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粦
關于終極,關于完美,關于明天會更好,與這些虛無而美好的事情相比,我更相信當下。在當下,力所能及地選擇自主的生活,就是自由。
人人都想要財務自由,我也想。
和朋友聚餐,會聊到熟識的人,不時有人說:某某某已經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語氣里滿是艷羨和贊嘆。
問題在于,這位羨慕別人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的先生,是我們都認為他早早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的人。作為上市公司高管,他持有的期權股票已經翻了不知多少番。一個開著邁巴赫、住著北京三環(huán)內200平米以上公寓、以高爾夫為日常運動的人,伸長脖子巴巴地眼紅別人的“財務自由”,是不是有點荒誕?。?/p>
這就是最有意思的現(xiàn)象——我們一般會認為別人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極少有人認為自己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
這和我們對“財務自由”的理解和期許有關。
這位先生想要的“財務自由”,我大致知道是什么樣子。他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特別有追求地讀了某著名商學院,然后被同學請了一次客。不是請吃燕翅鮑,是請全班同學去瑞士滑雪,加每個人全套高端體檢。他受刺激了。覺得自己離“財務自由”的夢想,豈止一步之遙。
據(jù)說財務自由的一個重要標準,是“不問價兒”。
比照這個標準,我已經實現(xiàn)了菜市場財務自由,家樂福財務自由,但是離BHG(北京一家高端連鎖超市)財務自由還有距離。
“不問價兒”也不是多難的事。要命的是在于你想要的財務自由,到底是在出手買什么的時候,可以不問價兒?
在包包的世界里,買蔻馳不問價兒,和買愛馬仕不問價兒,還是路漫漫其修挺遠的。買菜不問價兒,買衣服不問價兒,買車買房不問價兒,買游艇買飛機不問價兒,買公司買海島不問價兒……“不問價兒”的世界,遼闊到漫無邊際。
你要什么?
我認識的一位單身媽媽,工薪族,會選在家樂福晚間關門之前去買當日打折的生鮮食品。但是,她帶女兒逛書店,從來不限制女兒買書的數(shù)量和價錢。她女兒從四歲起就擁有書店財務自由。
我就不行,總會勸孩子和勸自己,看好了書目,可以上網買啊。網上有折扣。這兩年更進一步到“可以買電子書啊,電子書多便宜”。
我不認為她的財務狀況比我優(yōu)越。只是,她更看重孩子選書、購書、讀書的快樂,更愿意支持實體書店。她批評我:都像你這樣,孩子們將來會沒書店可逛。
你看,如果全面“不問價兒”比較困難的話,其實是可以讓自己在某一方面率先財務自由一下的。
財務自由這回事,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實現(xiàn)。一是掙很多很多錢,多到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二是控制和縮減欲望,讓收入足以覆蓋開支。
好吧,讓我們老實承認,我們巴望著的財務自由,基本都是前一個。
每個人都以為,當我們拼死拼活掙了足夠的錢,就可以過成我們自己想要的樣子。這話凱恩斯在1928年就說過。他預言,在不惜一切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過去后,人們終將從瘋狂的工作中擺脫出來,獲得自由。他給出的美好年代是2028年,說到時候人們每天只需工作3小時左右,其余時間用來休閑。還有12年,打臉的來了。
Gallup(蓋洛普)針對美國人的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感到時間不夠用。社會中有著更高收入的人,并沒有享受更多的閑暇和自由。調查并且斷言:如果你收入水平較高,生活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擁有較高的學歷,你基本上就只有很小的概率能夠擺脫忙碌的狀態(tài)。
為什么?分析認為,一個可能導致他們選擇忙碌的原因是,這些人更能夠感受到時間的經濟價值。他們的時間更“值錢”,因此“舍不得浪費”。
看吧,這就是很多人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財富可能越積累越多,離“自由”卻越來越遠的原因。
當時間越來越值錢的時候,人們本能地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把時間換成錢,而不是自由。那是無形的紅舞鞋,不聲不響地就上了腳,讓你舞動到無法停歇。
蔻馳之后有愛馬仕,車房之后有海島。有還要更有,多還要更多。水漲船高,自由的彼岸,只是一個幻象。
財務自由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自由就是自由,它只屬于心智成熟、選擇理性的人,與財務狀況關系不大。
之所以不說“沒關系”,是因為一定的經濟基礎還是必須的。當你為隔夜糧發(fā)愁時,確實很難討論自由的問題。
只有財務自由了,才可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別逗了,財務夠了,自由沒了的人,有的是。
一對投行工作的夫妻,年薪都在七位數(shù)摸高八位數(shù),兩個同在上海居住工作的人,在上海有四個月不碰面的記錄。不是你飛就是我飛。有一次恰好因為各自的談判都在北京,居然百忙之中在北京的酒店倉促約會了一晚。
兩夫妻都覺得這樣的日子不是人過的,也在日理萬機的間歇無數(shù)次地發(fā)微信討論過調整節(jié)奏。但誰也沒有離職的決心。太太跟閨蜜嘆氣:我是可以不干,我的團隊怎么辦?
你想要的自由,不是財務能給你的。它最終還是取決于你到底有多想要,你的權衡,你的決心,你的斷舍離。
我最欣賞的關于財務自由的一個界定,是好萊塢華裔女星劉玉玲給出的。她說,她一直努力賺錢。這筆錢叫作“去你的基金”。有這筆錢傍身,當你老板讓你不爽,或者逼迫你做傷及你底線的事情時,你可以甩他一句“去你的”,摔門而去。
而“去你的基金”,實在不需要太多。超市不問價兒,就夠了吧?
我們常常用一種句式:等我怎樣,就可以怎樣。然而,等到你真的開始怎樣時,會發(fā)現(xiàn),你過去做不到的,現(xiàn)在依然做不到,你的生活中,的確有一些問題解決了,卻有新的問題冒出來了,這就是人生的悖論。
欲望是隨著收入,水漲船高的,更何況還有一種叫作責任的東西,令人欲罷不能。
關于終極,關于完美,關于明天會更好,與這些虛無而美好的事情相比,我更相信當下。在當下,力所能及地選擇自主的生活,就是自由。
(嚴格薦自《華聲》)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