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香女
2016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在全國僅存的九套作文中,個人認為是獨樹一幟的。首先,在審題上,命題者非常善良地給出了三種選擇,考生只要任選一種,自圓其說便可,既大大降低了審題的難度,減少了考生寫作上偏題離題的可能,又給考生適當的限制,使寫作不至于如天馬行空。其次,是材料內容夠“潮”,用VR 設備虛擬現實,玩起了虛擬與現實的穿越。再次,是文體限定為論述類文章,與今年年初浙江省的考試說明相吻合,滿足了高三師生備考時的期許。
這樣的考題,本應該是很簡單的,但從全省考生的寫作情況來看,偷換概念、偏離題意、文體不符、宿構套作的作文不勝枚舉,甚至抄語用題、閱讀題的也不在少數。如何慧眼哲思對考題?這不能不引起下一屆高三師生備考的注意。在這之中,考場作文《清醒于虛擬之中》所犯的錯誤令人痛惜,值得引以為鑒。
清醒于虛擬之中
美學家朱光潛曾把“此身,此時,此地”立為座右銘?!按松怼笔橇私鈨刃乃?,“此時,此地”則告誡自己在何處應干什么事。立于虛擬之潮中,我們應清醒地觀察虛擬之潮,了解內心,作出抉擇。
虛擬設備風行之潮,帶來無盡便利與豐富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沉溺于虛擬的情況。面對虛擬浪潮,我們無法刻意逃避,但也不能迷失其中。倘若清醒于虛擬之中,我們不僅能享用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饕餮大餐,更能認清自己的位置,不迷失于此。
幽默大師林語堂,清醒于他的“虛擬”之中。作為文人,科技快速發(fā)展對于他來說便是與手工現實相悖的虛擬。面對“虛擬”,林語堂不曾感到迷茫。傳輸幽默文字的同時,他也加入到創(chuàng)造的行列。他發(fā)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并推廣開來。作為文人,科學技術明顯過于高深,而林清醒于“虛擬”之中,不迷失不逃脫,找好“此身”,讓“虛擬”為自己所用,為他的豐富文學創(chuàng)作再增一筆亮色。
赫拉巴爾的《過于喧囂的孤獨》中的漢嘉,面對“虛擬”帶來的沖擊,刻意遠離,終成悲劇。在工業(yè)革命帶來的“虛擬”沖擊之下,漢嘉無法接受快捷的機器,鐘情于自己日夜相伴的廢紙壓力機。最終將自己打包,送向天堂。面對科技革命的沖擊,漢嘉無法清醒于“虛擬”之中,只顧一味逃避,最終湮沒在現實中。
作家周作人面對“虛擬”帶來的沖擊,迷失于此,留得“漢奸”罵名。面對日寇掠奪,中國陷入了不同于現實的“虛擬”。周作人為了一己之利,淪為漢奸,留下罵名?!疤摂M”瞬間擊潰了他,不曾想過“此身”,讓他臭名遠揚。
“虛擬現實”技術是當下的虛擬,而不同時代也有著不同時代的虛擬,即不同于現實狀況的大潮。要像林語堂一樣掌握分寸,拿捏“此身,此時,此地”,方能立于虛擬之中。若像漢嘉一樣刻意遠離,則將被虛擬大潮淹沒;若像周作人一樣完全繳械于虛擬,則會迷失此身,適得其反。所以清醒于虛擬之中,要求我們聆聽“此身”,看準“此地”,再踏步前行。
正如陸九淵所說:“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泵鎸μ摂M大潮,我們應該看準“此地”,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再踏步前行。清醒于虛擬之中,方能雄立于現實之上。
這是一篇初評為50分后來審核為30分的作文。
首先,這篇文章文體特征明顯,屬于比較典型的議論文。全文采用總分總結構,第一段引用朱光潛先生的“此身,此時,此地”作為全文的總綱并加以闡述,之后,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應清醒地觀察虛擬之潮,了解內心,作出抉擇”,簡潔,明了。
第二段作為展開論證的“橋梁”,為下文論證的展開作了很充分的準備。內容上,理性地思考“虛擬”給人帶來的利弊;結構上,先從利處入手,再從弊處對應,并緊扣“清醒于虛擬之中”展開。這一段,起到了非常好的承前啟后作用。
第三至第五段,考生列舉了三個例子,從正反角度論證清醒于虛擬之中的利弊。在第六段,考生總結了前三段,“不同時代也有著不同時代的虛擬”,再一次回應第一段的“此身,此時,此地”,明確中心論點:清醒于虛擬之中。最后一段再次強調清醒于虛擬之中的價值,思路清晰,結構圓滿。
其次,考生有著不錯的知識積累。在文章主體部分的論證過程中,考生列舉了林語堂、赫拉巴爾作品中的漢嘉、周作人等例子。比較可貴的是,考生知道林語堂發(fā)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雖然,這款打字機的結果是“不知所終”,但畢竟不是常識;更難得的是,考生應該讀過赫拉巴爾的《過于喧囂的孤獨》,這更不是大部分考生能做到的;有些考生恐怕連周作人成為“漢奸”,很大部分原因是“一己之利”也不清楚??紙鲎魑臅r,需要例論,考生經常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而這名考生積累的“米”足夠豐富。
