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馮玉雷
穿越騰格里,陶醉曼德拉
文圖/馮玉雷
《戰(zhàn)國策》和《史記》等史料記載,從新疆昆侖山到中原國家之間的昆山玉路約3500公里;從甘肅西北角的馬鬃山,到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阿拉善右旗、左旗,再到包頭和河套地區(qū)的路線,就是玉石之路草原道的主要途徑,約2000公里。相比之下,玉石之路草原道堪稱玉石之路的捷徑。
為此,2014年年底,葉舒憲先生就讓我們推進對草原絲綢之路的考察,初步計劃考察以下六條線路:
呼和浩特至包頭線:重點調研圍繞河套的史前期七個古城分布及出土文物情況,以龍山文化時代為主。
包頭至烏海一線:史前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今日的民間商貿通道、山西會館之類,民間走西口傳說等。
黃河—賀蘭山—騰格里沙漠線:烏海至阿拉善左旗一線,調查沿線古代文物和路徑。
石羊河線:阿拉善左旗至甘肅民勤縣北端的青土湖(先秦潴野澤、漢休屠澤,唐白亭海),這是唐宋時期靈州道西段。沿著石羊河到民勤,南下武威,西進阿拉善右旗。
弱水—巴丹吉林沙漠線:尋找阿拉善右旗通往張掖、高臺的古代路徑,沿著弱水到額濟納旗(黑水城)。
黑戈壁線:從額濟納旗向西,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馬鬃山,調研古代玉礦分布及東輸路線。
分工落實每一個站點的具體接洽人、線人、當?shù)叵驅АR勒找酝涷?,每個地方線人需要文化館、博物館人員和民間收藏愛好者、熟悉鄉(xiāng)下情況的人士配合。
圍繞這個計劃,我們首先考察環(huán)騰格里沙漠道路。
“騰格里”是蒙古語,意為“天”,比喻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騰格里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嶺和南部的騰格里兩部分,為中國第四大沙漠,分布在連綿起伏的賀蘭山與雅布賴山之間,海拔1200~1400米,面積約4.27萬平方公里,主要屬阿拉善左旗,西部和東南邊緣分別屬于甘肅武威、民勤和寧夏中衛(wèi)市。沙漠內沙丘、湖盆(422個)、鹽沼、草灘、山地及平原交錯分布,山地大部為流沙掩埋或被沙丘分割為零散的孤山殘丘,如阿拉古山、青山、頭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四道山、圖蘭泰山等,有肉蓯蓉、鎖陽、苦豆籽、梭梭、白刺、沙竹、籽蒿、油蒿、蘆葦、芨芨草、鹽抓抓、紅沙、珍珠、麻黃、沙冬青、霸王、藏錦雞兒、合頭藜、優(yōu)若藜、刺旋花、灌木、艾菊及叢生小禾草等植物生長。水源和植物為人類生存、交通提供了必備條件,沙漠腹部形成查汗布魯格、圖蘭泰、伊克爾等鄉(xiāng),邊緣有通湖、頭道湖、溫都爾圖和孟根等居民點。沙漠內部有吉蘭泰、察汗池、紅鹽池、雅布賴、和屯池、拜興高勒等大大小小的產鹽地,由此產生出多條沙漠運鹽駝道。隨著時代變遷,汽車、火車代替了傳統(tǒng)的運輸方式,也形成了新的交通線路,包蘭鐵路穿過沙漠東南緣,臨哈鐵路經過烏蘭布和沙漠,深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海北,沿中蒙邊界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經甘肅肅北與新疆哈密相接。銀巴高速公路穿過賀蘭山,另有省道穿越沙漠邊緣。
這些現(xiàn)代交通路線有些地段與古代道路重合。
騰格里沙漠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地區(qū),也是草原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古道鹽道以及黃河水道交錯相連的重要路網區(qū),文化意義巨大。
