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新
[摘 要]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概念的本質,設計有效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概念,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概念教學 辨析 類比 操作 變式 經驗 內化 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9-029
概念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那么,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呢?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只有通過自己再創(chuàng)造而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被掌握和靈活運用。”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適合于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質。下面,我結合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辨析——喚起經驗,理解概念
學生在學習新的數學概念之前并非一張白紙,雖然已有的數學和生活經驗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感性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這些已有的經驗構成了學生學習新概念的基礎,是新知學習的生長點。那么,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將這些零散的、感性的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呢?俗話說:“理越辯越明?!币虼?,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概念的本質創(chuàng)設有效的探究情境,讓學生在究其理、探其質的深入辨析中理解所學概念。教學片斷如下:
師:今天龜兔又要進行賽跑了,猜一猜,誰會贏?(學生猜,課件出示操場畫面):現在烏龜和兔子約定繞操場跑一周,那“一周”是什么意思?
生(指課件):黑黑的一圈。
師:黑黑的一圈是操場一周的邊線。(板書:邊線)
播放課件:烏龜和兔子同時從操場的同一點開始跑,烏龜出發(fā)一會兒后繞到操場上馬上回到起點,而兔子沿著邊線跑,快回到起點時停下來。
師:烏龜贏了。
生1:烏龜犯規(guī)了,因為它沒沿著邊線跑,而是從操場上直接穿過去了,沒有跑一周。
生2:兔子有沿著邊線跑,但沒有回到起點,也沒跑完一周。
師:怎樣才算跑完一周?
生3:沿著邊線跑,回到起點。
師(播放課件,龜兔再次比賽):烏龜和兔子都沿著邊線跑,都回到起點,這次誰贏了?說說理由。
生4:兔子贏,因為它們同時沿著邊線跑完一周,兔子比烏龜先到。
師:烏龜也不賴啊,它也跑完了一周。想不想知道操場一周的長度?(課件將操場的周長分四段逐一顯示,生齊數,共400米):操場一周邊線的長(400米)就是它的周長。
……
周長,顧名思義,“周”指一周,“長”指長度。理解“一周”的含義顯然是理解周長概念的關鍵。上述教學中,我不是直接呈現“一周”的含義,也不像教材那樣直接讓學生指一指每張書簽的邊線,引出周長的概念,而是創(chuàng)設“龜兔賽跑”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辨析,理解“一周”概念的實質。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龜兔第一次賽跑的結果深入探究,從而明確跑完“一周”有兩個要素,即“沿著邊線”和“回到起點”。這樣教學,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引導學生把握了“一周”概念的本質,為學生自主建構周長的概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類比——遷移運用,完善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在學生認識物體表面周長的含義之后,我出示教材中四邊形等圖形,讓學生自主測量計算每個圖形的周長,再小組交流,說說自己對周長的理解?;趯ξ矬w表面周長概念的理解,學生得出:一個多邊形的周長就是圍成這個圖形的所有線段的長度之和。接著,我出示下面的圖形(圖1)。
師:你能描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為什么?
生1:不能,因為它有個缺口。
生2:因為它沒有圍成一周,假如把一端看成起點,它的另一端沒有回到起點。
生3:因為它不是封閉圖形。
師:你們能不能給這個圖形添上一筆,使它有周長?(生動手操作,展示匯報,如圖2、圖3)
師:如果再讓你說說什么是周長,你會怎么說?
生4: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一周邊線的長是它的周長。
……
上述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平面圖形的周長,引導他們借助周長的已有認識對未封閉圖形是否有周長作出判斷,并據此添上一筆,使這個圖形有周長。這樣緊扣概念本質的教學,既促使學生運用之前對周長概念的理解探索平面圖形的周長,培養(yǎng)學生類比推理的能力,又在類比推理的過程中,深化了學生的認識,有效幫助學生系統(tǒng)、完整地建構周長的概念。
三、操作——深化認識,掌握概念
操作,可以使內隱的思維外顯化,豐富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教材在學生認識周長之后安排了“試一試”:小組合作,想辦法測量一片樹葉的周長。表面上看,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測量樹葉的周長,初步體會“化曲為直”方法的價值。事實上,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旨在讓學生運用已經認識的周長概念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周長含義的理解。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討論測量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得出測量的注意點:(1)選好起點;(2)毛線要貼著樹葉的邊線圍,圍完一周(回到起點);(3)圍完后做個記號或剪下,把線繃緊、拉直,再量。
有效的探究活動離不開教師必要的指導。實踐表明,學生測量樹葉的周長是有困難的。教學時,教師可先組織學生討論,總結測量的注意點,再進行測量,提高學生活動的實效性。上述教學中,我緊扣“一周邊線的長”這個概念本質,引導學生經歷“感知——內化——外顯”的探究過程,使他們深刻地理解和領會了周長的概念。
四、變式——適當對比,內化概念
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教學時,教師要適當變換概念的非本質屬性,通過對比,凸顯其本質屬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如教學“認識周長”一課時,在學生認識周長的概念后,我設計了以下變式的練習。
師(把長方形紙撕成兩部分,如圖4):現在它們還有周長嗎?
生:有。(師讓學生分別指出它們的周長)
師:這兩張紙片的周長誰更長一些?
生:大的紙片的周長更長一些。
師(把長方形紙撕成兩部分,如圖5):這兩張紙片的周長誰更長一些?(生答略)
師:有沒有可能把長方形紙撕開后,大的紙片的周長反而比小的紙片的周長短?同學們可以課后一起研究解決。
……
通過以上的對比探索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不是規(guī)則的圖形,它們只要是封閉的圖形都有周長,從而認識到圖形并非面積越大周長也越大,使學生對周長是一周邊線的長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總之,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緊扣概念的本質,設計有效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概念,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