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燕
選錄在我們初中階段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有將近90 首,絕大部分的古詩詞中都可見山水的蹤跡。這里,筆者就對這部分的古詩詞進行一些歸納、探究。
望青山綿綿,登攀峰巒岑嶺
古人說:“山水有清音?!鄙借T造品格風骨,讓人有堅強的意志,其寬廣的胸懷為人們提供居住地,使人們的身心都渴望歸依青山。晉代陶淵明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在歷史長河中,人事往來成代謝,青山卻容顏不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便成了對這最好的詮釋,啟示著人們對生命與歷史進行反思。
人們喜歡以“青山”意象入詩,還包括人們對“青”字的喜愛,在漢語表示顏色的詞匯中,“青”是富于生命力的顏色之一,代表生機與活力。如漢樂府《長歌行》中寫道:“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庇谑?,在我們的中學課本里,你會看到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劉長卿在《送靈澈上人》中的“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李白在《送友人》中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些詩人,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寫青山,他們攀登的“山”也許不同,或高、或低、或平、或峭,但他們選擇借青山來表情達意的方式是一致的。他們詩中的青山表達出或喜悅、或恬靜、或閑適、或送別之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边@是一首送別詩,青山橫對著北邊外城,水繞行到東邊的城池。詩人要送別友人,不舍之情總是難免的,此地一別雖遠隔萬里,但青山環(huán)繞、綠水潺潺的美景,讓人雖感傷別離,卻不灰心、頹廢。
除了青山這一相對固定的山的形象,歷代的詩人們更偏愛于登名山大川,愛借助于山本身的名稱,或數(shù)量上的多少來表達作者對山這種形象的鐘愛之情。
杜甫登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弊髡咭詫憣嵉墓P法,極寫了泰山的廣闊無垠和峰巒的青蒼無際,盛贊泰山之美乃是聚集了大自然的神氣和秀美,讓人沉浸于對自然美的陶醉之中。作者登臨山頂?shù)哪欠N感受,完全脫解了世俗的煩擾,精神達到極度自由和滿足。
王維隱居終南山:“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首詩寫詩人隱居終南山,所見秋山雨后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最后一聯(lián)“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和隱居終南山的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
李白游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痹姀摹岸朊忌皆隆睂懫?,連用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令人陶醉。
即使登游同樣的山,不同心境的詩人,筆下的山、傳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如同游西蜀之地的巴山,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用“巴山夜雨漲秋池”來表達客居異地又逢夜雨纏綿的孤寂情景;而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也用“巴山楚水凄涼地”來表達時隔二十三年,物是人非的悲傷、落寞。同樣寫南山,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的南山,指的是廬山,表達自己早出晚歸的農(nóng)家生活的田園之樂;而陶淵明的另一首詩《飲酒》,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南山,既可以指詩人眼前的南山,又可以理解為每個人心中理想的南山,表達了一種歸隱之后不受名利世俗誘惑的超然閑適之情。
詩人們有時不滿足于寫一座山,于是就有了群山的形象。楊萬里在《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寫“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用“萬山”來傳達人應該不斷進取的哲理;梅堯臣在《魯山山行》中寫“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千山”的意象是詩人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千姿百態(tài)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表達了詩人的勃勃興致。
更多的詩詞中“山”的形象則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點綴和襯托。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中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王績《野望》中有“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有“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范仲淹《蘇幕遮》中有“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在古代的詩詞中,山水有時是不分家的,于是很多詩人,便把“山”“河”合在一起,表達更多的意味和情感。這里的山河既可以指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可以指特定的山川河流。如杜甫借《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來表達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也傳達出類似的情感;而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一句,山指華山,河指黃河,表明形勢十分險要。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災難頻繁,百姓受苦,作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發(fā)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能把山這種原本高大挺拔的形象,演繹成各種愁思、情懷的寄托,我們不得不折服于古代才情兼?zhèn)涞脑娙藗儭?/p>
品流水悠悠,俯瞰江河湖海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敝袊糯脑娙藗?,除了醉心于祖國的大好山川,也傾心于五光十色的江河湖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中有“綠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中有“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有“活水”;“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有“江水”;“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中有“故鄉(xiāng)水”;“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中有“湖水”;“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中有“白水”;“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中有“楚水”……
“綠水”“流水”“活水”“江水”“故鄉(xiāng)水”“湖水”“白水”“楚水”,這些詩歌中的水,形態(tài)萬千,或江、或河,或靜、或流,或生命源頭,或清澈如鏡,或一瀉千里,與詩里的景、物相融合,構(gòu)成唯美的畫面。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寫“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種水天一際的闊大之景,與早春的生氣相結(jié)合,更顯動人。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痹谧髡吖蠢盏那锞皥D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了一抹金黃的顏色,而“小橋、流水、人家”則呈現(xiàn)出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正是這樣的畫面才使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更添悲愁。
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鼻锷c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這些詩歌中的水,除了能增添詩歌本身的畫面感,還能恰如其分地表達詩人無限的情思。
蘇軾在《浣溪沙》中以一句“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來表達壯心不已的豪邁之情。杜牧在《泊秦淮》中,用“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中的“寒水”,來表達對在國破家亡之際仍沉醉于靡靡之音的人們的不滿。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的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是詩中最為精彩的一句。詩人希望灑脫地抽刀斷水,但是過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糾纏無法擺脫。詩歌寫的是愁思,但是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tǒng)一,成為了千百年來描繪愁緒的名言。
同樣是借水表達愁緒,溫庭筠則沒有李白豪邁,他化身為詞中的主人公,轉(zhuǎn)而情緒更濃,更直接:“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毕﹃栁飨拢淙盏挠鄷熡成湓谒嫔?,顯得波光粼粼。水依舊悠悠地流著,而日復一日等待的主人公的希望也隨著消散在這流水之中,令人愁腸寸斷。任誰讀了這一句,都為之傷感哀愁。
水還有著有博大的胸襟與氣度,平靜時可以是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憤怒時可以是張養(yǎng)浩的“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或曹操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與別的意象所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始終不變相較,不同的是,水的形象,有時能變換出不同的形態(tài)。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和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等句中的“露”的形態(tài),韋應物《滁州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和趙師秀《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等句中的“雨”的形態(tài)。從實際的詩篇來看,詩人們更傾心于情意萬千的“雨”。
雨,滋潤萬物,清新潔凈,有著洗凈塵世喧囂的作用。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樣寫:“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之中。
陸游和文天祥筆下的雨,無論是“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還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里的雨則顯然被詩人賦予了更多的憂愁情思。
雨如果與早春的季節(jié)結(jié)合,那就能盡現(xiàn)春天的生機與滋潤。韓愈做到了,他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里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佳句,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造句優(yōu)美,構(gòu)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jié)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詩詞“言有盡而意無窮”,古典詩詞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紛呈,意義深遠。走進這些山水,就如同走進了詩人們的精神世界,你會用古人的智慧眼光,重新審視山水,建立與大自然交流的新的心靈通道,使有限的物象有了無限的意韻,使人領悟到傳統(tǒng)文化之深、之博、之美。這樣美的文化正應讓我們的新生代來學習,來傳承。希望我們的中學生們能循著這唯美的畫面、清麗的文字和至美的情感,去體驗蘊含其中的心靈意境,去傳承璀璨奪目的文化意蘊。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京市竹山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