雜志社經過積極籌備、聯(lián)絡、對接、座談,2015年2月3~10日,組織實施了“環(huán)騰格里沙漠大考察”,重點考察草原絲綢之路及其與絲綢之路北道、靈州道的關系。
楊文遠、劉櫻、瞿萍、軍政參加,分工明確。
2月9日,考察團要從西向東穿越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亞瑪雷克沙漠之間的荒漠地帶,晚上趕到武威。其中有些無人區(qū),任務艱巨。張文彬兄給軍政寫了一份從巴彥浩特到民勤的詳細路線圖。早晨9點零2分出發(fā),先向北馳騁。天氣有輕微沙塵,接近地面的空間顯得混濁迷蒙,越往上越清晰,感覺四周形成圓環(huán)狀巨大圈套,讓人不由地想起鮮卑族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其中描述的關于“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情景與眼前所見非常切合。
遠處兩道山,遠看像是平貼在地平線上,近觀,才顯其雄偉壯闊。過查哈爾灘,到查哈爾灘收費站,向西拐上內蒙古S218省道向西北方向行進。
兩側荒灘有白刺,再遠處為紅色沙丘。走不遠,到達異常冷清的蘇海圖收費站?!疤K?!睘槊晒耪Z,意為紅柳,“蘇海圖”就是長有紅柳的地方。我們下車,向兩邊眺望,看不到一棵紅柳,滿眼都是綴飾著星星點點枯黃草垛的青石灘,寂寥得讓人產生幻覺,寒風任性地吹著。
汽車在蘇海圖荒灘里疾馳。公路兩側有一帶不知名的遠山,如道牙子一般平鋪,冷靜得如同執(zhí)行戍守任務的古代將士。從蘇海圖收費站前行約35公里均為平緩的公路,兩側的亂沙灘如魚群般躍起。有時,公路右側荒灘上散布著疙疙瘩瘩的羊群,像童話里虛構出來的。隨著汽車快速移動,沒過多久,羊群又如白色棋子般散落在戈壁灘上。再走一陣,羊群消失,兩山逼近,公路兩側,荒原、沙山、青石山構成三層不同境界,沙丘如長城,伸向遠方。
中午11點零8分,到達阿左旗西北部的巴彥諾日公蘇木?!鞍蛷┲Z日公”意為富饒的山梁,北鄰烏力吉蘇木,西與阿右旗、甘肅省接壤,是阿拉善盟“三旗”跨省交通要道的金三角地區(qū),主要植物有紅砂、珍珠、綿刺、蒙古扁桃等。北部有亞瑪雷克沙漠。
經過巴彥諾日公,汽車拐上S317省道(巴彥諾爾公至山丹)向西北方向行駛?;臑┥喜紳M沙生植物,形成遼闊的天然牧場。有片沙漠荒原,長著黑柴之類植物,遠處有駱駝游蕩。更遠處是一座孤獨的山巍然獨立,仿佛在修行。
阿拉騰敖包鎮(zhèn)是阿右旗的一個鎮(zhèn)子。
“阿拉騰敖包”,蒙古語,意為“金敖包”,以牧養(yǎng)駱駝、白絨山羊、蒙古綿羊為主,有巴(彥浩特)額(肯呼都格)、額(肯呼都格)塔(木素)公路過境。
大家在這里看到了阿拉善右旗的第一個喜鵲窩。
離開鎮(zhèn)子不遠,看到有名為“塔木素”的路牌,指示向右行駛86公里。這是張繼煉、張文彬兩位朋友都曾提到過的地方。塔木素全稱應為“塔木素布拉格”,意為豐碩的泉。塔木素東連阿左旗,南接阿拉騰敖包、曼德拉、雅布賴、阿拉騰朝克四個蘇木(鎮(zhèn)),西鄰額濟納旗,北接蒙古國。
曼德拉的梭梭林
戈壁灘上的雙峰駝
前面出現(xiàn)波濤般翻滾的紅色沙漠,兩邊幅員很廣。經過一處名為夏日嘎廟、拜興高勒鹽湖的指示牌。夏日嘎廟又名沙日格廟,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再走一段路,上高坡,境界陡然開闊,無邊無際。實際上我們已經被柏油路帶進巴丹吉林沙漠。向南望,遙遠的天邊隱約有覆蓋白雪的山體逶迤,那就是騰格里沙漠的邊緣。沙濤更大,風更緊,將殘雪吹聚到枸杞、黑柴等沙生植物的根部,為剛硬無情的沙漠增添些許溫柔。我們站在兩大沙漠之間的空曠野地,陽光清澈,冷風犀利,試圖將這難得的美景與壯闊感受得刻骨銘心。從蘇海圖、巴彥諾日公、阿拉騰敖包一路走來,兩側遠山時近時遠,約束荒原,而到這里似乎放任縱容,讓荒沙盡情飛舞,盡情舒展,盡情瘋狂。若以南北遠山為道牙,以整個荒原帶為路面,該是阿拉善荒原上最壯闊的大道了!
