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夢柃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融X X為一體”構式的結構特征、表達功能及演化成因研究
金夢柃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構式“融X為一體”為兼語結構,虛化的文言動詞“為”與“一體”組成的類固定短語“為一體”通??梢员硎尽巴瓿蓱B(tài)”的語法意義。其搭配對象可統(tǒng)分為單詞型單項式、短語型單項式、語素型多項式、單詞型多項式以及短語型多項式。該構式由“融為一體”受語義重心轉移的影響發(fā)展而來,經歷了固化的兩個階段,在經濟原則、適用原則的推動下實現(xiàn)構式化,但在固化程度上略有不足。該構式的構式義為“融合進入構式的所有成分,使其發(fā)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應,形成一個全新的整體,以實現(xiàn)某種效果”,可簡稱“融合義”。在語義表達上和“集X于一身”存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內外性質上的表達差異。
“:融X為一體”;構式;壓制;固化
融合類構式是“融X為一體”一類構式的總稱,具體而言,“融X為一體”是融合類構式的典型形式,其他形式還有“熔X為一體”、“混X為一體”、“化X為一體”、“合X為一體”等,這些都是融合類構式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變式,如“把X融為一體”、“將X混為一體”、“使X化為一體”等。
融合類構式憑借其融合性特點,在漢語中有著較高的使用頻率,但研究成果寥寥,僅蕪崧將其近義式“集X于一身(體)”作為固定格式研究,認為其“具有定位性、集優(yōu)性、概括性、自主性、比擬性等表義特征,是‘意象圖式’投射于語言的產物”[1]35-38。本文以融合類構式的典型形式“融X為一體”為研究對象,以語法化、主觀化和認知理論等為理論支撐,對漢語構式的整合功能、演化過程、構式壓制及語義認知做出深入討論,主要探討以下問題:結構形式與分布情況、搭配對象的類型特征、構式來源與演化過程,最后在解析“融X為一體”表達效果的基礎上,比較其與“集X于一身”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內外性質等方面的差異,并分析造成差異的成因。
本文語料主要取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人民網(wǎng)及其所轉載的其他網(wǎng)絡和報刊。所有例句均標明出處,少數(shù)長句略有刪節(jié)。
(一)構式的句法結構
構式“融X為一體”由固定成分和可替換成分組成,固定成分為核心動詞“融”、粘著動詞“為”以及賓語“一體”,可替換成分則是搭配對象“X”。從句法結構上看,“融X為一體”構成的是兼語結構,但由于“為”的不斷虛化,使其存在向述補結構發(fā)展的趨勢。
“為”字屬于文言動詞,在古代漢語中用頻極高,在陽平音下,僅《漢語大字典》就有24條義項或用法。語言學界也不乏對“為”的研究,劉宋川就將古代漢語中“為”的意義歸納為兩個系列:“一個系列是表示基本意義‘做’,以及隨文而指,表示與做相關的各種具體行為(如制作、建造、處理、安排、設置、舉行、施加、擔任等);二是“由‘做’虛化而來,表示變成、成為、作為、看做、算作、算是等抽象意義”。[2]80-86蔣宗許在句法功能上將“為”看做某種詞綴,因其常與實意動詞配合連用構成“為+V”結構,且“識別它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上下語境的分析”。[3]132肖小平則將蔣宗許所論述的“實詞素”進一步分析為代動詞。[4]84-90
“融X為一體”構式中的“為”表“變成、成為”之義①,語義上具有抽象性,句法上雖不可省去,但也很難離開核心動詞單獨使用。例如:
(1)該刊融經濟與文化為一體,面向專家、學者、作者、記者和中外企業(yè)家。(《人民日報》,1993年4月)
(1’)該刊經濟與文化為一體,面向專家、學者、作者、記者和中外企業(yè)家。
(1”)該刊融經濟與文化一體,面向專家、學者、作者、記者和中外企業(yè)家。
