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嬌
一部好的傳記作品,第一要務就是盡可能的真實客觀,對所傳之人的美丑善惡,都能夠去偽存真地揭示出來,才能夠讓讀者真正的了解一段歷史的真實、一個人一生的得失,獲得真正的啟迪。
小嗑讀書日
4月13日,《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唯一自傳《活著為了講述》在中國首發(fā),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喬布斯傳》到《樸槿惠傳》,再到如今馬爾克斯的自傳,這些年名人傳記的閱讀熱情一直不減。當下人們之所以愛讀傳記,除了對自己的某位偶像感興趣,更多的目的還是希望從閱讀名人生平中,學習成功的經(jīng)驗,甚至復制他們的成功。但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難以復制的,功利性極強的閱讀方式,容易使人落入成功學的陷阱。
人生無法復制,傳記不應是廉價的成功學售賣
只要在書店里走一圈,就會發(fā)現(xiàn)最暢銷的傳記基本上都是明星、富豪和國家領袖個人生平,比如《喬布斯傳》或者《李光耀回憶錄》,銷路都非常好。在那些躊躇滿志的學生和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中間,這類傳記很有市場。名人傳記在許多讀者眼里,幾乎就是和“勵志”劃等號的。
《史蒂夫·喬布斯傳》沃爾特·艾薩克森 (Walter Isaacson) 著, 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24日。該書首周銷量為67.8萬冊,上市僅僅一周,已經(jīng)登上開卷非虛構類圖書銷售榜首的位置。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年輕人面對剛剛開始的人生,需要得到一些指點,說白了就是如何在步入社會的時候,快速地獲得金錢、聲望,改變自身的命運,從無名鼠輩走向人生巔峰。而已經(jīng)獲得了成功,也即世俗意義上金錢與聲望的這類名人,無疑就是他們的奮斗目標。閱讀這些人的生平故事,潛入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一方面可以過一把角色帶入的癮,另一方面查找名人成功路上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復制到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表面上看,這種功利性極強的閱讀,的確對獲得成功有所裨益,然而卻經(jīng)不起細致的推敲。
首先,每個人的天賦、生長環(huán)境和運氣機遇是不一樣的,名人的成功往往建立在綜合實力的基礎上,例如馬克·扎克伯格本身就是一個編寫程序代碼的天才,他開創(chuàng)了Facebook。但開創(chuàng)過程很偶然,換一個人,可能無論如何努力,也沒有辦法像他一樣成功。
又比如很多政治人物,本來就出生于政治世家,家族歷史上從事行政管理的人很多,他們不過是子承父業(yè)。例如我們熟悉的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他們的父親都當過總統(tǒng)。他們的成功有先天的成功基因,不是每個人都能復制。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少了哪一條也不行。
但是市面上的許多傳記,為了能夠突出勵志的效果,淡化這些名人成功的先天的、特有的因素,過分強調他們后天的努力,并且將成功的復雜原因,粗暴、反智地歸納總結為一些簡單的條款,比如奮斗、偏執(zhí)、不擇手段等等聽起來極具刺激感的詞語。原來,一些打扮得高大上的名人傳記,背后仍然不過是廉價的成功學。
例如許多關于喬布斯的傳記,都強調他個性偏執(zhí),將工匠精神發(fā)揮到極致,卻看不到蘋果公司的成功并不僅僅是喬布斯一人之力,而是整個人類科技和制造業(yè)文明共同發(fā)展的一個成果。喬布斯的偏執(zhí),建立在他對產品體驗獨有的天才掌控能力基礎上,而這種素質是大多數(shù)人沒有的。如果單純復制喬布斯的偏執(zhí),所謂一往無前不顧他人感受的做事風格,而忽略了比堅持自我更重要的是本身的判斷才能,就無疑落入了成功學的陷阱。
此外,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其精彩之處。人的發(fā)展應該是全面的發(fā)展,而不僅僅是金錢和地位的獲得,還包括人格的完善、身體的健康、心智的健全等許多方面。過分強調金錢、權利以及轟轟烈烈干一番大事業(yè),對于尚缺乏判斷能力和社會閱歷的年輕人來說,并非好事,反而容易讓他們誤入歧途,忽略了自己人生道路上可能出現(xiàn)的風景。
閱讀名人傳記,需要平視歷史而不應過度崇拜
閱讀名人傳記,還容易走入另一個誤區(qū),那就是過度崇拜名人、仰視名人,而忽略閱讀過程中的平常心和理性判斷。