接下來是鑲嵌在沙漠中間的連續(xù)長坡,前方遙遠的雅布賴山清晰可見。我們的心情像野馬般馳騁。路邊沙丘間,幾峰白色和棕色駱駝成為孟根布拉格蘇木的天然移動酒旗。“孟根”意為銀子。這是只有一條街道的驛站式小鎮(zhèn)。小鎮(zhèn)寂靜得出奇,盡管天氣很好,也幾乎看不到行人。路邊的房屋后面堆積著八九層破損輪胎,形成一層掩體式的黑墻。勒勒車,木輪,駱駝,卡車,輪胎,交通工具的更替遙遠而漫長,但在沙漠小鎮(zhèn)似乎只是彈指一瞬間。
已經下午13點零5分,我們決定在孟根午餐。藍底黃字、蒙漢雙語的“和平餐廳”牌子下,留有手機號碼。這些細節(jié)反應出沙漠公路驛站客店的現(xiàn)實情況和經營特色。不過,這次女主人堅守崗位,她打電話叫來丈夫郭世棟一起做飯。他們的小孩子與狗娃玩耍,很投入。
我們請來郭世棟,采訪他。郭世棟33歲,是民勤人。他67歲的父親郭祥年講過爺爺拉駱駝逃荒的往事。以前生活困難時,駱駝客帶著孩子逃荒,從民勤出發(fā)向東穿越騰格里沙漠,去左旗、中衛(wèi),大致路線經前井、中井、頭道湖、二道湖,再到中衛(wèi),總計要半個月。
郭世棟復員后曾在酒泉工作八年,他的姐夫曾在孟根放牧、做生意,因為這個親戚關系,他和妻子一同跟著出來。在孟根開飯館,開小超市,向過路司機賣輪胎。除了經營這些,他還打工,比如路上翻車的,就幫助人家裝車、卸車,一年也可掙六七千元。另外,他們給蒙古族人打工,幫他們飲羊等,每次有10元收入。去年,全部經營收入有12萬左右。
小孩在民勤上學,由父母親在那邊照顧。想孩子的時候,就打個電話?,F(xiàn)在快過春節(jié)了,他再堅守幾天就可以回家過年。
孟根蘇木政府所在地有200多人,多為蒙古族,因為退牧還草,政府對他們提供補助,蒙古族有些人家還養(yǎng)羊,日子過得也不錯。說到生意,他形容自己和司機的關系,如同魚和水的關系。聽說這條路要改道,他們必須跟著路走。原來修建的這些房子,只能當垃圾扔掉。
孟根周圍山脈屬于雅布賴大山余脈。傳說有一只羚羊上到雅布賴大山被摔死,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fā)生,老百姓請了一個道人,把雅布賴山主峰拔長35公里,才形成現(xiàn)在的雅布賴山脈?!把挪假嚒币鉃椤白摺?,郭世棟以及很多同類生活模式的現(xiàn)代驛站服務群體,與古代因道路改變而不得不遷移或轉行的人們一樣,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鏈條中。雅布賴——“走”,生動傳神地概括了駱駝客、司機、小飯館經營者等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
我們交流時,進來三位過客。他們是阿拉善右旗人。其中一位男子正對著我,“直視不諱”,好像查看敵情的古代士兵。我沖他笑一笑。他也友好地點點頭,仍然“直視不諱”地打量我們。用完餐,楊文遠聯(lián)系他們,合影留念。一位蒙古男子直言不諱,拒絕。楊文遠講了一個故事:兩只螞蟻在沙漠里相遇,互瞪一眼離開。其中一只螞蟻邊走邊想:在茫茫沙漠里偶遇,就這樣離開實在不甘心。于是,它返回追上另一只螞蟻,微笑問好。他們成了朋友。蒙古人爽快答應:“走,照相去!”合影后,一位蒙古人邀請我們同行,到右旗去吃羊肉。
我真想爽快答應,但考察任務還沒完成啊。
曼德拉巖畫在召喚呢!
