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卿
摘 要:莊子美學思想歷來是學者們關(guān)注和研究的焦點。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西方美學思潮的傳入,國人在對莊子美學的闡釋上大膽借鑒西方美學理論,開辟了莊子美學的新天地?!疤烊恕闭f是莊子美學思想中的核心觀點,對于21世紀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人文精神建設(shè)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在近三十年來,學界對于莊子“天人”說的考察基本上是從哲學層面入手,從美學上進行的專題性研究較少。
關(guān)鍵詞:莊子美學思想;“天人”說;綜述
中圖分類號: B223.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5-0045-04
莊子的美學思想,是道家美學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來是學者關(guān)注和研究的焦點。1978年,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西方美學思潮迅速傳入中國,拓展了國人的視野,學者在對莊子美學的闡釋上大膽借鑒西方美學理論,開辟了莊子美學的新天地。這一時期,國內(nèi)學者在深度和廣度上,對莊子美學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出現(xiàn)了大量的莊子美學專著和論文。此外,港臺地區(qū)和海外學者同樣對莊子美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一直致力于探索莊子美學思想。
近幾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化,使人類對自然界產(chǎn)生恐慌和畏懼。莊子的“法天貴真”、“以天合天”、“天人一也”等美學命題,對于人生觀、自然觀及生存觀有著審美化的指導意義,指引人類對天回歸、對自然回歸,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之境。因此,莊子“天人”說的美學研究,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重新認識和闡發(fā),也對21世紀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精神建設(shè)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20世紀80年代以后莊子美學思想研究的基本概況
莊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其人其事及其論著、思想歷來受到各朝代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即使是在大興儒學的時期,莊子的思想也從未中斷過。值得注意的是,前人對于莊子的研究,主要以??弊⑨尯脱芯科湔芾硭枷霝橹?,真正意義上觸及莊子美學思想的討論還要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后。
早在先秦時期,“美學”還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莊子更多地是從“道”、“天”、“人”等方面來談?wù)撍拿缹W思想。宗白華在談到先秦哲學家對于“美”的談?wù)摃r,說:“尤其是莊子,往往喜歡用藝術(shù)作比喻說明他的思想?!盵1]李澤厚認為莊子:“比儒家以及其他任何派別更抓住了藝術(shù)、審美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征”[2]。徐復觀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更是直接表明:“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shù)精神?!盵3]1989年,劉紹謹?shù)摹肚f子與中國美學》面世,作者自言:“《莊子》一書的美學意義,不是以美和藝術(shù)作為對象進行理論總結(jié),而是談到`‘道的問題時,其對‘道的體驗和境界與藝術(shù)的審美體驗不謀而合。由于這種相合,后世很自然地把這些帶有審美色彩的哲學問題移植到對藝術(shù)的審美特征的理解中,從而使莊子的哲學命題獲得了新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莊子》所蘊含的文藝思想、美學理論,并不是以其理論的正確性取勝,而是以其論述過程中的啟發(fā)性、暗示性、觸及問題的深刻性見長?!盵4]可見,《莊子》是中國美學思想寶庫中極為重要的原典資料。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guān)于莊子美學思想的研究進入了活躍期,出現(xiàn)了相關(guān)的理論專著和論文。從研究類別上來看,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將莊子美學納入到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里,作為部分章節(jié)來對其論述。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施昌東的《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述評》[5],莊子的美學思想被納入部分章節(jié)之中,有所闡釋。隨后的1984年至1985年,李澤厚、劉綱紀的《中國美學史》和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相繼問世,皆以章節(jié)形式對莊子美學思想作出論述(1)。這些著作的面世,讓更多國內(nèi)學者注意到莊子美學思想,他們在對中國古典美學的梳理、整理中,紛紛加入了莊子美學思想,其中就包括了郁沉、敏澤、王興華、陳望衡等學者(2)。由于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整體進行研究,關(guān)于莊子美學思想的論述,皆只涉及到莊子部分美學思想,并未出現(xiàn)完整的、全面的研究。