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雷
[摘 要] 電視新聞就是通過電視將各地發(fā)生的事件等通過電視播放給全國觀眾。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人類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新聞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開始涉及多個領域,如今新聞呈現(xiàn)的內容已經滿足不了所有的觀眾,新聞播放開始出現(xiàn)眾口難調的局面。但是新聞工作者仍然努力地奮斗,在不斷地琢磨與鉆研中打造真實創(chuàng)新的新聞播放模式,以滿足觀眾的需要。就我國電視新聞故事傾向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研究這種情況的注意問題,以及如何靈活運用,最終讓觀眾朋友認可和期望。
[關 鍵 詞] 電視新聞;故事化;問題討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2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06-0171-01
電視新聞一直以它嚴肅精準的方式呈現(xiàn)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如今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因素,通過新聞可以讓人們知道世界各地發(fā)生的任何事情,了解民生,關注事實,幫助人們傳播最新的簡訊,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觀眾可以借助新聞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規(guī)范,幫助人們提高生活意識,擴大視野,增加遠見。新聞的播放也在進行一系列的調整,為的是跟上時代的步伐,制定出適合如今觀眾口味的新聞簡訊。
一、電視新聞故事化傾向播放的問題
(一)在新聞的發(fā)展歷程中,很多電視臺過分將新聞故事化,新聞的播放要有一定的原則,如果枯燥無味,沒有一點故事情節(jié)反而得不到觀眾的認可,但是如果過于故事化傾向播出,新聞的真實性、嚴謹性過于牽強,又會使新聞聯(lián)播變得令人無法接受,新聞就是要有新聞所要表達的內涵,故事化播放會使新聞變得簡單易懂,但是在進行播放中要把握住新聞的度,不然就和電視劇沒有分別了,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對于社會的進步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二)電視新聞故事化對于觀眾來說是一個新形象,拋開嚴肅緊張的模式,親切民意,讓老百姓更容易理解,但是如今故事化的情節(jié)把握不當,如故事過于繁瑣,新聞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看到真實的事,而如果透過故事過于猜測,對于觀眾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阻礙,如果新聞如同嫌疑片讓人難懂,也就失去新聞播放最初的意義了。還有的新聞故事情感拿捏得不準,透過悲傷的新聞事件會讓人們惋惜和難過很正常,但是如果時間太長,會對觀眾的情感觀有一定的影響,缺少了新聞表達的實效性。
二、靈活地將新聞故事化播放的建議
(一)言簡意賅
一個故事所要闡明的就是起因、過程、結果,但是對于新聞的播放在過程上應該進行良好的處理,保證過程中重要的部分簡潔明了,讓觀眾聽懂就好,不應該長篇敘述,這樣就打破了新聞最初的定義。結果一定要加強語氣,讓觀眾領悟到結果帶來的深刻意義。對于好的結果讓觀眾們體會到其積極美好的一面,對于壞的結果一定要讓觀眾記住教訓,敲響人生的警鐘,為老百姓闡述錯誤的原因,提高老百姓的主觀意識,避免生活中不利事件的發(fā)生。
(二)具有選擇性
新聞在進行故事化播放時,對于故事的選擇要做到一定的選擇要求,對于國際新聞、國家法令、國家制度的播報不應以故事方式進行播報,因為法律,規(guī)章制度,國際要聞都是嚴謹?shù)?,不允許侵犯,倘若不以正常手段播放,這些規(guī)章制度、各項要聞時事都變得輕浮與不莊重,法律是維護國家正常運行的主體,應該予以尊重,讓老百姓深刻體會到它的崇高地位,所以對法律、國家會議、法規(guī)制定、國際要聞等涉及國家統(tǒng)治有關的重要決定都應該理智、莊重、嚴肅地進行播報,在這方面不可以予以傾向故事化播報。
(三)貼近現(xiàn)實
新聞在選取傾向故事化播放的內容時,要貼近老百姓的現(xiàn)實生活,選擇易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事情,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例如,最普遍的就是,老百姓都要坐公交車,而很多老百姓在坐公交車時安全意識薄弱,而對于這幾年公交車出事的新聞也有很多,所以在這種事故新聞的播放中,可以予以故事化情節(jié)播報。公交車失火很多乘客都開始慌亂,可以拿國外或者曾經處理好的公交事故予以對比,間接地教老百姓如何進行安全防范,畢竟這種事發(fā)生的機率小,但是人們安全意識到位,可以做到有備無患。老百姓在上公交車的時候要觀察安全錘的擺放位置,如果公交車出了安全隱患,可以拿它敲開窗戶逃生;然后再找尋滅火器的擺放位置,倘若出現(xiàn)火情可以用它來滅火。新聞播報要注重觀點的陳述,要讓人時刻產生安全意識,對于公交車沒有配備這些安全設施應該向相關部門投訴,安全意識要明確,重要的部分重點強調,確保觀眾能夠實施而不是聽后就忘。加強老百姓的主觀識別意識,確保新聞播放帶來積極影響。
總而言之,新聞是老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項目,它以準確、無誤、實事求是的標準為老百姓保駕護航,豐富老百姓的情感,為老百姓提供建議,將國家大事深入民心,老百姓也有權利了解國情,所以就傾向故事化播報新聞,本文也提供了相關建議。如今這種模式也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希望在新聞的道路上能帶來更可觀的欣賞價值,來滿足老百姓的需要,加強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
參考文獻:
楊靜.略論我國電視新聞傳播故事化傾向[J].廣電視角,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