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進
近日,一篇題目為《渠縣一孩子留下遺書輕生,這多么讓人痛心》的網(wǎng)帖在多個社交論壇瘋傳。通過證實,死者是達州市渠縣中學剛參加完高考的小斯(化名),今年18歲,在自殺前,他在個人QQ空間寫下2 800余字的遺書,聲稱自己感覺不到關愛和理解,認為只有死亡才能帶給自己自由。
這樣一個故事無疑是令人悲傷的,其所暴露出來的青少年自殺問題也逐漸引起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所謂自殺,是個體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可見,自殺并不是個體生命發(fā)展的自然結果,而是個人主觀意志趨向死亡的斷然抉擇。然而,和成人的自殺相比,青少年的自殺更令人扼腕嘆息:他們尚未經(jīng)歷漫漫人生的風雨,當同齡人還在編織繽紛夢想時,他們卻以死作為青春的終點。一例例青少年自殺事件也不斷叩問著我們的內心,令我們不禁感慨:人生精彩才剛剛開始的青少年,為什么會如此脆弱,以至于寧可赴死也不愿茍活?
縱觀各類青少年自殺事件,可以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是在遇到一點挫折、打擊之后就選擇自殺,他們把自殺作為解決問題或是逃避挫折的方式。這除了與他們脆弱的心理素質以及具體誘因有關之外,還與他們所處的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環(huán)境密切相關。如果基于教育學的眼光來審視,生命教育的缺失則可能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深層動因。這里的生命教育是指以生命為中心和原點而展開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能夠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并在社會實踐中實現(xiàn)生命價值。然而,當前的學校教育由于過分追求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fā)展和學業(y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對青少年的生活和生命的關注,缺乏對青少年個體心靈的關懷。這種不適當?shù)慕逃非笠餐鶎е虑嗌倌陮W到了很多知識,但卻不懂得如何幸福地生活;導致青少年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卻失去了個體生命歷程的華美。故而在一定程度上講,正是因為今天的學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這個環(huán)節(jié),才使得青少年沒有生命的神圣感、安全感、價值感和成就感,這就極易引起青少年自殺事件的發(fā)生。
以筆者看來,針對青少年自殺這一問題,當前學校的生命教育理應涉及四個方面:
首先,生存意識教育。生存意識教育就是讓青少年學會愛惜生命,讓他們明白生命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生命只有存在,才能談得上生命價值如何實現(xiàn)。生存意識教育的核心在于敬畏生命。任何人都是無法復制的孤本,正如史懷哲所說:“過去那套只關心我們與其他人關系的價值系統(tǒng)是不完全的,所以會缺乏向善的原動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這一觀點,我們才能傾其所愛,與這個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個靈性的、人性的關系?!本次返谋疽馐蔷粗嘏c畏懼,它包含著人對某種偉大而神秘的力量所產生的那種崇敬感和謙卑感,敬畏生命的前提就是對生命保持敏銳的感受性和同情心,這就有利于讓青少年認識到任何傷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是對于人類自身價值的踐踏。
其次,挫折意識教育。必須有意識地開展挫折意識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力。只有讓青少年學會體驗孤獨、體驗失敗、甚至是在某種意義上體驗死亡,才能使得他們在承受挫折的同時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那種體驗死亡的“死亡教育”則是以適當?shù)姆绞胶头椒ㄗ屒嗌倌曛鸩搅私?、認識和接納死亡,讓他們認識到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并通過認識死亡的方式來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貴,從而使得青少年能夠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人生,并在面對挫折時可以化被動為主動。
再次,生命發(fā)展教育。整全的生命教育除了讓青少年理解保存生命的意義,更是要讓他們體驗到生命的價值。生命發(fā)展教育就是充分發(fā)揮青少年個體生命中蘊藏的潛能,以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具體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教育所關注的是“人為什么活著”的問題,以幫助青少年發(fā)現(xiàn)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意義;感恩教育則是培養(yǎng)青少年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培育生命情懷。
最后,價值理性教育。生命教育要想發(fā)揮預防和干預青少年自殺的作用,就必須匹配相應的價值理性教育。這是因為價值理性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青少年形成合理價值判斷的任務,幫助他們運用價值理性來審視從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個人經(jīng)歷中所形成的一些價值觀念,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理解、選擇和反思價值觀的能力。有了這種意識和能力,當他們面對一些價值合理性喪失(如升學失敗、愛情遇挫、家庭不幸等等)時,就能夠平靜地對待,并自主探索重構價值合理性的可能,以重新獲得人生的意義感。
此外,除了要重視對青少年開展生命教育,我們還要意識到青少年自殺問題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更是個社會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青少年自殺問題的嚴重性不僅表現(xiàn)在數(shù)量的增加上,還表現(xiàn)在社會對待自殺的錯誤態(tài)度上。每當一些自殺事件發(fā)生后,在引發(fā)短暫的社會關注和同情之后,剩下的往往就是無邊的冷漠和遺忘——很多情況下,人們似乎只將這些自殺事件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而且在大多數(shù)人的意識中,自殺純粹是他人的事情,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有的人甚至還替自殺行為辯護,認為自殺是一種可供人選擇的、有尊嚴結束生命的方式,甚至于在大眾傳媒盛行的時代,一些人通過網(wǎng)絡的方式來直播個人的自殺行為。這樣一些逐漸浮現(xiàn)的價值觀念正在直接或間接地侵蝕青少年關于自殺問題的價值判斷,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在面對人生危機時傾向于模仿性地通過自殺來解決問題。這一切都向我們發(fā)出警示:以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為目標的生命教育勢在必行。這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更是社會大眾都理應倡導并依循的價值理念。
生命是神圣的,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超越生命的價值,也沒有任何一種事物的光輝能夠蓋過生命的光輝。在自殺作為這個時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的背后,學校應該為青少年補上生命教育這一課,使教育回歸生命的本真。我們期待通過生命教育,使得學校和家庭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使得青少年的個性變得豐富而舒展。我們更相信生命教育改變的不僅是青少年的生活品質,還將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品質,改變的將是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
責任編輯/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