立性。這樣,生活會永遠充實,我們會永遠感覺到自己被快樂包圍著。
然而,好些人走到老年時期,往往容易失去自我,喪失生活獨立性。羅素強調(diào),從人生哲學角度講,年老要防止兩種危險:一是過分沉湎于往事;二是避免依戀年輕人。人行將步入年老,應(yīng)該盡量少花精力沉浸于往事。過去的就應(yīng)該讓它隨風自然飄去。正如羅素所說:“人不能生活在回憶當中,不能生活在對美好的往昔的懷念或?qū)θナ赖挠讶说陌钪??!比说搅死现畬⒅岭A段,仍需要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有意義的生活,眼睛應(yīng)該朝前看,把心思放在未來,放到當下需要自己做些什么的事上。
進入老年期,有些人表現(xiàn)出對年輕人的極度羨慕,期望從他們的勃勃生機中獲取力量,他們的生活表現(xiàn)出對兒女們的強烈依戀。對于這種現(xiàn)象,羅素站在兒女內(nèi)心感受視域規(guī)勸天下做父母的老人:“子女們長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還像他們年幼時那樣關(guān)心他們,你就會成為他們的包袱,除非他們是異常遲鈍的人。”的確,在中國這個非常重親情的國度,父母們真是太愛自己的孩子了。因為太愛,所以關(guān)心往往過剩。過多的關(guān)愛很容易成為子女們的負擔和壓力。羅素在文中告訴老之將至的父母們:應(yīng)該關(guān)心兒女,但這種關(guān)心應(yīng)該含蓄寬厚,而不應(yīng)該過分感情用事,要學會尊重和關(guān)照孩子們的感受,提高“關(guān)愛”兒女的質(zhì)量。
三、老之將至,仍要保持健康的愛好和適宜的運動,坦然面對死亡的來訪
人步入老年,更需要保持健康的愛好和適宜的運動。這樣的生活有益于老年人保持一顆達觀寬厚的心,有益于老年人維持穩(wěn)定的情緒,有益于老年人自我營建樂觀的情感生活。
但事實不如我們所愿。好多老人缺乏健康的興趣愛好,也不喜歡運動,他們覺得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孫兒孫女身上,就會覺得生活很空虛。于是,他們就一個勁兒圍著子女嘮嘮叨叨,告誡其已成年的子女別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針對這種現(xiàn)象,羅素指出:“告誡已經(jīng)成人的孩子別犯錯誤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一來他們不會相信你,二來錯誤原來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老年人在有生之年活得充實、快樂、有趣,是最重要的。保持一顆平常心,活好當下每一天,就是老人要把握的幸福生活。當一個人經(jīng)歷了人世的悲歡、履行了個人的職責,完成了自我使命,這時大可不必擔心死亡何時來訪,歡迎并待之若賓罷了。陶潛說: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閱歷豐富、內(nèi)心高貴的人不會為死亡而悲哀;他們以為,人出于宇宙而歸于宇宙,是人生之常態(tài);無謂地苛求與生命的自然進程實在是一種自私愚昧之舉。老聃也說:萬物將自化。沒有死亡的降臨和洗牌哪有新生的勃勃而發(fā)?坦然地對自己說一句:我們來自自然,也必回歸自然。
參考文獻:
[1]劉青文.文化隨筆散文選讀[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