一方面,“融”是構式的核心動詞,意義較實,是構式的語義重心;“為”則是需依靠核心動詞才能發(fā)揮自身句法意義的粘著動詞②,位置固定,意義較虛,使得“為一體”成為具有后綴性質的類固定短語,且通??梢员硎尽巴瓿蓱B(tài)”的語法意義。如將例(1)中的動詞“融”省去,可得到例(1’)的表達,顯然,在沒有前動詞的情況下,“為”很難獨自擔負動詞功能③。這是因為“為”作為構式中的第二個動詞,其輔助性質往往會導致句法功能的弱化,對其前動詞的依附性增強。另一方面,“為”作為一個虛化的文言動詞,仍持有動詞的性質,在構式中起到結構上的連接功能,把前項的核心動詞與后項的結果賓語連接在一起,故一般不可省略,否則會導致句法上的不完整,如例(1”)。從語義角度看,“為”實際引出的是在核心動詞“融”作用下產生的結果,即“為一體”是對“融”行為結果的補充說明,起到補語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將構式中“為”定性為表“成為”義的粘著動詞,自身沒有單獨做謂語的能力,必須與其他動詞組合才能充當謂語。與此同時,受“為”字虛化的影響,“為一體”開始走向補語,“融”與“為一體”雖仍是兼語結構,卻存在著向述補結構發(fā)展的趨勢。
(二)構式的基本分布
構式“融X為一體”可以在單句或復句中作句法成分,由于該構式的語義重心在動詞“融”,其性質以動詞性為主,具有典型動詞的一般分布特點,可做謂語和定語,有時可做狀語,但一般不能做主語、賓語。
充當謂語是構式“融X為一體”的基本分布特點。例如:
(2)該書融南北二宗理論和丹法為一體,并在很多方面作了比前人更系統(tǒng)更精細的論述,是元代最重要的一部內丹書。(卿希泰《中國道教》,1994年)
該構式充當定語的分布特征也較為顯著。例如:
(3)珠峰自然保護區(qū)是1998年11月,經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一個融保護與發(fā)展當?shù)亟洕鸀橐惑w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338萬平方米,7萬多人口。(《報刊精選》,1994年1月)
此外,該構式還可作狀補語,但有效語料甚少,且在表達上仍有不足。例如:
(4)這些作品史料翔實,內容厚重,治學嚴謹,銳意創(chuàng)新,融歷史與現(xiàn)實為一體地反映了作品主人公無私無畏、無怨無悔的人生經歷和情感世界、人格力量和愛國情懷,以及為國為民作出的重大貢獻和突出成就。(《人民日報》,2000年)
該例中的“融歷史與現(xiàn)實為一體”作“反映”的狀語,以說明作品實現(xiàn)表達的方法途徑。但由于構式中“融”的動詞性過強,使得該句在語感上不盡如人意。說明“融X為一體”作狀語不夠成熟,加之其幾乎不能充當補語或主賓語,因此在構式化程度上有所不足。核心動詞的過于強勢、使用頻率的欠缺是其主要原因。
構式“融X為一體”的協(xié)同共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與同類構式的連用、與近義構式的連用以及構式進入把字格式后的變化使用。
首先,“融X為一體”可以與融合類構式的其他形式一起使用。例如:
(5)他的畫融古今為一體,化中外于一爐。(《報刊精選》,1994年4月)
其次,“融X為一體”可以與近義構式“集X于一身”配合使用。例如:
(6)這次活動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融民族風俗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幅綺麗的民族畫卷。(《人民日報》,1993年9月)
有時,“融X為一體”還可以進入把字結構,通過把字結構把構式配合在內使用。例如:
(7)心理語言學要發(fā)展成為一門既能把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融為一體又有別于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獨立的新學科。(CCL北京大學語料庫)
除了與同類連用分布外,構式“融X為一體”還可以與副詞、附綴配合共現(xiàn)。比如表示全部的副詞“都”。例如:
(8)韓國的音樂融東西方音樂為一體,各種類型都具備,由于發(fā)達的演藝經紀和娛樂事業(yè),其市場體系較為完備,1998年5月,HOT的專輯在中國一炮走紅以來LON、NRG、安在旭、BabyVoX等韓國一些歌手陸續(xù)在中國舉行了演唱會。(新華社新聞報道,2004年7月)
在語料搜集中發(fā)現(xiàn),核心動詞“融”常被近義動詞替換使用,以“V+X+為一體”的形式出現(xiàn),如“熔X為一體”、“混X為一體”、“化X為一體”、“合X為一體”等。由于這些動詞多具融合之義,故統(tǒng)稱為融合義構式。
(一)“X”的結構分類
