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紅
口語是人類語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語言教學不能缺少口語教學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口語教學的重要意義,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流,獲取信息。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是英語學習的基本要求,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需要。如果輕視或放棄口語訓練,只重視應試教育的分數(shù),那么學生的素質不可能有很大的提升,英語教學必將走向死胡同。在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在世界一體化越來越明顯的當今社會,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口語教學,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一、口語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大多數(shù)學生的通病是,書面閱讀勉強過得去,口語不行,聽力很弱,書寫湊合。由于缺乏適當?shù)恼Z言環(huán)境,以及地區(qū)英語教學水平的限制,在絕大部分地區(qū),學生只在試卷上書寫英語,而不開口講英語,學的仍然是“啞巴”英語。
1.很多學生把英語學習的五種技能變成單一的看懂,在實際操作中卻不能得心應手。我們習慣把英語學習分解成五項技能,聽、說、讀、寫、譯,這樣理解是否科學,在此暫且不論,有不少學習者往往把是否看懂當成學習的標準。
2.速成心理。我們必須認識到,要學好英語,非得下一番苦工不可。所謂的“速成”純屬無稽之談。學好英語沒有捷徑,只有方法的好壞。比如記英語單詞,低著頭拼著命地默寫,這就不是一個好辦法。好的方法是大聲地朗讀,反復訓練發(fā)音器官和耳朵,把聲音銘刻在腦子里。
3.通過漢字記音?,F(xiàn)在有人推廣通過漢字來記英語發(fā)音,如“古帝拜”記good-bye,甚至把這種做法作為成果出版。這是極其錯誤的,后果也是極其嚴重的。
4.對教師的依賴。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點出了學習的本質。美國語言學教授克拉申(StephenD.Krashen)把他的語言習得理論分為五個方面,其中一個方面是:影響外語學習的心理或感情因素(affectivefilter),包括一個人的動機、信心和是否憂慮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語言習得。任何一種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身,而不是在老師。
5.缺乏系統(tǒng)性?,F(xiàn)在市場上學習英語的材料是鋪天蓋地,這是好事,但處理不好也會帶來不良的后果。今天用這個學習資料,明天換另一個,學習便失去系統(tǒng)性。不是說我們不要換學習資料,不好的學習資料,不適合的學習資料就要換,但不能總是換個不停。好的做法應該是選中一套學習資料,以它為主,其余都作為補充材料。
二、口語教學中的應對措施
第一,口語教學首先要盡早使學生熟悉口語交際的一般模式特征及有關知識,熟悉英語口語交際的常規(guī),從而自覺地遵守交際規(guī)則。“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是英語學習過程中一個互相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在英語教學中學生能夠讀懂的可能會聽不懂,更不容易說出來,因為這里存在一個言語形式的轉變過程。但是如果學生能夠說出來的東西,讀起來不必再經(jīng)過心譯的中介,不會存在理解上的困難,而把自己能正確說出來的話寫出來”??谡Z教學應從打招呼開始,以告別結束,中間的過程一般為:①開啟會話,表達交流的愿望,期望對方合作;②提出話題,向對方傳達要交流的信息和目的;③信息交流,對交流的信息進行問答;④結束話題,交際目的達到后結束交談。擴大學生的語言輸入量,強調(diào)背誦記憶在口語教學中有重要的意義。胡文仲教授認為學習外語還是應該多背誦。但不要死背,不要停留在背誦上,背了之后還要想辦法變活。讓學生在交際過程中體會脫口而出的喜悅。
第二,要調(diào)動學生開口說英語的積極性。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都說明興趣的重要性。那么教師如何做才是行之有效的呢?
