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英,劉 波,王熙鳳,劉學梅
(1,3,4渭南市臨渭區(qū)葡萄研究所 陜西渭南 714000; 2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714000)
截至2015年底,渭南市臨渭區(qū)葡萄種植面積1.67萬公頃(占到全省的30%,占到全市的55%),年產量35萬噸,年產值21億元,是該區(qū)域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yè)。臨渭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shù)2 277小時,無霜期217天,年平均溫度13.6℃,雨季集中在7—9月,年均降雨量不足600毫米,但降雨分布極不均衡,葡萄生長前期盡管需水量較大,但氣候往往干旱,而每年7-9月正是葡萄果實成熟季節(jié),卻陰雨連綿,導致葡萄病害發(fā)生、爛果嚴重,對這一區(qū)域葡萄的生長、產量及品質均造成極大的影響,制約了葡萄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為解決此問題,我們于2013-2015年在臨渭區(qū)紅地球葡萄主產區(qū)采用了部分搭建避雨棚的避雨栽培方式,進行了病害防治效果研究。
1.1.1 避雨棚搭建材料根據(jù)臨渭區(qū)獨有的氣候特征和種植模式,避雨棚采用小幅單拱的方式搭建。避雨棚的搭建材料可以選擇塑鋼、鋼筋、竹竿、竹片、鋼絲等。
1.1.2 田間操作技術選2.8~3米的行距,預置3米的水泥樁,葡萄架柱與避雨棚柱為同一個柱,在兩行水泥樁頂部下0.4~0.6米處與行向垂直固定一道毛竹竿或者較粗的鋼絲,在水泥樁頂部順行向設置一道鋼絲,行間的毛竹竿或者鋼絲上順行向繃兩道(膜間距0.5~1米)鋼絲,在鋼絲上每隔1米左右綁一道2.5~2.7米長竹片(或鋁塑鋼管)。毛竹片(或鋁塑鋼管)上覆蓋0.03~0.05毫米(3~5絲)的抗老化農膜,膜上加壓膜繩并固定好。在棚膜邊沿裝上滾動竿,每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前蓋膜,果實采收后取膜。若前期霜霉病發(fā)生嚴重,采收后繼續(xù)覆膜一段時間。
避雨棚下的紅地球葡萄管理按照露地栽培紅地球葡萄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模式進行,適時進行抹芽、除副梢、摘心、綁蔓等田間管理,并按照合理掛果原則,適時疏除多余果穗、小穗、副穗,必要時進行果穗套袋,減少裂果、灼果,促進果實著色、提高品質;防治綠盲蝽、金龜子、蝽象等蟲害;在搞好病蟲監(jiān)測防治的同時,做好田園清潔。
在渭北紅地球葡萄主產區(qū)40個示范區(qū)(果園)中隨機選10個示范區(qū),每個示范區(qū)設一組避雨栽培處理,以露地栽培處理做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避雨栽培與對照相鄰排列,3次重復按照對角線法排列。每重復小區(qū)面積不小于50米2。
1.3.1 葡萄霜霉病調查方法一般采用5點取樣,每點隨機調查10個當年抽生新蔓,自上而下調查全部葉片,按照下述分級標準分級(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2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1%-75%;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76%以上),記錄各級病葉數(shù)及總葉數(shù),并計算病情指數(shù)(病情指數(shù)=100×∑(各級病葉數(shù)×各級代表值)/(調查總葉數(shù)×最高級代表值))。
1.3.2 葡萄白腐病調查方法每小區(qū)調查兩株樹,每株分中、下部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10個果穗,記錄總穗數(shù)、各級病穗數(shù),并計算病情指數(shù)。
1.3.3 葡萄炭疽病調查方法每小區(qū)隨機選取果穗30個,調查記錄總果數(shù)、病果數(shù),計算病果率。
1.3.4 用藥次數(shù)及用藥量統(tǒng)計方法根據(jù)病害發(fā)生情況進行噴藥,噴藥前病害發(fā)生在1級以上,然后記錄噴藥次數(shù)、每次噴藥時期、用量。
1.3.5 果實品質評價方法在調查果穗病害時,同時觀察果實的著色及果粉情況、單粒果實質量、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同時調查果園果實售價等。以上各項均求取平均值。
試驗結果(圖1)表明,降雨量大小對露地栽培葡萄爛果率影響明顯,成正比例上升,但對避雨栽培下的葡萄爛果率幾乎無影響。和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可明顯降低葡萄果實爛果率。
從試驗調查結果(表2)可以看出,與露地栽培相比,紅地球葡萄避雨栽培后霜霉病、白腐病的病情指數(shù)及炭疽病病果率明顯低于露地,白腐病防治效果可達65%、炭疽病防治效果達83%,尤其是霜霉病,防治效果在89%以上。證明避雨栽培對葡萄的霜霉病、白腐病的病情指數(shù)及炭疽病病果率都有較好的控制效果。
圖1 降雨對露地和避雨棚栽培葡萄爛果率的影響
表2 2013年至2015年臨渭區(qū)露地和避雨棚葡萄病情指數(shù)調查表
表3 2013年至2015年臨渭區(qū)露地及避雨棚紅地球葡萄園年均噴藥次數(shù)統(tǒng)計對比
表4 2013年至2015年臨渭區(qū)露地及避雨棚紅地球葡萄園噴藥費用對比
從試驗結果統(tǒng)計(表3)可以看出,與露地栽培相比,搭建葡萄避雨設施后大幅度減少、減輕葡萄病害發(fā)生,大幅度減少噴藥次數(shù)和用藥量。由表4可以看出,據(jù)3年統(tǒng)計,避雨栽培年平均節(jié)省打藥次數(shù)10次及用藥量70%左右,年畝平均減少打藥費用275元,同時提高了食品質量安全水平。
試驗結果(表5)表明,與露地栽培相比,避雨設施栽培條件下生產的葡萄果品,外觀上增加了葡萄果粉厚度,無藥漬殘留,表皮光潔;從內在品質上比較,由于推遲了采摘時間,可平均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0.5~1個百分點,提高了葡萄品質,市場售價高,更耐貯運,經濟效益顯著高于露地,據(jù)3年統(tǒng)計,較與露地栽培相比平均畝增收9 000元以上。
表5 2013年至2015年臨渭區(qū)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對紅地球葡萄品質和效益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搭建避雨棚進行葡萄避雨栽培,可有效地解決葡萄成熟期降雨量大、葡萄病害較嚴重的問題。葡萄搭建避雨棚后,主要功能和好處有:一是擴大了栽培品種選擇范圍,多雨地區(qū)也可適量發(fā)展歐亞種葡萄;二是避免雨水直接滴撒在葉片和果實上,減少、減輕病害的發(fā)生,特別是對霜霉病效果特好,防治效果可達89%;三是減少噴藥次數(shù)和用藥量,年平均節(jié)省打藥次數(shù)10次和用藥量70%以上,可大幅度節(jié)省農藥及人工投入,部分農事操作不受天氣影響,延長了工作時間;四是提高坐果率,減少裂果,減輕爛果和日灼果,提高果實品質,優(yōu)質穩(wěn)產,經濟效益顯著高于露地栽培;五是施農藥量大幅減少,提高了果品質量安全水平,是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