再次,考生具備了思辨性的思維能力。繼第一段提出觀點之后,考生的理性思考在第二段體現得非常清晰:虛擬設備,能給人“帶來無盡便利與豐富生活”,但也會使我們“沉溺于虛擬”,所以,“無法刻意逃避,但也不能迷失其中”,再一次明確觀點,并點題——假如我們清醒于虛擬之中,不僅能享用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饕餮大餐,更能認清自己的位置,不迷失于此。
顯然,考生想到了“虛擬”帶來的利弊,所以,特別強調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既要享用,又不能迷失。
至此,初評50分,“文”與“分”符。
如果一直這樣慧眼識“虛擬”,理性思“現實”,那么,恐怕不止得“50”分。可惜,考生迷糊了“虛擬”的概念。按照材料的提示,“虛擬”是指用VR設備構建起來的虛擬場景,命題者同時還呈現了幾個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這樣既有抽象概念又有具象“現場”,考生應該不會錯解“虛擬”的含義的。但這名考生列舉的例子,卻實實在在地告訴閱卷人他理解的“虛擬”是林語堂不曾迷茫,跟上了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步伐,發(fā)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這一例子讓閱卷老師“迷茫”了:林語堂的打字機,何曾與VR的虛擬場景有關系?很明顯,考生錯解了材料中“虛擬”的內涵。如果僅此一例,文章還不至于降到30分。《過于喧囂的孤獨》中漢嘉的例子,則使文章離材料中的“虛擬”越來越遠了。
漢嘉是赫拉巴爾用20年時間,三易其稿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人物,且不說藝術虛構的人物是不是可以作論據,即就漢嘉的生活而言,與材料中的“虛擬”也是毫不相干。按照考生的定位,漢嘉的“虛擬”是相對于廢紙壓力機的工業(yè)革命,小說作者帶著感傷塑造了這么一個平凡、普通、被拋棄在“時代垃圾堆上的”廢紙回收站的打包工,考生想借這個將蒼蠅亂飛、老鼠亂竄、潮濕惡臭的地下室當作天堂的打包工,因為無法接受這一場工業(yè)革命,刻意遠離,一味逃避,最終被湮沒的命運,證明我們是不可以拒絕“虛擬”的,要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忌约河X得能自圓其說,卻離正確的“虛擬”越來越遠。周作人的例子就更不用說了。
可見,即使考生具備了寫作議論文的基本能力,讀懂材料、審清題意仍是首要能力。
從今年的高考作文來看,有較多考生錯解“虛擬”,有些考生把“虛擬”解讀成創(chuàng)新,有些解讀成技術革命的浪潮,有些解讀成虛構,還有些解讀成新事物、新世紀。這名考生對“虛擬”的理解有兩個意思:一是與手工業(yè)相對應的工業(yè)革命;二是日寇侵略,中國陷入不同于現實的“虛構”(周作人的例子,不明所指)。錯解“虛擬”,導致偏離題意。所以,平時作文訓練時,首先,應用“慧眼”捕捉材料中的核心內容,抓住總起句或總結句。就這則材料而言,有三個重點詞句:一是概念VR(虛擬現實);二是場景(虛擬現實的場景);三是代詞“這個”“它”的內涵,即虛擬現實世界。然后綜合理解,即面對虛擬世界,我們選擇“擁抱、遠離、若即若離”這三種態(tài)度中的一種即可。其次,培養(yǎng)或訓練有層次地說理的能力??紙鲋?,考生很難去嚴密推理。但,作為議論文寫作,有層次地說理既是論證過程的必需,也是支撐論點的必需。就這篇作文而言,雖然在第二段有理性的思考,可惜沒貫串始終。其實考生只要表明對“虛擬世界”的態(tài)度,再就態(tài)度進行一個因果追問,并在追問中就利弊進行分析,應該就可以把道理說明白了。如選擇“若即若離”這個觀點,追問為什么要“即”,為什么要“離”,分析因“利”而“即”、因“弊”而“離”的原因,再總結提升,就可以了。
當然,這里的因果追問和總結提升,是可以很有廣度和深度的,有如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老師所言:“如何正確對待這種新生活,是即將進入更高層次學習的年青一代必須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與今后的社會發(fā)展前景密切相關,而且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乃至人與自我的關系。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都能深化作文主題?!被蛟S,我們做不到這樣深廣的思考,但作為一種追求,是可以心向往之的。
總之,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題,開了自主命題以來限定寫論述類文章的先河。相信,這一導向會持續(xù)幾年,甚至可能此后幾年高考作文就明確到寫議論文的要求上。那么,審題精準、文體明確、思考理性,不管對老師的作文教學,還是對學生的作文備考,都是不可忽視的要求。愿我們的師生既具慧眼,又蘊哲思,始終能夠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