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希
摘 ? 要:云南壯族服飾圖案,蘊含著云南壯族對美的創(chuàng)造和對美的追求,本文將從云南壯族服飾圖案的視覺構成規(guī)律入手,探析它的基本構成元素的形式,這一研究,對于云南壯族服飾傳統(tǒng)圖案的保護性開發(fā)與應用具有極其深廣的意義。
關鍵詞: 云南壯族服飾;圖案;構成形式
中圖分類號:J522.8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128-02
云南壯族服飾圖案的裝飾風格與審美趣味別具一格,是云南壯族人民審美意趣的積淀與體現(xiàn)。云南壯族服飾圖案多采用抽象的幾何圖案和富于裝飾意味的植物和動物圖案,圖案構圖飽滿、圖形搭配錯落有致、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云南壯族服飾圖案的基本構成元素的形式主要有:(1)大形分割、內部填充;(2)條狀、帶狀構成;(3)隨形自由構成;(4)形式美的構成法則應用。
一、大形分割、內部填充
壯族服飾背被圖案多以大形分割、內部填充的構成形式進行構成,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蛙紋骨骼,內部填充;花形骨骼,內部填充;米字骨骼,內部填充的;方形分割,內部裝飾的構成形式,把大畫面分割成相互獨立的小畫面。
(一)蛙紋骨骼,內部填充的構成形式
青蛙對于云南壯族而言代表氏族丁口的繁衍,寓意吉祥美滿,是以一種特定的文化內涵的符號而存在著。在云南壯族背被圖案裝飾中,常見而慣用的手法為蛙紋為大形分割,內部填充的構成形式,用蛙紋做基本的骨骼框架圖,蛙紋曲線造型,簡潔流暢,造型生動活潑,蛙紋的形與形輪廓線相互借用,互生互長,正負形相互轉化,既獨自成型,又保持圖形的整體感,整體和諧統(tǒng)一,又給人無限循環(huán)的動感,體現(xiàn)壯族人們對宇宙的思考,有循環(huán)往復的意義,內部填充的紋樣為銅錢紋、厥紋、魚紋、鳥紋等圖案,裝飾飽滿。
(二)花形骨骼,內部填充的構成形式
傳說壯族創(chuàng)世女神米洛甲是從花朵中出生的,因此壯族對米洛甲的崇拜,漸漸演變成對百花的鐘情,在壯族的小孩背帶上,花的形象被極其恭敬地擺放在顯著的位置,背被的繡花也是這種精神表達的方式之一。壯族服飾裝飾中,花的構圖骨架形式眾多,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以線條構成為主,抽象且結構嚴謹,花中套繡,內部裝飾填充的小花繁密斑斕,層層深入,花下壓葉,花下壓花,穿插有序,經得起遠觀近看。
(三)米字骨骼,內部填充的構成形式
壯族服飾中的背被圖案紋樣骨骼多由小“十”字、“米”字、斜線而成,在內部根據(jù)形狀做裝飾,“十”、“米”字架為基礎劃分畫幅,構成四方對稱式幾何圖案,或者由此延伸為放射狀圖案,在內填滿抽象的碎花紋,圖紋緊湊飽滿,基本不露出底布。填充的花卉多以牡丹、芍藥、大菊花、蓮花等為主題,動物中的喜鵲、蝴蝶等為陪襯。
(四)方形分割,內部裝飾的構成形式
壯族服飾中,方形做大致的分隔布局,用三角形分割正方形,采用色彩的分格來分隔畫面的空間,由綠、藍、紫、黑色交替結構而成的碎布拼鑲而成的方錦,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布局的交錯分布使得產生一定的空間感,骨格界限的對抗,使裝飾畫面產生平穩(wěn)、安定、飽滿、舒適的視覺感受。另外在方形內環(huán)繞中間的圓做裝飾,圖案形如龍與蛇的結合,抽象,簡潔,造型生動有趣,壯族人們對蛇圖騰的崇拜給壯族人民心理有祥瑞安寧的意義,蛇紋圖案也多表示“多福多壽”,它能降福于人,包含了豐富的觀念性內涵。圖案通過其意象功能體現(xiàn)出壯族社會的文化內涵。在骨骼內部的填充中采用旋轉對稱紋樣的組合,整體飽滿豐盈,主次分明。
(五)特定空間分割,內部裝飾的構成形式
