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春寶
泰順綠道:打造城鄉(xiāng)居民慢生活
◇本刊記者//李春寶
這里天藍、水綠、空氣負氧離子爆表,而且還有一條神奇的金線,把群山之中的寶貴森林資源串成一條耀眼的“珍珠項鏈”。它就是溫州泰順綠道。近年來,隨著綠道的不斷完善,它成了當?shù)鼐用窈屯鈦碛慰蜖幭嗟皆L的慢生活區(qū)。
泰順屬浙南多山地區(qū),與福建的福鼎和壽寧接壤,北接景寧畬族自治縣。這里是多省交界,多民族共生的地方,這里語言豐富、自然和人文景觀獨特。泰順城關(guān)所在地羅陽鎮(zhèn)平均海拔500米以上,這里雖隸屬溫州沿海開放地區(qū),但由于高山環(huán)繞,使得泰順猶如世外桃源,獨享一方寧靜和安逸。進入泰順的58省道彎彎曲曲的盤旋于高山之間,旅客在車上便能看到群山環(huán)繞、一溪抱城的美景。隨行的泰順縣林業(yè)局林業(yè)科科長蔡胡敏說:“走一走綠道,吃一吃我們泰順的高山菜肴。傍晚時再加入城關(guān)居民的健身隊伍,一起慢走幾公里,徜徉在大山深處,呼吸著各種植物散發(fā)的淡淡清香,一定會讓你全身心放松,身體慢慢就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p>
溫州泰順綠道是溫州九條交通綠道之一,起于文成與瑞安交界處,終于泰順與蒼南交界處的分水關(guān),全長約80.5公里。其中,示范段從泰順中學(xué)起始,至司前里光結(jié)束,建設(shè)總長14公里,2012年開工建設(shè),2013年建成,道路綠化率達到96%,郁閉度0.9,單側(cè)平均綠化寬度3米。
踏上泰順綠道羅陽至仙居的一段,游客可看到許多具有深厚內(nèi)涵的文物。示范段路上有吉祥庵、羅陽石亭、仙居橋等10多處文物古跡。端莊渾樸的羅陽石亭佇立在山間,此亭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距今已有480多年。過了石亭,沿著逶迤陡峻的石階山道往下行走,沿途風景美不勝收。1453年,泰順建縣的第二年,建造的仙居橋,整個廊橋沒有用一顆釘,全木質(zhì)支撐,靠木頭之間的榫卯巧妙結(jié)合,屹立于溪邊600多年,系泰順現(xiàn)存廊橋中歷史最長、跨徑最大的一座木拱橋。清代文人張?zhí)鞓湓鴮ζ溥@樣描述:凌虛千尺架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
由于綠道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清幽、歷史遺跡悠久,所以便成了城關(guān)居民飯后休閑、鍛煉、散步和呼吸的好去處。以前,這一路段車流量大,是舊的52省道連接泰順和景寧,也是泰順前往杭州的必經(jīng)之道,而如今由于新52省道拉彎取直建成通車,來往的車輛都經(jīng)新52省道穿行。舊52省道逐漸沉寂,但隨著溫州市交通綠道工程的實施,將原本曲徑通幽、景致極好的舊52省道改建成溫州交通綠道5號線,由溫州市、泰順縣兩級財政補貼建設(shè),串聯(lián)古亭、古橋、古道、古樹、古民居等風光,一路相伴,繪就一幅生態(tài)泰順最美的畫卷。
微風吹起,綠影婆娑,行走在幽靜的綠道上,顯得格外愜意,綠道兩旁的古樹在雨后更顯蒼翠欲滴。在這條上世紀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老省道上,游客可以用雙腳感受特別的味道,追逐綠道上碎碎的陽光,聽泉水叮咚,鳥兒啁啾。
在紅巖景區(qū)停靠站,賞夫妻瀑之美,聽畬鄉(xiāng)動人的愛情故事;在“連理橋”上留影,那一刻,你也成了畫中一景。沿途遇到一些路邊的老人,聽著老人講述歷史,心中不免有些疑惑:住在這里,天天看著那一輛輛中巴車從公路上開過,與公路并肩的綠道卻人跡罕至,是否也感嘆歲月匆匆、人事變遷呢?
