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麗
摘 要: 比較法即對比分析法,也稱比較分析法,是把客觀事物加以比較,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做出正確的評價。在對比分析中,選擇合適的對比標準是十分關鍵的步驟,選擇合適,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選擇不合適,評價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尤為重要,需要引起重視。比較法的恰當運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項教學技巧。
關鍵詞: 比較法 地理教學 思維能力
1.比較法的類型
1.1類比法
這是對同類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相同屬性和不同屬性進行比較,包括同類異型比較和同類同型比較。類比法也叫“比較類推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其結論必須由實驗來檢驗,類比對象間共有的屬性越多,則類比結論的可靠性越大。與其他思維方法相比,類比法屬平行式思維的方法。無論哪種類比,都應該在同層次之間進行。
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前提真結論未必就真。要提高類比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要盡可能確認對象間的相同點,相同點越多,結論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反之,結論的可靠性程度就會越小。
1.2自比法
這是對同一或單一地理事象時間上或發(fā)展順序上的前后對比。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包含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事物的運動發(fā)展在于自身的矛盾運動,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統(tǒng)一于客觀事實。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源泉和動力,它貫穿唯物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之中,是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
1.3借比法
借助生活中的客觀事物特別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將比較抽象的概念或原理具體化。
2.利用比較法構建知識體系
在因素比較法中,知識分類的選擇是一項既困難又重要的操作。因為知識體系的可靠性是以所選擇的知識分類為依據(jù)的。選擇知識分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這些知識分類必須具有代表性。這些分類能表現(xiàn)出不同知識分類之間的異同,并充分顯示每一因素重要程度的不同等級;同時在確定的范圍內能夠準確地給予定義。
根據(jù)這個知識分類建立起來的等級必須能被大家接受,即能成為建立全新的知識體系的標準,并且其分類標準與相同區(qū)域的地理事物的分類不能差別太大。在實際采用因素比較法時,知識分類數(shù)量的選取要恰當。如果太多,通過該方法對地理知識進行排列所耗費的時間就會很多;如果太少,測評結果的誤差就會相對大些。
首先,理解地理基礎知識。人們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的一門科學,通過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可以幫助我們預知天氣變化、了解土壤演變、尋找礦產(chǎn)資源、辨別方向、避開或減小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合理布局工農業(yè)、有效規(guī)劃人類居住的城市……可以說地理知識是終身受益的知識。
其次,探索地理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以近兩年新課標高考區(qū)域地理部分命題特點分析,高考中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jīng)緯網(wǎng)圖、局部政區(qū)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如湖泊、河流等)及注記的地圖、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一般來說,試題大多遵循以下思路:展示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進行空間定位,判斷重要地理事物名稱;提供區(qū)域地圖或統(tǒng)計資料,分析其地理特征,闡述地理規(guī)律,剖析地理成因;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特征,分析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面對這些考察,死記硬背是沒用的,要靈活把握地理知識和規(guī)律,并熟練應用。
最后,要注意地理知識的整合和運用,將繁雜的地理知識有序地排列起來。地理知識浩如煙海,雜亂無序,又彼此聯(lián)系,絕不能將它們孤立開來,而要聯(lián)系比較,再進行記憶和運用。如在如今的對區(qū)域的考察之中,區(qū)域并不作為問題的本身,即不是考查區(qū)域的具體地理事象,而是考查區(qū)域地理事象所隱含的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以及學生對區(qū)域的認知能力,運用知識原理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命題的時代性非常鮮明,以熱點作為背景素材,重點考查相關知識和能力,近兩年的高考地理試題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3.運用比較法的注意事項
3.1比較對象要具有可比性和已知性
雖然比較法很常用,但并不是任何對象都可以相比,同類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才具有可比性。
另外,比較對象應該是已知的地理事物,盡可能是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地理事物,或至少有一方是學生熟悉的。因此可以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比較。熱點和焦點問題的最終落腳點還是考查學科知識與能力,考生要將熱點、焦點問題回歸地理課程,從而聯(lián)系相關的學科知識,從地理角度分析、闡釋和評價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2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應用
在具體操作之中要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配合新時代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面對開放式情境,更要注意這一點。在地理學習之中,各種地理要素息息相關,而如今試題的鐘情要素,也依然是從多角度綜合考查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新課標各地區(qū)試卷看,區(qū)域地理試題的設計都不再是對某個版本教材的簡單照搬或變相照搬,而是選擇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并提出新問題,鼓勵考生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些題目還都具有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這種地理教學大趨勢之下,尤其要注意與其他教學方法的結合運用,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紅春.高中地理比較法教學初探[J].高考,2015,(2):10.
[2]郭艷玲.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8):152.
[3]王奉杰.探究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2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