特定空間分割,內部裝飾的構成形式,壯族服飾中有特定的空間分割,有邊隅圖案和花邊的裝飾等,邊隅圖案多用于衣服、背被、圍裙的邊角裝飾中。在壯族肚兜的圖案設計中,常見的形式為:上部對稱弧線、下部做垂直的結構,用魚紋的抽象幾何紋樣做邊角的裝飾,裝飾集中在內部;上部為尖角,下部做多個折線所構成的空間,有一定的次序感;上部做三角,下部做垂直的分割等。在裝飾內部,壯族女孩不自覺地將這種生子繁殖的壓力轉化為借助服飾圖案來多子的象征出現(xiàn),蓮花、魚紋象征著男女的繁衍行為,傳達出求子意愿,鳥紋、植物紋的裝飾,紋飾的整體結構看上去即豐富又飽滿,分形結構與內容紋飾反映出完整而自由的布局,豐富而不雜亂、規(guī)律而不單調。
壯族服飾中用以上可保持視覺上均衡力度各構成要素的骨骼為基本框架,在骨骼內部的裝飾中圖案多以裝飾抽象圖案做填充,如花草紋、青蛙紋、魚紋、蛇紋、蝴蝶紋等圖案作為裝飾。有意表現(xiàn)和追求了一種內在與外在的結合之美,在視覺為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內部的填充常用對稱形式手法,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二、條狀、帶狀構成
英國藝術批評家貢布里希提到:審美的快感來自于對某種介于乏味和雜亂之間的圖案的觀賞,單調的圖案難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過于復雜的圖案則會使我們的知覺系統(tǒng)負荷過重而停止對它進行觀賞。壯族服飾圖案中,服飾為藍黑做底色,鮮艷色彩為圖案的裝飾以條狀為分割的構成形式,這樣的構成形式能給人以自由輕松的美感,但自由的構成并非完全隨意,而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限制。如:在云南壯族沙支服飾構成形式中,圖案以向右的弧線紋為分割,呈現(xiàn)出條狀分割的構成形式,條狀重復的線條構成使得線條不單薄,線條的節(jié)奏,增加了趣味性,服飾袖口、衣領、衣擺尾處的平行裝飾紋,相同的紋樣順著條狀線條的方向做重復,在重復中形成基本結構的構造,在視覺心理上增加了順暢感。扣子并列的排列形式,整齊一致,平行紋給人心理的穩(wěn)定感,條狀分割的構成形式給人一定的順序感。在壯族褲子的裝飾中,靠近腳底部的地方做少許裝飾,褲頭為寬腿筒,褲腳尺余寬,離褲腳數(shù)寸處用色布鑲兩道裝飾,采用間隔組合的紋飾,從視覺經驗的角度看就有較高的信息含量,呈現(xiàn)出局部條狀分割的構成形式。在壯族背包的裝飾中主要在背帶上做卷草紋,帶狀的分割,藍色為底上為黑色的圖案填充,上部紅底綠色的花紋裝飾,條狀分割的構成形式給人一定的次序感。
三、隨形自由構成
壯族服飾中鞋子的圖案設計一部分根據(jù)鞋頭的造型來構成,依附于各種形狀的鞋頭造型裝飾出精美的刺繡紋樣,壯族鞋后部無裝飾,裝飾集中在鞋頭部分,面積的對比,簡繁的對比,使得鞋子充滿了裝飾意味,還有部分鞋子的圖案隨著鞋子的造型來做裝飾,如船形鞋,整個鞋都有裝飾,在鞋的中部用四根寬的白線在藍色的底上做分割,將鞋的前部和鞋的后部進行分割,船頭鞋追求全身的裝飾,在幫口、幫沿鑲都隨著鞋的形狀進行裝飾,壯族的鞋子中的圖案設計的原型,大都來源于生活,但又是生活形態(tài)的簡約化和抽象化,就單個圖像來看,造型簡潔樸實,自由活潑,變化多姿,造型生動逼真,活潑有序,樣式多變結構嚴謹,主次分明裝飾圖案的花草紋抽象、概括,將花用線的形式對其進行概括簡,刺繡的線漸變的形式來營造一定的氛圍,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裝飾美。
四、形式美的構成法則應用
(一)元素的重復構成
同形排列組合,重復排列的秩序感,是一種壯族服飾圖案構成中常見的構成形式,在壯族服飾的圖案中,有眾多圖案是以植物紋、動物紋、幾何紋為原型造一個基本型,再把基本型做重復的二方連續(xù)構成,圖案的重復使得圖案的裝飾意味更加強烈。如蛙紋的構成,以曲線造型的抽象形為基本元素,再將該元素做重復,構成了正負空間,形與形相融,夠用的輪廓線相互轉換借用,互生互長,構成巧妙、簡潔,給人以無限循環(huán)的動感,整體和諧統(tǒng)一。又如壯族銀飾裝飾中壯族銀項飾種類很多,最為普遍和華麗的為銀項圈和銀披肩,壯族銀項圈,由小到大分三層,重復中有變化,上部做方形結構,菱形裝飾、四棱形,中間做花瓣形、多為上面雕刻有花紋圖案,下部邊緣為著魚紋、葉紋和鈴鐺,重復構成,頸壯族胸飾背面飾頸,正面飾胸,裝飾美觀,兩圓有一定的交錯感,項圈上部做排列線的裝飾,下部為重復魚紋的裝飾,上下交錯排列,整體井然有序,同形排列組合有一定的次序感。