上述著作,僅為早期對莊子美學作出部分探索的成果,它們影響和啟發(fā)了此后的莊子美學思想研究。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影響下,國內(nèi)關(guān)于莊子美學的研究主要以專著和論文這兩種形式展開。專著方面,劉紹謹?shù)摹肚f子與中國美學》(1989)[6]是國內(nèi)首部對莊子美學思想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研究的專著,作者“以人生為基點”[7],從情感和理論兩個方面來討論莊子美學思想,嘗試著將莊子美學思想的風貌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張利群的《莊子美學》(1992)[8]試圖建構(gòu)一套完整的莊子美學理論體系。作者就審美的各個方面對莊子美學進行逐一論述,將莊子散落于各處的美學觀點、概念集合起來,建立一套條理清楚、邏輯明晰的美學思想體系。此后,陶東風的《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王凱的《逍遙游:莊子美學的現(xiàn)代闡釋》[9],都是從整體上對莊子美學思想作出全面的考察。論文方面,比較突出的有王守國的《走向自然:莊子美學思想論略》、王向峰的《莊子的美的形態(tài)論》、劉紹謹?shù)摹肚f子復遠古思想的美學解讀》、王建湘的《論莊子學派的美學思想》、周波的《論莊子的“大美”思想》(3),等等。這些成果,對莊子美學作了一個整體性的論述,這為后來學者對于其中的某一專題或幾個專題作出考察起了極大的啟發(fā)作用。
在莊子美學專題研究方面,國內(nèi)學者從審美生存、人生美學、比較美學等方面對莊子美學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時曉麗的《莊子審美生存論思想研究》(2006)指出:“‘審美生存是相對于其他生存方式而言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是對認知、倫理的審美化,是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的審美化”[10]。作者立足于審美生存這一點,從莊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審美生存的思想評價角度來闡釋莊子美學思想中的審美生存,進而探尋莊子思想中蘊含的詩性特征。王建疆的《然無極——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則在立足于審美人生境界這一點,來把握莊子美學思想。此書從內(nèi)外審美結(jié)合視角,指出莊子美學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對于人生境界的審美化、藝術(shù)化。作者自云:“課題的完成,不僅突破了人生境界的現(xiàn)成理論框架,為老莊美學長期難解的問題提供了更為合理的闡釋,而且也在審美超越功利的原理上,進一步從審美和感官型審美相對的原理來探討美學史問題,不僅為美學原理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而且也為中國美學思想史的寫作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盵11]
在比較美學方面,更是成果頗豐。肖鷹的《莊周美學和柏拉圖美學的比較研究》(1985)[12]將莊子的“齊物論”與柏拉圖的“理念論”作比較,就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創(chuàng)造與模仿、情感與理性等幾組關(guān)系作了中西比較。這種比較法較為清晰地展現(xiàn)了中西美學思想的異同。同時,這種比較方法也影響了后來的學者在比較美學上的研究。 李向平的《“息我以死”與“向死而在”——莊子和海德格爾的死亡哲學》(1989)[13],這是將莊子與海德格爾思想聯(lián)系起來的較為早期的一篇文章。彭富春的《什么是物的意義》(2002)[14]將莊子與海德格爾作比較,得出莊子與海德格爾的根本差異在于對自然與世界的體認上。此外,《“以世界性的知識和眼光”看莊子——海內(nèi)外莊子與西方美學比較研究述評》、《道與藝——〈莊子〉的哲學、美學思想與文學藝術(shù)》等相關(guān)論文,也都值得關(guān)注(4)。
二、我國港臺地區(qū)及海外學者的莊子美學研究概況
我國港臺地區(qū)及海外學者對于莊子美學思想的研究早于中國大陸。他們在汲取西方美學思想的基礎(chǔ)上,通過研究莊子美學來探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方東美、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學者,由大陸南渡港臺地區(qū),帶去了大陸學統(tǒng),他們對莊子美學的研究主要從哲學美學的層面入手,側(cè)重于闡發(fā)莊子美學之生命精神。龔鵬程的《美學在臺灣的發(fā)展》指出:“臺灣的美學,乃是承續(xù)民初以來美學傳統(tǒng)而又有所發(fā)展的,其面相亦較大陸豐富完整?!盵15]
1966年,徐復觀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面世,書中第二章節(jié)命名為“中國藝術(shù)精神主體之呈現(xiàn)——莊子的再發(fā)現(xiàn)”,這是最早的將莊子思想與西方現(xiàn)象學美學溝通起來進行闡釋。作者就《莊子》一書中的道、美、樂、精神自由等問題作出導述,進而闡明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主體在于以虛、靜、明為基本特征的心齋之“心”,確立了莊子為中國純藝術(shù)精神之根。徐復觀認為,莊子的哲學宗旨,在于尋求人生有限境界中的自由與解放,與藝術(shù)的根本目的相通。而莊子體驗“道”的精神狀態(tài),則是以虛靜之心去觀照和把握天地間不可言說的大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又與藝術(shù)性的審美與創(chuàng)造活動相通。因此,莊子式的人生,實為藝術(shù)化的人生,是藝術(shù)精神在人生之上的落實。此外,比較詩學研究領(lǐng)域的大家劉若愚和葉維廉,也分別將莊子美學思想與現(xiàn)象學結(jié)合起來進行考察。華裔美籍學者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認為:“《莊子》對中國人的藝術(shù)感受性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本書都深遠,這種說法絕非夸大。此書雖然不是關(guān)于藝術(shù)或文學,而是關(guān)于哲學的,可是卻啟示了若干個世紀的詩人、藝術(shù)家和批評家,從靜觀自然而達到與道合一的忘我境界這種觀念中獲得靈感?!盵16]葉維廉對于莊子美學的研究是從比較詩學的層面出發(fā)的,他將莊子思想置于現(xiàn)代詩論之中進行探索,并從比較詩學的視域之下論證了莊子美學思想對西方學界的影響,顯現(xiàn)了莊子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與世界意義。
