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英國召開例行內(nèi)閣會議,卡梅倫見一位年長的議員迎面走來,輕快地上前握住了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抬頭看了看天空,說道:“早上好,漢斯先生,今天的天氣真不錯!”漢斯回答:“天氣的確很好,可是,剛才已經(jīng)有六位同仁對我說過同樣的話了,首相先生!”卡梅倫笑了笑,說:“是啊,一路上也有很多人向我贊美過天氣。”
卡梅倫并非沒話找話,而是采用了長期以來形成典型的英式問候方式。英國人碰面,無論熟識還是陌生,相互交流,大抵都會從談?wù)撎鞖忾_始。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導(dǎo)致英國的天氣瞬息萬變,這會兒陽光燦爛,或許一分鐘后就暴雨傾盆。倫敦曾經(jīng)是有名的霧都,曼徹斯特經(jīng)常降下黑雨,生活其間的人們不可能不在意天氣。即便如今的環(huán)境大為改觀,但出門該穿什么衣服,是否攜帶雨具,自然要依照具體的天氣狀況做出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講,表面豪放的英國人,內(nèi)心卻十分保守。兩個人碰面時,如果客氣詢問“你吃了嗎”,會被對方認為你要請客;而若問及別人從哪里來要去哪里,又有打探隱私之嫌,便只能從談?wù)撎鞖忾_始,這樣就不會引起反感。談?wù)撎鞖獾牧?xí)慣,被英國人代代相傳,直至影響民族文化。在英語中有關(guān)天氣的詞匯非常豐富,詩人雪萊的那句“冬天已經(jīng)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句,幾乎成為世界人民常用的勵志語言。牛津大學(xué)的一項研究表明,該國900名作曲家和歌手在作品中涉及天氣,而雨天是他們歌唱的常用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