(二)對比與統(tǒng)一的構圖形式
在壯族服飾中,衣服與飾品相依相存,構成完整的形式美,整體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色彩在整體搭配中常常起到強調與對比的作用。對比與統(tǒng)一的構圖形式使壯族服飾的裝飾整體飽滿,動感性強,壯族服飾圖案中有形的對比,色彩的對比等,形的對比中有方與圓,曲與直,抽象與具象的對比。如:壯族背包的圖案裝飾紋樣主要集中在背包的中心位置,內部用抽象的圓方銅錢紋來造型,外部用曲線與造型生動且抽象的魚紋所環(huán)繞,圓與方的對比,曲與直的對比,體現(xiàn)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圓形給人的感受是圓潤、溫和、充實、豐滿之感,有完美無缺、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的意味,是一種陰柔之美,方形圖形給人的感受是方正、平實、剛強、安穩(wěn)等,是一種陽剛美,陰陽的對比,力量與柔弱的對比。包內部的長方形被色塊分割,產生一定的空間感,構成了簡與外部的繁形成多與少的對比,魚和植物紋圍繞圓形和方形,成圓形分布,整個圖形生動有趣,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單體魚紋樣演變簡化,為幾何化、抽象,魚紋中魚身和魚頭分離,演化、抽象,相對的魚頭,兩側的魚身,結合為新的抽象魚紋,有一定的次序感,這反映了壯族思維水平的提高,抽象化的紋樣審美價值更高,審美感受更充分。將壯族人民把客觀色彩與主觀色彩結合起來,他們對色彩有著深刻獨特的理解和審美心理,創(chuàng)造出了絢爛多姿而又別具一格的色彩文化,明度與色相上的對比,冷與暖的對比,色彩的調和和諧上,巧妙表達“生命崇拜”等寓意,生動形象地表達出勞動人民長久延續(xù)、繁榮昌盛的美好愿望。
(三)發(fā)散骨架的構成形式
發(fā)散從中心為視覺焦點,向四周擴散,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壯族背包的設計圖案中,有發(fā)射式圖案的構成,這樣的構成形式使得整個構成圖案更加具有的動感性。圖案以方形為基本原型,發(fā)散以直角,具有較大的硬度感與張力感的形式,并給人以堅硬、主動和富有力度的視覺感受。包的另外一種圖案的紋型為中心紋,向外重迭擴展,呈放射狀或環(huán)軸套合狀,每一層能明顯分出層次圖案層次分明、造形精美,獨具匠心,在壯族服飾圖案構成中,有這樣的構成形式,以蛇紋為基本型,以發(fā)射的骨骼做構成,裝飾意味較強。
云南壯族服飾中形式美構成法則的應用,是云南壯族先民通過藝術手段體現(xiàn)出來給人豐富的審美趣味,給人一定的審美感受,蘊含著云南壯族對美的創(chuàng)造和對美的追求,向我們展示了壯族人民的審美情感,為云南壯族服飾賦予了新的形態(tài)生命的象征,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五、結語
云南壯族服飾圖案,蘊含著云南壯族對美的創(chuàng)造和對美的追求,有著強烈藝術價值和個性魅力,為現(xiàn)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元素,對云南壯族服飾圖案的視覺構成規(guī)律入手,探析它的基本構成元素的形式等進行研究,對云南壯族服飾圖案進行保護性挖掘與開發(fā)應用,具有強烈的使命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基金項目: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研究成果之一,項目名稱為《云南壯族服飾圖案暨圖形元素形式構成研究》,項目編號:2014C200Y。
參考文獻:
[1]龍紀峰,安勇.滇東南壯族傳統(tǒng)服飾的藝術特征[J].文山學院學報,2010(02).
[2]貢布里希(英).秩序感[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