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vn
從寬松教育說起
1957年,前蘇聯(lián)發(fā)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給歐洲國家極大的震撼。據(jù)研究者稱,此事讓西方開始反思,前蘇聯(lián)究竟以何優(yōu)勢領先其他國家發(fā)展了航空航天技術。人們將其歸功于前蘇聯(lián)高難度的數(shù)學教育。于是歐洲開始在高中教育中引入向量和矩陣等高難度知識。數(shù)學變得難了起來,理科隨之也變得難了起來。
當時,日本也遵照歐洲諸國加大高中數(shù)學的難度,然而很快社會開始對這種“填鴨式教育”展開批判。在全世界范圍轟轟烈烈的數(shù)理化科目加強難度運動后,日本社會開始反思這樣的教育是否只能培育出考試機器,而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材。
于是,日本社會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比“增負”運動更加轟轟烈烈的“減負”開始了。1982年,改革后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80年在小學實施,1981年在初中實施),這被稱之為“寬松教育”的開始。
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幾點:1.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減少;2.以“寬松且充實”和“寬松且豐富”為口號;3.不上課的“寬松時間”開始了。
第一次《學習指導要領》改革雖然削減了課時和教學內容,但沒有通過在草案時期被提起的“學校五日制”。
1989年,第二次改革被通過了,1994年第二次修改過后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92年在小學實施,1993年在初中實施),此次又有幾個新的特點:1.相比之前,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再次減少;2.導入新學力觀(評價體系);3.小學一二年級不再設社會和理科兩科目,同時新設科目“生活”。
到了此時,“學校五日制”依然沒有被寫入到《學習指導要領》中。然而隨著第二次寬松教育改革,公立學校慢慢地開始將每個月第二第四個周六定為停課日。此前全日本的高中生可是都要上六天學的。
到目前為止,改革沒有對整個教育體系有著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僅僅是換湯不換藥。然而,于2002年在初中開始實施(2003年在高中開始實施)的第三次修改的《學習指導要領》可完全不一樣。主要變化如下:1.教學內容與課時減少了三成;2.完全貫徹每周五天課的“學校五日制”;3.導入絕對評價制度;4.新設“綜合的學習時間”這一概念。
所謂的絕對評價制度是學生的成績不再以分布的范圍顯示,而是以分數(shù)顯示。此前學生的期末成績大多是1-5五個等級,5分為最高,占全部人數(shù)的7%。五個等級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學生成績在總體當中的位置。
就此項改革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五分制僅僅反映出在該班級的成績分布,不能客觀評價學生掌握的程度,導致時常有5分的學生轉學以后變成3分的情況。同時學校欺凌事件嚴重,時常有為提升自己的成績而搗亂讓別人不能學習,但自己卻不努力的例子。
現(xiàn)在我們常說的“寬松教育”是2002年的第三次“寬松教育改革”。很明顯可以看出,第三次和前兩次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尤其是三成的課時削減和周六放假。削減的課時不但代表著削減了教學內容,對于數(shù)學計算的訓練也大幅度減少。
這導致接受過“寬松教育”的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同時大量需要背誦和高重復強度訓練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這兩項改革所埋下的禍根在此后幾年里逐漸顯示出來,最終引起整個日本社會對“減負”的反思。
1987年:寬松第一世代
“寬松教育”第三次登場的2002年,1987年4月2日以后出生的人正在上初三。他們是第一批接受第三次“寬松教育”的人,所以才被稱之為“寬松第一世代”。
嚴格意義上來說,1988年3月31日之前出生的也是“寬松第一世代”,這里的1987年是指4月1日開始的“年度”。
而且,他們還有一個更特殊的特質:全員是昭和年出生的。所謂的“昭和”是日本的紀年,1987年為昭和62年,1988為昭和63年,1989年為平成1年。我們可以看到1988年度的人在就學的時候周圍會混入不少平成1年3月31日之前出生的人,所以他們不像1987年出生的人一樣具有一致性。
“寬松第一時代”+“最后的昭和年出生”,給予他們最獨特的身份認同感,同時也讓社會給他們貼上重重標簽。這才會出現(xiàn)電視劇當中主角們的認知迷失感,本質上他們是昭和年出生的人,但卻被真正的昭和年出生的人所輕視,認為他們是“寬松第一世代”;在后面的“寬松世代”的眼里,他們又是嘲笑的對象,“昭和”在年輕的日本人眼里象征著死板和腐朽。
另外,1987年出生的人所接受的“寬松教育”不是完全版的“寬松教育”,因為還是第一年實施,所以有許多地方?jīng)]有完全按照《學習指導要領》貫徹,這更加造成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是接受過“寬松教育”的。
然而,他們大學畢業(yè)時,日本剛經(jīng)歷過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性經(jīng)融危機,此時迎來就業(yè)的超級冰河期。日本的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市場完全變成買方市場,根本就不是像前輩所講的“就職非常輕松簡單”。招聘的人數(shù)大幅度削減,面試的難度與選拔的標準也大幅度提升??芍^正是應了前文劇情簡介中的那一句:等覺悟過來才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是“競爭社會”。
什么導致日本對“寬松世代”如此不滿?
問題的顯現(xiàn)是2003年的PISA結果。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英語: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寫:PISA,下文當中使用簡寫)是一個由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籌劃的對全世界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測試計劃,始于2000年,每三年進行一次。該計劃旨在發(fā)展教育方法與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之一。
PISA主要考察學生的三個方面:數(shù)學能力、科學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日本作為亞洲第一個發(fā)達國家,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的素質理所應當也是非常高。所以剛開始參加PISA時,數(shù)學能力和科學能力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雖然閱讀能力的排名并不高,但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不是很大。
然而到了2003年,日本第二次參加PISA時,除了科學能力與上次持平,其余兩項的排位大幅降低。2003年15歲的學生恰好是1987年出生的“寬松第一世代”。
2006年的結果更讓日本詫異,科學能力由第二掉到第六,數(shù)學能力由第六掉到第十,閱讀能力由第十四位掉到第十五位。整個日本社會嘩然,“寬松教育”被宣判失敗。
與此同時,“寬松世代”走向社會后,因基礎知識欠缺所產(chǎn)生的社會問題不斷。社會上出現(xiàn)不知道“濃度”的定義、搞不清楚四則運算先后順序、不認識略生僻漢字的人,而且這些人并不是中途輟學,他們都是擁有著高中學歷,其中不少還是大學生以及大學畢業(yè)生。這在“寬松教育”實施之前的昭和時代是難以想象的。
日本政府急急忙忙制定各種措施,同時學校也開始教學超出課綱(《學習指導要領》)的內容。終于在2009年,日本的PISA各項排名回升,但排名依舊與日本所自傲的“亞洲第一”的地位不相符合。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開始抓緊制定新的《學習指導要領》,開始討論全面廢止“寬松教育”。
青年與社會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