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杰
寒露是秋天的第五個節(jié)氣。在古人看來,此時天氣寒冷,露水將要凝結(jié)成霜,因此得名“寒露”。寒露節(jié)氣里,傳統(tǒng)農(nóng)事已近尾聲,期間又有九九重陽節(jié),民間相應地也有一些習俗活動。
節(jié)候表征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有兩個因露水而得名的節(jié)氣:秋分之前的白露,以露水的顏色定節(jié)氣;秋分之后的寒露,以露水的溫度定節(jié)氣。相較白露節(jié)氣,寒露節(jié)氣里氣溫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民間俗語也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焙妒寝r(nóng)歷九月的節(jié)氣,古人稱九月為“季秋”,也稱“深秋”“晚秋”“素秋”“暮秋”或“殘秋”;又因為九月是菊花開放的月份,也稱九月為“菊月”。
據(jù)《逸周書·時訓解》記載,寒露有“三候”:“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爵入大水化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惫湃艘曄戎恋拇笱銥橹鳌⒑笾恋拇笱銥橘e。一候“鴻雁來賓”,意為最后一批大雁飛來。二候“爵入大水化為蛤”,“爵”即“雀”;“蛤”為蜃屬,似蚌而小;“大水”即“大?!?。因為蛤與雀的外在紋飾相似,古人主觀地認為雀掉入海中變成了蛤,先秦農(nóng)書《夏小正》中也有“雀入于海為蛤”的記載。三候“菊有黃華”,“華”通“花”,意指此時菊花開出了黃花。
寒露是深秋的節(jié)氣。在古人看來,“秋,愁也”,秋天肅殺的景象給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抒發(fā)感傷情懷的空間。宋代詞人柳永有詞《玉蝴蝶·望處雨收云斷》懷念湘中故人,其中有“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句,寫出了秋景的蕭瑟。唐代詩人元稹有詩《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jié)》:“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虮壶B,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痹娙藢戇^菊黃、雁歸、群鳥化蛤后,以松柏明志收筆,傷秋之余,又給人一絲欣慰。
寒露是農(nóng)歷九月的節(jié)氣,九月的諸多自然現(xiàn)象也被古人注入了人文色彩。九月是鯉魚最為肥美的季節(jié),九月的風被稱為“鯉魚風”。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有“燈生陽燧火,塵散鯉魚風”的詩句,后人解釋稱“鯉魚風,九月風也”。九月有重陽登高的習俗,九月的黃河水因此也被稱為“登高水”。同時,古人又把九月的第一次驟冷天氣稱為“重陽信”。據(jù)清人顧祿《清嘉錄》記載:“重陽將至,秋雨滿城,涼風四起。人們以為這是立秋后的第一寒信,謂之‘重陽信?!?/p>
九九重陽
重陽節(jié)是寒露節(jié)氣期間的節(jié)日。重陽之名源于古人對數(shù)字陰陽屬性的神秘解釋。在古人看來,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九為陽數(shù)之極,九月初九為兩陽相合,因此稱“重陽”,也稱“重九”。
作為古人生活中的一個時間節(jié)點,漢代之前的九月初九并非吉日,而是“惡日”。在古人看來,九九重陽意味著陽氣已達極盛,凡事盛極而衰,這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有九月初九為“惡日”之說。為了避開所謂的惡日,古人在這天要登高野宴,希望遠離日常生活的空間以躲避災禍,這是由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推衍出的避害方式。南朝梁人吳均《續(xù)齊諧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汝南人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他家要有災厄,讓他的家人縫制布囊,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離開居所,到郊外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解災禍?;妇鞍凑召M長房的吩咐去做了。傍晚一家人回來,見家中的雞犬牛羊全部暴死,費長房說這是牲畜代人受過了。在故事的最后,吳均說“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九月初九由“惡日”轉(zhuǎn)變?yōu)椤凹铡背霈F(xiàn)在魏晉之際。魏文帝曹丕對數(shù)字“九”做了全新的解釋:“九日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币浴熬啪拧痹⒁狻熬镁谩?,突出了九月初九“祈壽、祈?!钡囊馕丁|晉道學家葛洪在《西京雜記》中也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碧瞥瘯r,重陽節(jié)被正式定為節(jié)日。此后,重陽節(jié)作為祈愿長壽的節(jié)日傳承至后世,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食重陽糕也成了重陽節(jié)的主要節(jié)俗。