我國港臺地區(qū)及海外華人學者,憑借其獨特的文化身份、生存環(huán)境,開創(chuàng)了莊子美學研究新思路以及理論命題,拓寬了國內(nèi)外莊子美學研究者的視野,為中國現(xiàn)代莊子美學研究與建設(shè)提供了極為豐富和寶貴的資源。
三、莊子“天人”說的研究現(xiàn)狀與研究意義
關(guān)于莊子“天人”說美學思想的研究,從對中國知網(wǎng)的查閱來看,從1995年到2013年,僅有5篇。對于莊子“天人”說的闡發(fā),更多的是從哲學層面著手的。劉成紀的《莊子審美烏托邦述義》認為,莊子美學是一種境界美學,“天人”是莊子理想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7]。胡家祥在《莊子美學的基本特點及其現(xiàn)代意義》一文中指出:“莊子美學追求天人的境界可以彌補現(xiàn)代人生存的缺失,執(zhí)著于德全有助于克服現(xiàn)代人格的畸形,它將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盵18]周健在《莊子美學的本體論意義》(2006)中指出:“莊子在本然世界的天人之際視域里以審美的自然維度體現(xiàn)了更高的天人合一?!辈⒄J為,只有對“天的回歸”才能夠達到“逍遙之境”[19]。毛崇杰的《莊子:“沒有美學的美學”——莊學別識》(2013)認為:“今天重拾莊生之夢對于擺脫眼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人、“大同”有特別重要的意義。”[20]
近年來,生態(tài)污染與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的加速,以及人類精神家園的飄搖,更有必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中吸取養(yǎng)分,得到啟發(fā)和解放。莊子“天人”說的美學思想,對于審美化的人生觀、自然觀、生態(tài)觀等領(lǐng)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莊子“天人”說的美學思想研究在最近幾年中都是美學領(lǐng)域的熱點話題。
從美學意義上來看,莊子的“天人”說,是以道家美學思想為根基。李澤厚把儒道兩家的“天人合一”進行對比,得出:“儒家講‘天人同構(gòu)、‘天人合一,則是要求徹底舍棄人事、服從人事;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是要求徹底舍棄人事來與自然合一?!盵21]從美學角度來看,莊子的“天人”,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對“天”的回歸。莊子的“天”,既有自然界本身的意思,也指“道”的宇宙本原。莊子的《齊物論》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2],這里面就有著順應自然,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意味。通過儒道兩家對于“天人”的論說、比較,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莊子的“天人”說更適合于美學層面的解讀。
就現(xiàn)實意義而言,當今物質(zhì)生活水平日漸豐富,人類居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卻越來越糟糕。以中國為例,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經(jīng)濟的加速發(fā)展,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的物質(zhì)需求,隨之而來的卻是自然環(huán)境的蛻化。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應當提倡對自然的回歸,依順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舒馬赫說得好:“用什么去取代從19世紀繼承下來的毀壞靈魂的生命的哲理?我們這一代的任務(wù),無疑是哲理的重建?!盵23]哲理的重建,指向的是人與自然相處關(guān)系時觀念的轉(zhuǎn)變,而早在先秦時期,莊子就為我們道出了“天人”這一哲理思想,告訴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莊子的“天人”里面包括了“法天貴真”、“以天合天”、“天人一也”等觀點,這些觀點無疑對于人類重建生態(tài)家園,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有著重要意義。
注釋:
(1)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第七章;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五章.
(2)詳見郁沉.中國古典美學初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6;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M].濟南:齊魯書社.1987;王興華.中國美學論稿[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詳見王守國.走向自然:莊子美學思想論略[J].東方藝術(shù),1994.02;王向峰.莊子的美的形態(tài)論[J].社會科學輯刊.2000.02;劉紹謹.莊子復遠古思想的美學解讀[J].思想戰(zhàn)線,2001.04;王建湘.論莊子學派的美學思想[J].零陵學院學報,2002.04;周波.論莊子的“大美”思想[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05.
