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石
常言遭,功夫在詩外。而大凡真功夫都需在“之外”去淬煉和考量。何以如此呢,蓋因種種花哨的“表象”并非真正的功夫。如此道理,其實老祖宗早就“重要的事情”千遍萬遍地告訴過我們了,比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等。
北京衛(wèi)視熱播劇《獵人》的三位主創(chuàng)近日來到西長安街社區(qū),熱舞、清唱、“繞口令”,和觀眾互動得很是熱鬧?,F(xiàn)在的年輕演員,身負“十八般武藝”并不稀罕,只要看看周遭中小學生“繁花似錦”般的課外班就知道了,但是這些“十八般武藝”于“藝”究竟何用,很少有人認真想過。學藝不精,樣樣稀松,倒是常見的惡果。如今的藝考、課外輔導(dǎo)更像是一筆筆生意,只要把家長和孩子耗住、哄住,不斷地交費、續(xù)費即可,其他都不重要。以至于許多挺好的孩子生生地被藝術(shù)細胞太多給毀了,“藝術(shù)”竟然成了“癌”,這其中自然包括浩浩蕩蕩的演藝大軍。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執(zhí)著的父母們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傾家蕩產(chǎn)、前仆后繼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望子成明星……
若說功夫在戲外,這些顯然都不是真正有益的功夫。一周需要上四種以上課外輔導(dǎo)班的一年級小女生,從她的眼神、步態(tài)、說話,就可以看出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更遑論她長大以后了。假如她日后真成了演員,我們又如何能指望她塑造出百業(yè)百態(tài)的真實人生,因為她壓根兒就沒有生活過!
老一輩演員無論知名與否,大都原本有一份自己的職業(yè)或長技,演戲似乎只是人生的一份副產(chǎn)品。生活的磨礪變成給養(yǎng),而成為戲外的真功夫。當年,戰(zhàn)士出身的劉世龍為了演好《英雄兒女》中的“王成”,自己主動到基層連隊站崗、放哨、拼刺刀,和戰(zhàn)士一起摸爬滾打,直到身上有了英雄的氣質(zhì);曲云為了演好《苦菜花》中的馮大娘特意去和老鄉(xiāng)同吃同住同生活,總怕自己忘了本,演得不像老百姓……這樣的例子在老一輩演員中可以說信手拈來、舉不勝舉。而這樣的戲外功夫能不出好戲嗎?!
時下,粉絲經(jīng)濟可謂如火如荼,演員們?yōu)榱宋劢z、抓牢粉絲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然而這樣的戲外功夫于戲何干?于藝何補?著名配音演員畢克有一次到成都出差,工作之余找齊了從成都給他寫過信的觀眾,開了個座談會,原來他把觀眾來信按照發(fā)信的地區(qū)分門別類都作了記錄……這種對待粉絲的態(tài)度和細心,如今的演員幾人能夠?!沒有慶生會、慶功會,更沒有閃光板、尖叫聲,但粉絲和演員的是真正交融在一起的,這樣的戲外功夫能不出好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