作為重陽節(jié)的節(jié)俗之物,“茱萸隨處皆生,木高丈余,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色青紫。莖間有刺,三月開紅紫細花。其實結(jié)于枝梢,累累成簇而無核,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味辛辣如椒”。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說,茱萸九月初九日“氣烈成熟”,折茱萸插在頭上,可以辟惡氣、御初寒;除此之外,在古人看來,佩茱萸于臂、懸茱萸于屋,也同樣有辟惡、驅(qū)邪的功效;同時,把茱萸栽種在井側(cè)河旁,葉子落于其間,人們飲用了浸泡過茱萸的水,則永遠不得瘟疫;在人們居所的東邊種上白楊、茱萸,可以益壽除害,等等。
重陽登高
菊古作“鞠”“蘜”,又有“節(jié)華”“女華”“陰成”“更生”“金蕊”等諸多別稱。在古人的描述中,菊花一年四季皆有,以開于秋冬者為正,以色黃者為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菊“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在仙道方家的眼中,菊花更是延壽客、不老草,因此人們賞菊、詠菊、采菊,飲菊花茶、菊花酒。菊花酒也稱“菊酒”,按《西京雜記》中的說法,在菊花開放時,采其莖葉,雜黍米釀成的酒為菊花酒。元代無名氏編撰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提供了另一個版本的菊花酒的釀造過程:“以九月菊花盛開時,揀黃菊嗅之香、嘗之甘者摘下,曬干。每清酒一斗,用菊花頭二兩,生絹袋盛之,懸于酒面上,約離一指高。蜜封瓶口。經(jīng)宿,去花袋。其味有菊花香又甘美?!?/p>
重陽糕也稱“花糕”“菊花糕”,其前身稱“蓬餌”,是一種用蓬草加黍米或秫米合蒸而成的薦新、嘗新之物,南北朝時逐漸成為節(jié)令食品。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了宋代重陽糕的式樣:“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又據(jù)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北京地區(qū)的重陽糕有兩種形式:復雜一點的用糖麥制作而成,有兩三重的夾層,中間夾有細果;簡單一點的只是蒸餅之上綴以棗栗。在后世,作為重陽節(jié)的主要節(jié)俗食品,重陽糕又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人們借“糕”諧“高”,以重陽糕寄寓“步步登高”;在花糕上粘上幾枚小鹿,以“鹿”寓“祿”,又曰“食祿糕”,等等。
其他習俗
寒露是我國南北秋收、秋種的時節(jié)。在浙江一帶的水稻產(chǎn)區(qū),“寒露乍來,稻穗已黃,至霜降乃刈之”“九月寒露霜降到,摘了棉花收晚稻”;在河北一帶的小麥產(chǎn)區(qū),“過了寒露,秋糧入庫”“寒露時節(jié)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
寒露節(jié)氣期間,古人也占驗天氣和農(nóng)事。按清人陳淏子《花鏡》的記載:“(九月)朔日值寒露,主冬大冷。朔日晴明,萬物不成;朔日風雨,來年春旱,夏多水。重陽日晴,則冬至、元旦、上元、清明四日皆晴?!鼻迦伺藰s陛《帝京歲時紀勝》也說:“鄉(xiāng)民于重陽日、十三日望雨,則不致冬旱。諺云‘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p>
寒露節(jié)氣里,除了吃重陽糕,各地還有其他的一些飲食講究。
吃螃蟹。螃蟹被李漁稱為“食物中最美的東西”。因為其習性、形體等原因,螃蟹還有諸如“無腸公子”“橫行介士”“千人捏”“擁劍”“執(zhí)火”等別稱。重陽節(jié)期間,正是螃蟹最為肥美的季節(jié),《燕京歲時記》稱京師以良鄉(xiāng)酒配糟蟹,嘗之“最為甘美”;浙江紹興有“九月九,湖蟹過老酒”的俗語,屆時,人們邀請親朋好友相聚吃蟹,稱“持螯會”。
吃芝麻。芝麻也稱“胡麻”,生熟皆可食,為肴為餌,榨油并良。元代宮廷飲膳太醫(y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焙哆@一天,老北京人喜歡吃芝麻酥、芝麻燒餅、芝麻綠豆糕等芝麻制品。
吃柿子。寒露節(jié)氣前后是柿子成熟的季節(jié),也是人們應季吃柿子的時節(jié)。俗語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寒露柿紅皮,摘下去趕集”等。
在江南的一些地區(qū),又以九月初九為休息日。屆時多接出嫁的女兒歸寧,俗語說“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
在四川的一些地方,舊時重陽節(jié)這一天,種田的人家要請塾師繪制“耕牛自述圖”,貼到墻壁上。圖上繪有一耕牛形象,上附文字解說,諸如“世人聽我說,獸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苦力四時,耕種得全收。背上犁耙千斤重,鞭打身上萬條紅”等,以牛的口吻講述牛耕作之不易,其中也不無農(nóng)家辛勞一年的感慨。
寒露、白露因露水而得名。在古人的觀念中,露水并非普通的自然物,而是上天降下滋潤萬物的津液。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描述,露水具有諸多的藥用價值:秋露繁盛時,以盤收取,煎如糖飴,食之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的露水,能治百病;百花頭上的露水,使人好顏色;柏葉、菖蒲上的露水,使人明目,等等。另外,又有所謂的極品露水——“其凝如脂,其甘如飴”的甘露,是天下太平的瑞征,食之令人長生不老。顯然,露水的功用被古人無限地放大了。除此之外,被放大功用的還有寒露節(jié)氣里另外兩種節(jié)俗之物——茱萸與菊花,一個被認為有辟邪之用,一個被認為能使人長壽,古人文化涂鴉的痕跡也十分明顯。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