(4)詳見劉紹謹.“以世界性的知識和眼光”看莊子——海內(nèi)外莊子與西方美學比較研究述評[J].浙江大學學報,1990.02;胡曉薇.道與藝——《莊子》的哲學、美學思想與文學藝術(shù)[D].復旦大學,2003.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4.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56.
[3]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136.
[4]劉紹謹.莊子與中國美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11.
[5]施昌東.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述評[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劉紹謹.莊子與中國美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32.
[8]張利群.莊子美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9]陶東風.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10]時曉麗.莊子審美生存論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02.
[11]王建疆.然無極——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3.
[12]肖鷹.莊周美學和柏拉圖美學的比較研究[J].思想戰(zhàn)線,1985,(5):26-31.
[13]李向平.“息我以死”與“向死而在”——莊子和海德格爾的死亡哲學[J].社會科學家,1989,(1):37-45.
[14]彭富春.什么是物的意義[J].哲學研究,2002,(3):81.
[15]龔鵬程.美學在臺灣的發(fā)展[M].臺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20.
[16][美]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M].杜國清,譯.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2006:45.
[17]劉成紀.莊子審美烏托邦述義[J].云夢學刊,1995,(4):51-56.
[18]胡家祥.莊子美學的基本特點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97-102.
[19]周健.莊子美學的本體論意義[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0]毛崇杰.莊子:“沒有美學的美學”——莊學別識[J].武陵學刊,2013,(4):32.
[21]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85.
[22][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85.
[23]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66.
Abstract: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attention and research. So far, the richness of 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 stimulating the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s enthusiasm. Especially in 1980s, the aesthetic thought speard from West into China,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the Chinese people,they applying western aesthetic theory to interpret Zhuangzis aesthtic, breaking fresh ground on zhuangzis aesthetic. The Idea about ‘Nature and Human Being is the core of 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 it has count much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spirit in twenty-first Century.But,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the academic study of the idea about ‘Nature and Human Being of Zhuangzi is basicall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in contrast,special subject reseaech of entirety and particular from aesthtic is less.
Key words: 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 the idea about ‘Nature and Human Being; summary
編輯:魯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