名人因為其高曝光率和社會影響力,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高不可攀的疏離感,特別是那些曾經(jīng)改變過國家民族命運、創(chuàng)造了驚世財富的名人,更是如此。名人傳記的閱讀,很多時候有別于一般的閱讀,就是因為讀者在閱讀之前,已經(jīng)有了特定的接受動機和接受心境。這種崇拜、仰視的心理,容易使人們的閱讀效果“失真”。
機場書店被認為直接與成功學畫上等號,書店門口擺放的電視里,總有一個“大師”在口若懸河地傳授人生成功之道。
而更重要的是,市面上的名人傳記良莠不齊,寫作和出版的過程中,難免夾帶一些“私貨”。例如在世的企業(yè)家的傳記,往往會通篇著墨于個人的奮斗,而對于成功背后的原因和細節(jié),吝于客觀呈現(xiàn)。這類傳記有的本身就是企業(yè)宣傳的某種名片,是一種公關行為,讀者越仰視就越容易喪失客觀判斷。實際的情況是,在某個領域取得了成就的名人,也難免有缺失和污點,對此避而不談的傳記都有失公允和客觀,主觀上就在誤導讀者的的判斷。
此外,市面上的名人傳記里所呈現(xiàn)出的人生,和真實的人生差距較大,有一部分名人傳記是出版人和作者趕在名人逝世或者重大紀念日時,為了搶占銷售量“攢”出來的,出版的目的就在于賺錢,而對社會效益的得失并不重視。這類傳記往往更加強調名人成功的不擇手段,把名人的“上位史”寫得充滿戲劇沖突,只為博得讀者的眼球。甚至有人在宣傳《喬布斯傳》時,打出了“一個混蛋如何改變世界”這樣奪人眼球的宣傳語。但喬布斯重新定義個人電腦、手機,改變了動畫行業(yè)、音樂行業(yè)、出版行業(yè),影響了通訊、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切成就并非因為他是一個“混蛋”,而是因為他在以上行業(yè)的才能。
有時候,名人傳記并不能真實地還原名人的本來面貌,揭示他們成功的真實原因,偷換概念和指鹿為馬并不鮮見。這種情況下,讀者只有在理性、平視歷史和名人的基礎上,才能夠辨別名人的成功道路上,那些素質是值得學習的,而哪些是應該批判和摒棄的。
好的傳記是歷史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的綜合體
雖然市面上的名人傳記魚龍混雜,難免泡沫橫陳泥沙俱下,但這并非是傳記這一文體本身的錯誤。作為一種重要的報告文學,傳記的文學地位不可忽略。大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就曾經(jīng)寫作過《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
好的傳記作品確實對人們的身心有所裨益,所以絕對不是成功學的廉價販賣,而應該是歷史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的綜合體。
傅雷在翻譯《貝多芬傳》時,曾經(jīng)作過一篇簡短的前言,他寫道:“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夠幫助我們承擔殘酷的命運;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p>
閱讀傳記切忌落入成功學陷阱
一部好的傳記作品,第一要務就是盡可能的真實客觀,對所傳之人的美丑善惡,都能夠去偽存真地揭示出來,才能夠讓讀者真正的了解一段歷史的真實、一個人一生的得失,獲得真正的啟迪。而那些為尊者諱、為能者諱的名人傳記,即使再洋溢著勵志和成功的味道,也是二流的傳記作品。
實際上,許多名人并沒有享受過生前的榮華富貴,而是為人類留下偉大的遺產。好的傳記作品往往能夠為學術研究提供一手的資料,方便從事相關專業(yè)的人獲得一些研究范疇的提示。落入成功學窠臼里的那些庸俗的人物傳記,寫作粗糙而浮夸,顯然不能夠承擔這樣的學術職能。
還應該注意的是,名人傳記雖然是一種應用寫作,但是歷史上那些優(yōu)質的傳記作品,卻同時具備非常高的藝術水準。例如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系列作品,寫作中采用了大量的引文,增強了傳記的真實性,但語言優(yōu)美精煉飽含深情,富有詩意和哲理,客觀敘述之后進行抒情性的評論與贊美。閱讀這類讀物,會發(fā)現(xiàn)所傳之名人具備個性化、形象化的立體面貌,迥異于成功學桎梏下那些傳記人物的扁平化與單一化。
總之,閱讀好的傳記,能夠讓人獲得真正的平靜以及審美享受,而非跟隨成功學大師們大聲叫嚷后的慘淡與空虛。
結語:
閱讀名人傳記,卻落入成功學的陷阱,這歸根到底還是源于讀者對何為人生成功的理解出了問題。即使是攫取名利的道路,也沒有所謂武林秘籍,人們必須根據(jù)自身的環(huán)境和優(yōu)勢,一步步去探索屬于個人的成長之路。被傳記作家寫得變形的個人奮斗史,可能并不適合名人傳記的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