陽光通透明媚,照耀古灘,亮得煊赫刺目。孟根距離曼德拉山大約14公里。盡管身體頗感疲憊,但心里的激動程度絲毫不減。
即將到達曼德拉山,大片石頭山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時,楊文遠猛然發(fā)覺用過午餐忘了買單。軍政將我們送到曼德拉巖畫保護站,讓我們參觀,他返回孟根買單、致歉。
作者對郭世棟進行采訪
作者與三位蒙古過客合影
常年駐守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巖畫保護管理站的是魏政鴻與老伴。履行完購票、登記手續(xù)即往山里走去。沿途流沙中有兩處院落遺址,退牧還林政策實行后,牧戶已經遷往別處。魏政鴻說原主人每年都要來住幾天。
經過一道沙溝,就到曼德拉山腳,裸露疊加的多層巖石前,豎立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面對古代藝術圣殿的門,我們肅然起敬。
曼德拉山巖畫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東緣、曼德拉蘇木西南14公里的曼德拉山中,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3公里,原來分布著6000多幅巖畫,因盜掘、破壞,現(xiàn)存4234幅。“曼德拉”系蒙古語,為升起、興旺、騰飛之意,形象傳神地描摹出這塊在荒原中異軍突起之奇崛雄山的高峻與嵯峨。這座山主體由堅硬的玄武巖構成,黑峰嶙峋,巖石遍布,似乎還保持著當年轟轟烈烈凸起時的劍拔弩張的姿態(tài),浩蕩歲月和嚴厲風霜沒有挫傷絲毫銳氣,相反,更顯古雅、矍鑠、凌厲,看不到羌、月氏、匈奴、鮮卑、回紇、黨項、蒙古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游牧、狩獵、戰(zhàn)斗時遺留下來的任何蹤跡。
曼德拉山
魏政鴻身材瘦小,但精力卻異常充沛,這位64歲的守護者像一只矯捷健壯的老盤羊,在巖石間小道上蹦蹦跳跳,轉瞬間就不見蹤影。我一邊緊緊追隨,一邊回頭向荒原遠處張望。從戈壁灘里仰望曼德拉山,平淡無奇;但從不斷抬升的曼德拉山回望四周,則高峻之貌分明可感,更別說強勁寒冷的漠風與冷面素顏的冰雪提示。
曼德拉最前沿一座平緩小山上分布著幾處巖畫,內容以狩獵為主。魏政鴻老人說,游客大多到此就返回。我們繼續(xù)前行。經過一道山梁,山勢陡然抬升,新修的石階柵欄小道通往山頂?;仡^望去,遠近石山如濤如聚,排闥伸張,波瀾壯闊,令人心曠神怡。這段陡坡左邊緊挨山石,右邊是一道深溝,沒有巖畫。我們氣喘吁吁,揮汗如雨,到山巔涼亭休整片刻,下坡進入一條深溝,谷底是細軟的沙子,兩邊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罕見奇景,裸露的巨石歷盡億萬年風雨侵蝕,呈現(xiàn)出一派滄桑壯美和千姿百態(tài)的雋秀。分布各處的石頭經歷歲月雕鑿,怪石嶙峋,姿態(tài)萬千,高大新奇,巧奪造化,似天工雕琢,又似流水打造,線條圓潤,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仿佛進入魔化世界、神仙府邸,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lián)翩,看啥像啥,想啥像啥,像雄獅、龍蛇、鳥類、熊羆、怪獸、蛤蟆、笑臉、神魔,等等,不一而足。它們互相映襯,從不同角度大肆渲染此地的荒涼。這里除了荒涼還是荒涼。風小了,異常安靜。手機信號也接收不到。我呼喊幾聲,試探軍政是否趕來了,看他能否聽到。聲響從山谷跌蕩而出,似乎到山口就被大風吹散,沒有回響。穿過這道山谷,前面石山脊上赫然是蜿蜒起伏的懸臂長城。我想這里既非邊關,又非要地,不可能砌壘如此宏偉的長城,仔細分辨,發(fā)覺是尖利黑石形成的天然城墻,氣勢洶洶,如同巨龍盤踞到山巔、山腰、山脊。迎面巨大的山坡上,大小石頭呈各種姿態(tài),或斜刺,或橫臥,或筆立,桀驁不馴。