“融X為一體”構式的搭配對象構成相對簡單,形式較為統(tǒng)一。首先,我們綜合兩個角度,對“X”的結構形式進行分類。從成分數(shù)量角度看,若將一個單詞、短語視為一項(n),則可根據(jù)構成“X”的成分項數(shù),將其分為單項式(n=1)和多項式(n≥2)兩類。再從這些“項”的結構單位角度看,則可分為語素型、單詞型和短語型。綜合以上兩個角度,搭配對象“X”可統(tǒng)分為五類:單詞型單項式、短語型單項式、語素型多項式、單詞型多項式以及短語型多項式。
單詞型單項式多為雙音節(jié)詞。例如:
(9)應文化部邀請,阿塞拜疆國家歌舞團將于6月14日晚在北京海淀劇院演出一場融歌舞為一體的民間歌舞晚會。(《人民日報》,1996年4月)
短語型單項式多為多項式偏正短語,包括定語多項和中心語多項。例如:
(10)克倫斯先生產生了舉辦一個融古代和現(xiàn)代藝術為一體的大型中國藝術展覽的想法,并在一次見到錢其琛副總理的時候提了出來,得到了支持。(《人民日報》,1998年)
(11)“五步法”則融政府行為與服務為一體:宣傳鼓動,清產核資,界定產權,擴股認股,建立章程。(《人民日報》,1994年第1季度)
(12)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它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凈土為歸、融三宗為一體的大法。(《佛法修正心要》,2011年)
(13)珠峰自然保護區(qū)是1988年11月,經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一個融保護與發(fā)展當?shù)亟洕鸀橐惑w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qū)。(《報刊精選》1994年1月)
語素型多項式多由兩至四個語素構成。例如:
(14)如今這里良田環(huán)繞,樓房林立,林蔭夾道,鮮花爭艷,變成了一座融農工商為一體的年輕美麗的城市。(《人民日報》,1998年)
單詞型多項式和短語型多項式基本都為兩個單詞、短語構成的聯(lián)合短語,其間多由“與、和、同”等連詞連接,用頻最高,是搭配對象中的典型形式。例如:
(15)綜觀全劇,主創(chuàng)者融傳奇與紀實為一體的嘗試并不成功,只緣缺乏對歷史與生活的本質把握和獨運匠心的藝術處理。(《人民日報》,1996年4月)
摘 要: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當前很多教育工作者用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益的方式之一。信息技術具有虛擬性、交互性等特征,在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課堂教學容量擴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方面有積極的作用。怎樣才能將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構建一個高效的語文課堂,是現(xiàn)階段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課題。
(16)今天,京九鐵路從井岡山下蜿蜒而過,融英雄業(yè)績與壯麗河山為一體的井岡山,正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人民日報》,1996年7月)
以上八例基本涵蓋了所有可以進入構式的“X”的形式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將基于此,進一步探索“X”的語義特點。
(二)“X”的語義特征
根據(jù)內部構成成分的語義特征,我們又將“X”分為聚合類和組合類兩類。一般情況下,中心語唯一的“X”屬于聚合類,往往表示一個相對抽象的上位概念,進入構式后表示各種相關事物的聚合。例如:
(17)新成立的西安勞動中心市場將改變過去分散管理與服務的格局,通過現(xiàn)場辦公,融多種服務職能為一體,實行“一條龍”服務。(《人民日報》,1993年12月)
而具有多個中心語的“X”則屬于組合類,表示同一語義場事物的融合,多為幾個相對具體的下位概念,如上例(9)至(16)中,除例(10)、(12)外其余均為組合類“X”。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短語型單項式屬于聚合類“X”,而其中的中心語多項式偏正短語和并動共賓短語因含有多個中心語,而被歸為組合類“X”,如例(11)、(13)。另一方面,單詞型單項式在結構單位上是詞,但進入構式后被拆分為多個對象,故也屬于組合類“X”。