首先,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英語教師可以運用交際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充分理解和積極參與,體現(xiàn)學生自主的原則。在運用交際法時,學生的錯誤被視為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自然現(xiàn)象而無需受到指責。交際法的使用方式多樣,其基本方式是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有意義的對話或討論,課堂上經(jīng)常采取兩人對話、幾個學生為一組的小組活動或全班討論的教學形式。英語教學情景的設計要求盡量真實,一般都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或經(jīng)常邀請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與學生交談。
其次,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學生在情景中運用語言,教師畫龍點睛,學生的興趣神經(jīng)一旦被觸發(fā),他們自然會在逼真的情境中觸景生情,見情思意。
最后,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直觀教具,并常自戴假面具,變換各種人物角色,把具體事物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盡量做到可見、可觸、可嘗、可聞,充分發(fā)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鼓勵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還可以運用競賽激勵法。實踐證明,將帶有競賽性質的練習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不但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教學魅力,把他們牢牢吸引在教學磁場里,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及喜歡競賽的心理,訓練他們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當然,短劇表演、小組對話、講故事、學唱歌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緊密結合,不斷給學生以表達的機會,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也能夠很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對口語表達的濃厚興趣。
第三,樹立學生開口說英語的信心。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shù)學生課上回答問題口齒清晰,語言流暢,而更多的學生表現(xiàn)得極為內(nèi)向,不善言辭,若要其當眾“露一口”,定會面紅耳赤,不知所措。絕大部分學生不敢亮出自己,分析形成此種反差的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都躍躍欲試,但就是不敢邁出第一步,總認為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如別人,害怕說得不好被其他同學笑話,不少學生缺乏說英語的自信心,不敢輕易表達開口。因此,英語教師要幫助學生戰(zhàn)勝心理上的障礙,消除“說”的畏難情緒,引導他們知難而進;對內(nèi)向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不要,在小錯誤上糾纏不清,更不能要求學生百分之百正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評價不當,就會使學生喪失信心;評價恰當,會激發(fā)他們對“說”更大的興趣,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使其樂于說。口語教學要堅持正確性和流利性并重的原則,并強調(diào)得體性??谡Z訓練要盡量做到在正確性的基礎上強調(diào)流利性,在流利表達的同時強調(diào)正確性。因此,教師要經(jīng)常鼓勵學生、贊美學生,少批評學生,從而讓學生變“不敢說”或者說“要我說”為“我要說”。
第四,英語教師要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敢說英語且有話可說甚至意猶為盡。要真正讓學生健談起來,教師必須在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找到話題的切入點,把大問題變小,使之符合他們的知識、能力水平,在每節(jié)課開始時給學生一個討論的話題。在學完一至兩個單元后,可抽出一節(jié)課專門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學、學習、興趣愛好、臥室、教室、家庭、學校等,也可讓學生進行自由談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的詞組和句型時,在給出典型的例句后,應多多鼓勵學生造句。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和實際水平,適當?shù)剡x一個話題,讓學生展開爭論。當學生達到一定的水平時,可以要求他們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口頭改編、復述較長的課文。不定期地進行英語演講比賽、開展“英語角”活動,讓學生在這里講故事、表演對話、唱英語歌曲、做游戲等。當然在口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聽英語歌曲或者觀看原聲英文電影是非常好的方法。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教學過程中堅持說英語,給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讓學生盡可能置身于英語環(huán)境中。
第五,英語口語教學要和聽力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缺一不可。聽和說是構成口頭交際的兩個相互依存體,交際雙方聽和說輪流轉換,才能使交際進行下去,因此,聽說訓練不應截然分開,而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教材中的任何說的材料都可以先聽后說,任何聽的材料都可以先聽再說。閱讀材料為口語訓練提供了練習的素材,可以圍繞閱讀材料內(nèi)容組織課堂討論等活動,而通過寫的方式,可以鞏固提高英語口語的內(nèi)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英語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越顯突出,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最自然的過程,就像我們從小學母語一樣。然而,由于在舊的教學體制改革向新的體制轉換過程中,學生不能找到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將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提上日程,高度重視,切實加強訓練,全面提升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尤其是口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