這時,軍政來了電話,他剛剛攀登到山巔處,我指引他順山谷過來。
從這道山坡開始,我們才真正領略到曼德拉山巖畫的魅力。它們掀起一道又一道欣喜的波瀾,不論是簡練的單幅巖畫還是內容豐富的組合圖,每次都有震撼的感受。這是饕餮大餐,根本來不及讓我們細嚼慢咽地體會。
這些鑿刻、磨刻和線刻巖畫歷史久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技藝精湛,圖案逼真,古樸粗獷,生動地表現(xiàn)出遠古時期游牧民族狩獵、放牧、戰(zhàn)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廟建筑、舞蹈、競技以及游樂等方方面面的質樸生活風貌,既能再現(xiàn)當初的現(xiàn)場情景,又能抒發(fā)作者思想感情,天真自然、亦莊亦諧,堪稱我國西北古代藝術畫廊。根據(jù)這些巖畫內容、色澤及科學資料推測,曼德拉山四周曾經是湖水環(huán)繞、水草豐茂的游牧地,成為羌、月氏、匈奴、鮮卑、回紇、黨項、蒙古等游牧民族激烈角逐的理想家園。
有幅巖畫,線條簡練、古樸,表現(xiàn)一個人擒住了蟒蛇。難道是在炫耀武力?
有幅巖畫只用三筆,就劃出一只準備跳躍撲食的猛虎形象,而在其上方有兩只巨大眼睛,似乎告訴人們,他親眼目睹了這個捕獵場面。
有幅畫面中,是一峰駱駝。它馱的不是貨物,竟然是方孔錢幣!有個人作舞蹈狀,似乎表達商隊到來時歡欣鼓舞的心情。她旁邊的一只狗也高興得撒歡。
有幾幅壯觀的狩獵圖,十面埋伏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堪稱精品。大家仿佛看見古人智慧閃耀著的光芒,驚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過神來。
也有一些粗糙的半成品,似乎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心煩意亂,或者被迫要遷往別處,沒有心思繼續(xù)創(chuàng)作完成手頭的作品。
考察人員與魏政鴻合影
鹿紋是表現(xiàn)篇幅最多的題材之一。其他許多地區(qū)史前巖畫也曾出現(xiàn)鹿紋,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上也有鹿紋形象,商代有鹿紋玉雕,周代鹿與龍、鳳、龜共為四靈之一,唐朝玉雕鹿紋開始強化吉祥寓意,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斯基泰藝術專家認為鹿紋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已發(fā)現(xiàn)的文物及散落在蒙古草原上的鹿石都展現(xiàn)出西亞、中亞早期文明對鹿形象崇拜的悠久歷史。藏西和藏北高原地區(qū)巖畫中,鷹和鹿的表現(xiàn)形式也說明鹿紋在高原、草原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令人稱奇的還有寺廟建筑、修行者巖畫。顯然,它們的時代要晚一些。還有駱駝、狼、野豬、狐貍、老虎等動物形象。另外,比較重要的是“家廟式”巖畫,性情率真、質樸自然,古人用直觀的線條構圖刻劃出其族裔幾代人,仿佛向其他部族宣告:我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斁烷_始在這里游牧狩獵了……
