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
從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歐大陸上的喵星人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打擊。對貓的大肆虐殺在歐洲諸多地區(qū)(尤其是法國)成為全城狂歡的運動。這是因為,在中世紀的很多動物寓言中,貓常常以反面角色出現,會以怨報德。
另外,由于貓對人不太服從,常常使人有被出賣之感,在中世紀的手稿畫中,人們常常將貓畫在出賣耶穌的猶大身邊。
連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的一封描述邪惡崇拜的信里都寫到了貓,尤其是黑貓。其實,天主教會從未在官方文件中宣布所有的黑貓都必須處死,但是,由于黑貓的形象在邪惡儀式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普通民眾對黑貓的恐懼也就與日俱增。在很多地方,對貓表示同情的人也常常會被認為是潛在的魔鬼信徒。于是,中世紀手稿插畫中常常以貓玩弄垂死的老鼠作為魔鬼蹂躪罪人的象征。
1484年,教皇英諾森八世發(fā)表通諭,承認了“女巫”和各種“黑魔法”的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獵巫行動。由于貓的眼睛最像人的眼睛,能夠很明顯地傳達各種情緒,人們常常將貓視為女巫的化身或被邪靈附體,因此大量黑貓在后續(xù)的運動中遭到殺戮。
到了近代早期,尤其是新教改革之后,貓與“女巫”的關系越發(fā)緊密。在一幅16世紀德國木刻畫中,巫師就是騎著貓的。1559年,在伊麗莎白一世的加冕禮上,作為女王“掃除異端”的象征,上千只貓被放在網兜里活活燒死。
在16世紀的法國,仲夏時節(jié)在廣場上公開焚燒活貓,儼然成為巴黎人重要的休閑活動。當時的旅人記錄下了這殘忍的場景:“廣場上點起了高高的篝火,火堆旁搭起了腳手架。市政官及其隨從將四處捕來的野貓從高處倒人大火。在動物的哀嚎聲中,人們尖聲大笑,直到這些邪魔附體的圣靈被烤成焦炭?!?/p>
如今,人們不再會將貓視為女巫或邪靈的化身,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還曾為一只黑貓祈福,算是對無辜受戮的喵星人遲到的撫慰。
編輯/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