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滿良 梁憶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qū)興隆泉鄉(xiāng)內,現(xiàn)在還居住著當年來北大荒墾荒的山東移民和他們的后裔。彈指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滄桑歲月雖早已使他們鬢滿秋痕,但卻留下了老山東人閃光的足跡和一些揮之不去的歷史文化。
時間回到1956年,黨中央號召開發(fā)北大荒,山東移民局便把山東的泗水、章丘和泰安三個縣的1300多名志愿者組成墾荒隊,浩浩蕩蕩挺進北大荒。當時,大多墾荒隊員都不知東北是什么樣子,就知道那里非常寒冷。聽當年動員他們來東北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到東北可終年吃到棒子面,不像山東一年四季吃地瓜干兒;住的是高樓大廈,“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生活好著呢!可他們來到駐地下汽車一看,“我的那個娘,哪里有什么高樓大廈,原來是要嘛沒嘛”。進入他們視野的,無非是“舉目天蒼蒼,低頭草茫茫。百里無人煙,到處是野狼”的荒涼景象,大家一下子就都驚呆了。
馬架子·干打壘
“好馬不吃回頭草”,山東人有的是力氣,既然來了,也不能就灰溜溜地逃回去呀,一個字就是“干”!剛到北大荒時,墾荒隊員住的是馬架子,俗稱草窩棚。就是用幾根木頭支成三角架,上面蓋些枯草和樹枝,地面鋪一些干草用以棲身。白天風吹雨淋,晚上蚊蟲叮咬,難以入眠。吃的是集體食堂,主食就是棒子面粥,就著咸菜,沒有半點葷腥,難以下咽。穿的是斜紋和咔嘰布做的夾衣,補丁羅補丁。多數(shù)人沒鞋穿,整日光著腳板子。種地用人拉犁,赤膀躬耕。后來上級給每個屯分幾匹馬代替人拉犁種地,但條件也仍然十分艱苦。到秋天有了糧食和收益,才住上了“干打壘”。所謂“干打壘”就是用沙土作原料,用木樁木板夾土,用鐵榔頭夯實,一層一層地打成墻,墻上放檁子,鋪上高梁桿,桿上放秫秸和草,草上抹堿泥,用以防水。但由于房屋數(shù)量有限,只能住集體宿舍,六間房子一棟,每棟一鋪大炕。即便是年輕隊員結了婚,也都分住集體宿舍。為了防止野獸偷襲,把窗戶開的很小,就像碉堡的槍眼,成為北大荒新農村一處別致的風景。
一位老墾荒隊員對我說,當時的條件雖然很艱苦,但墾荒隊員的進駐,確使沉寂了幾百年的古國荒原從此有了生機。那些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野狼不甘心人類侵占他們世襲的領地,每晚都睜大瑩綠色的眼睛在遠處窺視他們,看得讓人心里發(fā)毛。至今,這里有的干打壘還完整保存。看到它,就會想起山東移民,就會想起那段艱難的歲月,就會使人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煎餅·面糊粥
墾荒隊員挺進北大荒的當年冬天,有很多年輕人回山東探家,便把煎餅鏊子背到了東北。從此,煎餅鏊子和由此攤出的大煎餅便在東北扎了根。墾荒隊員正是用大煎餅、面糊粥作主食才度過了那段艱難歲月。后來,雖然由小鄉(xiāng)制變成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后又改社為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穿、住、行等都與時俱進,但唯一不變的是山東人與生俱來的飲食習慣:吃大煎餅。冬天是攤煎餅的大好時機,家家都支上煎餅鏊子,攤出的煎餅一摞一摞的。到了農忙季節(jié),由于沒有時間做飯,便用大煎餅作主食。吃的時候,煎餅散開放在桌上,把大醬、大蔥和炒好的土豆絲放進去卷起來,咬上一口香氣撲鼻,吃飽了到地里鏟地半天都不會餓。山東人這種特有的飲食習慣,在本地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韻味悠長。
令人驚喜的是,如今這里的大煎餅已是今非昔比,小煎餅已形成了大產業(y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膩了雞鴨魚肉甚至是山珍海味的人們,倒有了返璞歸真的需求——對粗糧尤感興趣,對大煎餅也情有獨鐘??礈柿诉@個商機,很多山東人便把過去自己愛吃的煎餅由自己家里挪到了市場上,進而擺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有一個長林村為此還成立了老山東煎餅協(xié)會,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改造,加工出了黃豆煎餅、花生煎餅、小米煎餅、山芝麻煎餅等多個品種,實現(xiàn)了粗糧細作。并把煎餅進行包裝,創(chuàng)立了“慶源魯香”牌的九村大煎餅,產品不僅銷往國內各大城市,還走出了國門銷往俄羅斯。別看山東人攤的煎餅很薄,但農民的錢包可是厚了。
大棉襖·二棉褲
那時的北大荒冬天特別寒冷,氣溫零下40多度,寒風呼嘯,積雪沒腰。干打壘雖然保溫,但由于取暖條件有限,使人還是凍得受不了。沒辦法,只能在穿上想招。為了防止凍耳朵,便戴上狗皮帽子;為了怕凍手,便縫制手焐子;為了不凍腳趾,便穿上草靰鞡和氈疙瘩,為了全身暖和,便穿上大棉襖和二棉褲,打起了綁腿。特別是二棉褲,褲腰又肥又長,長的都到了后背,這樣不透風。后來,山東人的這身冬裝成了典型的移民服裝,載入到了民俗文化史冊。
大煙袋·烤火盆
冬天為了防寒,除了在穿上動腦筋,有的山東人便把防風根上的須子摘掉摻到黃土和馬糞里和成泥發(fā)酵后,制作成火盆,寒冷的冬日將燒火作飯未燃盡的火灰掏出來放到火盆里,用烙鐵壓實后可保留一個上午。如果覺得凍手,便到火盆上去烤烤?;鹋枥镞€可以燒土豆和粉條子給小孩子們吃。而老太太則享受大煙袋,邊烤火邊抽煙,十分愜意。
收禮賬·排座次
山東人還有一個風俗,就是無論出喪、嫁娶,還是老人過生日及婦女生小孩,都要請客。特別是喜事,更要相互祝賀。但與本地人不同的是,要先隨禮,后請客。辦事的人家根據(jù)客人的禮賬,挨家挨戶去請,而且必須請到,不能遺漏,否則就是失禮,以后你家再辦事人家就不來了。辦事喝酒時,圍桌而座的人要有講究。輩份最大的,坐在面對門的位置,輩份小的在輩份大的兩邊依次排座。主人來敬酒時,客人要先喝半杯,再喝大半杯,最后喝一整杯,按山東人的說法,這叫“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象征步步好運氣,醇香的酒液中散發(fā)著濃濃的鄉(xiāng)情,值得品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時移世易,當初意氣風發(fā)來到北大荒的山東移民,早已經滿頭白發(fā),雖然容貌早已改變,并且在當?shù)厣?。但源于山東故鄉(xiāng)的風俗,卻深入每個移民的血液之中,怎么樣都割舍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