考察人員攀登曼德拉山
太陽西下,光線強烈,我們拍照時不得不用衣服、圍巾等遮光,以便畫面清晰。
大家知道考察機會來之不易,努力觀賞、拍攝每一幅巖畫,不想有錯漏。魏政鴻說,通常人們參觀大約一個半小時,他自言自語感嘆,沒想到我們看得如此細致、認真。
曼德拉山巖畫分布區(qū)與額濟納旗和河西走廊相接,從宏觀地理上來講,正好是草原絲綢之路與綠洲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是游牧民族交通往來的咽喉地帶,有專家認為巖畫創(chuàng)作時間從遠古延續(xù)到明清時期,跨度約6000年。對研究我國西北各游牧部落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著名巖畫研究專家蓋山林稱贊曼德拉山巖畫是“美術世界的活化石”。
魏政鴻告訴我們,在曼德拉南邊的烏素山附近有一條駝道,路線為:曼德拉山南—孟根鎮(zhèn)—塔木素—烏力吉蘇木、白馬崗—紅馬崗—墨山子。
我們到達山頂最高處。太陽正在沉落,暮氣漸涼,山體變得陰暗。大家跟著魏政鴻穿越怪石如林的山脊。經過一段山崗,魏政鴻向西北瞭望一陣,呼喊。他放養(yǎng)的30只山羊在遠處山谷里,他同它們打招呼。羊在山里已20多天了。
我問:狼會不會吃掉?
他說:狼就是吃肉的,吃就吃掉了。
我驚訝地望著他。他語氣平淡,神色坦然。這種淡定的狀態(tài)與如此絢麗的古代巖畫藝術多么協(xié)調啊。我真摯地對他說: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魏政鴻淡然笑笑,不置可否。
到有涼亭的山巔處,我們小憩,體會,合影。看看時間,已經是18點35分。
回到保護站,魏政鴻的老伴正在準備晚飯。他們的孫女下午剛來,活潑而有禮貌。
天色憂傷,迅速變暗。我們要趕夜路了。匆匆告別曼德拉。盡管魏政鴻再三告知路線,我們看見“沙林呼都格”(蒙古語,沙林,即黃色;呼都格,即井)路牌時還是錯過了,朝通往雅布賴鎮(zhèn)的方向走了大約20公里,感覺不對,我打電話咨詢張文彬兄,問清楚正確路線,掉頭返回。那時,天已黑透。汽車在黑暗的天宇下向南行駛。夜氣寒冷,滿天星斗。路上少村鎮(zhèn),只有偶爾經過的夜行車拖曳燈光和巨大轟響,似從亙古而來,往亙古而去。
曼德拉山巖畫
劉櫻、瞿萍睡醒一覺,在后排座上聊天,宛如在酒吧里,安逸祥和。
2010年7月,我曾經考察過民勤青土湖及石羊河流域;2014年7月,我?guī)ьI玉帛之路考察團又考察過三角城等遺址。因此,這次不再停留,應徐永盛請求,直奔武威。
抵達武威時臨近12點了。
環(huán)騰格里沙漠大考察
解開一些謎團
有了更多向往
草原之路玉帛之路巖畫之路
還有羊毛之路樂器之路青銅之路空闊渺遠的荒原、藍天、思想
在古代心路中徜徉
綻開洗禮奔放
沙漠讓天地寬敞,透亮,滿懷希望也讓經受寒風考驗的年輕女士明白有些幸福、輝煌與光芒
只能來自沉醉忘我勇往直前的太陽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蘭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絲綢之路》雜志社總編輯)
曼德拉山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