在羅陽石亭里歇息,喝一口甘泉,聽長者講述石亭旁“溫州大路”(泰順綠道古時為溫州大路的一段)久遠的故事。其中一位林姓長者是從泗溪鎮(zhèn)遷移到這里,他說:“村里也有姓陳的人,早時給我們姓林的人長年做工,后來林姓有一個姑娘嫁給了他,他也在這個村子里住了下來。除了林和陳兩姓,還有馬和徐兩姓也比較多。這路啊,有一段時間不從村里過的。很早以前,村里也有人當官,但在這條路上來往的百官都從村里經(jīng)過,他就要送禮,時間一長就接待不起了,后來他就出錢改了道,官馬大道就繞道村外過了。”踏過一段段綠道規(guī)劃時特意保留的塊石路,令人感動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還有純樸的公路人,正是他們的付出,才有了泰順交通旅游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是個騎行者,在仙居的古樟休息點,不妨和路旁的阿婆要口水,如果你能聽得懂阿婆的語言,她一定會給你講那大山里的故事。在這里挽留你的除了那份熱情,還有那動聽的狀元故事。
泰順綠道的每個節(jié)點處,都設(shè)有觀景臺。自駕的游客可以在此歇腳,走向高處的觀景臺,眺望遠處的群山和竹林,呼吸一下有著淡淡香味的空氣,想必你頓時就被眼前的美景和藍天所“俘獲”,有一種如在空中,不落凡塵之感。看著山間若隱若現(xiàn)的廊橋,感慨明清之前古人留下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山間淙淙的溪流,倒映著藍天上的浮云,即使再多的煩心事,你也可以暫時放下,體驗一下浙南的風情,綠道之上的慢生活。
走進仙居村的大溪邊,一棵參天古樟遮天蔽日,樹下老人們圍坐一團,或靜靜坐著,或小口地抿著茶水,怡然自得,他們早已和這棵古樟結(jié)成了忘年交??吹接浾咴谂墓耪?,一名村委會的干部說,這棵古樟樹齡已有600多年,現(xiàn)在是村中最重要的保護對象。離古樟不遠處,有一個鐵索橋,它映襯著遠處的廊橋,一高一低似乎在訴說著這里的歷史。隨后,她說:“近年來,隨著綠道的建設(shè),越來越多的體驗慢生活的市民、游客來到村中游玩,看看仙居村的古民居、嘗嘗農(nóng)家菜、喝喝農(nóng)家大碗茶、采摘農(nóng)家獼猴桃?!笨梢哉f綠道的建設(shè),既迎合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追求,又對綠道的自然景點、文化村落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同時也擴大了特色林農(nóng)產(chǎn)品的知名度,如仙居獼猴桃。
除了仙居古民居,還有位于臺邊的圓洲古村落,同樣以其古意十足的韻味吸引著四方游客,曾有多部電影在此取景。
今后,這條綠道將換上“靚裝”。蔡胡敏說:“最近,縣政府正在結(jié)合全省新植1億株珍貴彩色森林5年計劃,在綠道兩邊輔以人工種植紅花檵木、紅葉石楠、杜鵑、桂花、銀杏、金絲桃等10多種苗木,通過改造、提升,豐富通道綠化樹種和季相變化。4月下旬桐籽花開,漫山綠樹銀花非常壯觀;秋天丹楓似火,宛若長龍騰空,蜿蜒盤繞在群山之中,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p>
泰順縣現(xiàn)在正通過綠道建設(shè)將千年古道、古廊橋、古民居、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景點串點成線,打造出生態(tài)、古樸、休閑的交通綠道體系,形成道中有景、景中有道、景道相融的地方特色。比如在該路建設(shè)中,充分結(jié)合仙居廊橋等人文保護單位,設(shè)置了石亭峰、楊柳灣等觀景平臺和山里人家等驛站,建成了一條服務(wù)民生需求、凸顯生態(tài)自然、彰顯歷史底蘊、融合環(huán)保節(jié)能的公路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