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天一
一些年前,我聽過一個段子,用預測的方式調(diào)侃中國當下幾位大導演的創(chuàng)作命運。說到馮小剛,段子里一本正經(jīng)地說,很多年過去,馮小剛已經(jīng)拍出了《非誠勿擾2030》,但那部《1942》卻始終遙遙無期。
雖然后來的事實證明,在歷經(jīng)波折之后,馮小剛終究還是拍出了他心心念念的那段歷史記憶,但最終收獲的反響與評論卻與之前他自己理想中的差距不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很困惑,也不免有點失望。而除去關(guān)于影片本身藝術(shù)性的探討,馮小剛近年來面臨的最大問題,總是集中在觀眾期待中的他與他理想中的自己,有著永遠不能重合的命運。
在《我不是潘金蓮》面對媒體的活動中,馮小剛看起來有點嚴肅,即便是貌似隨意地開著玩笑,也帶著一點指點江山的氣息。
不管是咖位還是性格使然,采訪中的馮小剛始終挺酷的,點評世事起來一針見血得毫不含糊。但對于他自己,他承認自己始終保留著一點少年心,不妥協(xié),還有點擰巴,時不時地要叛逆一把,好像一個循規(guī)蹈矩了太久,始終讓別人舒服的孩子,突然要為自己活一把。
在近二三十年,馮小剛幾乎可以說是為中國人貢獻了最多笑聲的電影導演。但在那些喜劇電影背后,卻好像還有一個影影綽綽的馮小剛存在著,聰明、狡黠,深深體味過人情冷暖,所以有著洞察世事的玻璃心腸。他以自己并沒有太預料到的方式取得了成功,而那些笑聲,似乎更像是一種自嘲式的撫慰。
曾有一部風靡大江南北的明星話劇,改編自日本三谷幸喜的作品《笑的大學》,在中國被叫做“喜劇的憂傷”,用這個題目概括馮小剛的喜劇,似乎也挺貼切。馮小剛看過這部話劇,并且看完之后,發(fā)了微博說,“全場觀眾爆笑不止,笑聲多次淹沒臺詞,坐在臺下,我的內(nèi)心翻江倒海、五味雜陳,散了場約朋友聊戲,情緒失控,手舉杯落,玻璃臺面砸了個粉碎,妻子動容掩面而泣,夫妻倆掃了一桌人的興,喜劇變悲劇?!?/p>
其實喜劇和悲劇也許本來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那個真正的馮小剛,與大眾期待中的他,和自我認知中理想的他,到底有著多少的重合與難彌的差異,也許也像是那些啼笑與悲喜一樣,永遠難以分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