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一、導(dǎo)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詩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詩歌鑒賞重點考查的項目之一,而我們只有明確了詩歌抒情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才能準(zhǔn)確把握其思想感情,今天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研究詩歌是怎樣抒情的。
二、思想感情的內(nèi)容
師問: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詩歌都抒發(fā)了哪些情感?請看大屏幕: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p>
——李白《行路難》
古代讀書人的追求是“文則提筆安天下,武則下馬定乾坤”,連“謫仙人”李白也難免于俗,而當(dāng)滿腔的抱負(fù)實現(xiàn)不了之時,他們又會有什么樣的感慨呢?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p>
——李商隱《賈生》
師問:這首詩表達(dá)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是詠史懷古詩,吟詠的是誰?有沒有學(xué)生給大家介紹一下賈誼?
(賈誼,西漢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才華出眾,20歲左右就被漢文帝召去做博士,后升為太中大夫,漢文帝還讓他做公卿,但是受到位高權(quán)重的老臣的嫉妒,后來漢文帝把他貶到長沙,做長沙王太傅,后來27歲時,漢文帝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回長安,做梁懷王的太傅,后來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抑郁而終。)
漢文帝是一位寬厚節(jié)儉的仁義之君,為什么賈誼會懷才不遇呢?
“漢文有道恩猶薄”,宣室,漢代未央宮的正殿,皇帝在宣室接見賈誼,他們面對面交談,一直談到半夜,文帝覺得賈誼講得太好了,古代人都席地而坐,于是他忍不住將身子朝前移動,可是白白地向前挪了,因為“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典型,詩人在悲嘆賈誼的同時也是在悲嘆自己的懷才不遇,漢朝有一位美女也是很多人喜歡吟詠的,她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她出使西域,她是誰?——王昭君,昭君懷貌不遇,所以,文人悲昭君以悲自己。
總結(jié):詩人借助詩歌表達(dá)其他的情感,比如,登高望遠(yuǎn),憑吊古跡的感慨之情;遠(yuǎn)方游子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閨中思婦對遠(yuǎn)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我們知道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的,詩人如此豐富的感情,是如何通過短小精悍的詩詞抒發(fā)的呢?
三、詩歌怎么抒情
請看大屏幕: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五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ü糯娴摹皭勰阋蝗f年”筆勢突兀,氣勢不凡,指天發(fā)誓,直吐真言,男女向?qū)Ψ奖磉_(dá)生死不渝的忠貞愛情。)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和直接抒情相對的是什么?——間接抒情。古人一般是比較含蓄的,像這種直接吐露心扉的情況不多見,更多的情況是間接抒情。
再看這首詩:
和韋蘇州《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師問: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心境?是如何表現(xiàn)的?請簡要闡述。
這首詩運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選取了冷月、殘燭、秋雨、驚鳥、寒枝等意象渲染了悲冷凄涼的意境,融情于景,烘托出詩人孤獨、清冷的心境。
暈: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入。冷冷的月光侵入將要燃盡的蠟燭擬人,寫出環(huán)境的凄冷。
“殘燭”:將要燃盡的蠟燭,一盞孤燈獨明,且燭影暗淡,不僅不能給人光明、溫暖的感覺,反而更讓人覺得凄涼、憂傷。李商隱說:“滯雨長安夜,殘燈客獨愁。”“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北砻嫔蠈懢?,實際上滲透著悲傷的情緒。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鳥在凄風(fēng)苦雨中難以棲息,不時發(fā)出哀鳴,烘托出秋雨之夜的清冷、空寂和詩人悲涼孤寂的心情。
總結(jié):“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人此時的心情很悲涼,于是他看到的景物也變得很凄涼,“冷”“寒”“驚”等。“一切景語皆情語”,此首詩的景和情是交融在一起的,我們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練習(xí)
2011年上海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dāng)告誰?
引領(lǐng)還入房,淚下沾衣裳。
師問:這首詩表達(dá)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達(dá)的?
1.直抒胸臆?!皯n愁不能寐”,“愁思當(dāng)告誰”,表現(xiàn)了“我”夜不能寐又愁苦無告的孤寂、憂愁的情懷?!翱托须m云樂,不如早旋歸”,以樂襯哀,襯托出客游之苦悲,表達(dá)了“我”欲歸不得的思鄉(xiāng)之苦。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皎皎明月,清涼如水,千里相共,烘托出寂寞冷清的氛圍,表達(dá)了“我”思鄉(xiāng)難歸之情。
(皎皎明月,清涼如水,千里相共,最易勾起遠(yuǎn)客異鄉(xiāng)的游子的鄉(xiāng)愁。自古以來,人們特別容易見明月而起相思之情,因為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看到同一個月亮。)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客”,“我的身份是什么?”——羈旅在外的游子,客行雖然很快樂,但是尚不及歸家團聚,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真的很快樂嗎?有一句話“樂不思蜀”,如果快樂的話,或許他不會思鄉(xiāng),只有生活偃蹇,才最容易惹動鄉(xiāng)愁,所以這句話以樂入筆,襯托出客游之悲,突出游子欲歸不得的思鄉(xiāng)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