通過對北大語料庫的語料統(tǒng)計,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搭配對象“X”的特征(見表一)。
表1 搭配對象“X”的特征
統(tǒng)計可知,多項式“X”在語義上均屬組合類,表示多個具體的下位概念;短語型單項式“X”一般為聚合類,若其具有多個中心語時,則必須歸為組合類;單詞型單項式在進入構式后被臨時分解為多個成分,充當中心語表示多個具體的下位概念,故均屬于組合類。
總之,“融X為一體”構式的搭配對象集中于單詞型多項式和短語型多項式兩類,且內部多只由兩個單詞或短語構成,具有數(shù)量少、形式對稱的個性特點。這可能與實現(xiàn)構式效果所需外力的大小有關:實現(xiàn)“融X為一體”需要經歷復雜的融合過程,作用對象不宜過多,否則將很難實現(xiàn)預期效果。
(一)構件的源起
現(xiàn)代漢語中“體”字是對古漢語“體”的簡化誤用,《說文解字》有:“體,緫十二屬也。從骨豊聲?!薄肮恰敝溉松砉羌埽柏N”意為“等級系列”,“骨”與“豊”聯(lián)合起來表示“骨節(jié)系列”。故該字本義為人身上的骨節(jié)系列,指身體、全身之總稱,如《禮記·大學》中的“心廣體胖”。后隱喻引申出整體、總體之義[5]4708,常與表“全部、一致”的“一”搭配組成短語詞“一體”,表示關系密切或協(xié)調一致,猶如一個整體。例如:
(18)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儀禮·喪服》)
“一體”最初可與表變成、成為之義的動詞“為”構成動賓結構“為一體”,最早現(xiàn)于先秦時期,例如:
(19)先王善與民為一體。(《管子·君臣上·第三十》)
后與“v為”結構④搭配組成連動結構帶賓語的“v為一體”,最早現(xiàn)于西漢年間。例如:
(20)按蕭子良以刻符、摹印合為一體。(《法言義疏·三》)
除以上二例外,還有復合為一體、混為一體、連為一體、融為一體、聯(lián)為一體、渾為一體、通為一體、渾化為一體、束為一體、重合為一體、收合為一體、成為一體等。白曦(1990)認為,古漢語中“v為”的“v”大都是獨用動詞,因此是一種句法格式;現(xiàn)代漢語中“v”除了一部分是可以獨用的動詞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古漢語獨用動詞發(fā)展演變而成的、不能獨用的動詞性語素。[6]132-135其中,“融為一體”中的“融”和“為”的組合就屬于在古漢語句法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特殊構詞類型,最早現(xiàn)于19世紀20年代:
(21)我國僑民在臺灣者經歷久遠,至鄭氏時與土人蓋已融為一體。(《臺灣通史·序言》)
連動結構“v為一體”在明代進一步演化為“v+X為一體”結構,v的作用對象,即原位于其前的成分X直接做v的賓語,出現(xiàn)在兩個動詞之間。在“v為”⑤中,有一部分“v為”類動詞內部結構并不十分凝固,“v”和“為”之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具有離合性的結構特點。例如:
(22)薊鎮(zhèn)必是大舉,必要大戰(zhàn),大戰(zhàn)之道在我,必要合十一路全鎮(zhèn)之兵,合眾人之心為一心,合眾人之力為一體,除合眾人之心力另說。(《練兵實紀·雜集卷四·登壇口授》)
(23)題目、欄目、設計應該改進,應該融書畫為一體;插圖風格也應多樣化,不要太拘于寫實。(《人民日報》,1982年)
其中,“合X為一體”之用在明代就已出現(xiàn),而“融X為一體”則相對較晚,這與動詞的及物度有關?!昂稀痹诠艥h語中就已單獨帶賓語,如春秋時期《國語》中的“凡人神以數(shù)合之”、漢初《周易》中的“與天地合其德”等,及物度較強。而“融”在古代漢語中多單用或與其他單音節(jié)謂詞連用,如六朝《弘明集》中的“爐冶不能融”、北魏《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中的“表里融通”等,一般極少單獨帶賓語,只有在表“融化、消融”時可帶。例如:
(24)以車兩走,軸間廣大,以圉犯之,融其兩端以束輪。(《墨子·備蛾傅》)
“融”的低及物度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所改善。例如:
(25)在水利建設、水土保持、融冰化雪、治理沙漠、普查和勘探砂礦等,地貌工作者都作出了相應的貢獻。(《人民日報》,1959年)
除此之外還有“融書入畫”、“融情入理”等,可見在及物度不斷增強的同時,語義上也進一步拓展至“融合、協(xié)調”之義。但如上例所示,“融”帶賓語的情況仍只局限于對稱的四字結構中,為保持前后文的工整一致。隨著使用頻率的進一步提高,“融”的及物度不斷增強,致使其作用對象可直接做其賓語位于其后,如例(23)。
(二)構式化過程
綜觀構式結構的形成過程,“X融為一體”到“融X為一體”的轉化主要由內外因素的影響所致。從內因角度看,“融”的及物度增加使得X能直接做其賓語,插入兩個動詞之間。從外因角度看,主要受語義、語境的雙重作用。首先,“融”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炊氣上出也”,后引申為“融化;消融”、“融合、調和”之義,多能改變對象的性質,具有極強的致使義和完成態(tài)的語義預設。在該預設的影響下,當語境中的語義重心發(fā)生轉移時,X就能實現(xiàn)后置。例如:
(26)在斯米爾諾娃的這一新作中,生活氣氛是逼人的真實,生活和藝術在這里融為一體了。(《人民日報》,1952年)
(27)《寓言》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為一體。(《人民日報》,1985年)
例(26)中,前置的“生活和藝術”是已知的對象,“融為一體”連用為強調作用的結果。而例(27)的語境中,受“融”語義預設的影響,X的作用結果是已知的,那么“為”的語義就會被削弱,作用對象“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則實現(xiàn)了強調。該語義重心的轉移可用邏輯框圖表示(見圖一)。
圖1 認知過程及語義重心的轉移
在當代語言的頻繁使用中,“融X為一體”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格式,而呈現(xiàn)出一種構式化的傾向。為探究其固化過程,我們基于北京大學語料庫,對其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句法分布做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該分布情況有較為明顯的指向性和不足性(見表二)。
表2 構式“融X為一體”句法分布情況統(tǒng)計表
上表中該式的分布情況是按時間先后依次排列的,表現(xiàn)出該式所經歷的由“行動義”到“性狀義”的轉化過程,但尚未進一步走向“指稱義”。從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該構式作定語的用法已經相當成熟,其用頻甚至已經超越謂語用頻。說明“融X為一體”的“行動義”弱化為了“形狀義”,整體實現(xiàn)了狀況化,從基本的行動描寫轉變?yōu)閷κ挛镄誀畹拿枋?。例如?/p>
(28)該刊融經濟與文化為一體,面向專家、學者、作家、記者和中外企業(yè)家。(《人民日報》,1993年4月)
(29)若能建議一個融文化娛樂和狩獵場為一體的旅游度假中心,那將是利在千秋的事業(yè)。(《報刊精選》,1994年8月)
(30)這些作品史料翔實,內容厚重,治學嚴謹,銳意創(chuàng)新,融歷時與現(xiàn)實為一體地反映了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人民日報》,2000年)
由此看來,不同階段的構式義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謂語位置上的構式義是初始構式義,表示一種動作行為;被狀況化后則開始表示一種融合的方法,進入了方法論的范疇;又由于使用頻率的欠缺,最終未能指稱化為對一種現(xiàn)象的描述。與此同時,在構式演化過程中,原本用于謂語位置上的“融X為一體”式,逐漸可用于定語、狀語、補語位置,說明此時該構式已較為成熟,構式義較典型,隨著用頻的增加可向固定短語發(fā)展。
值得指出的是,構成句子的成分本身能夠憑借自身的語義和功能,影響句子的表達。例如動詞“融”具有致使性語義特征,表示融合之義,是構式表達的重要參與者。與此同時,構式又會對詞項的意義、語類、題元和體進行壓制。[7]1-11施春宏認為,構式對詞項的壓制是自上而下的壓制,是構式壓制分析的主要領域。[8]1-17例如:
(31)雞尾酒是利用密度的不同造成上下分層的,但是其中的酒其實是可以相融的。(豆瓣,2014年1月30日)
(32)樂視打造融內容與服務為一體的生態(tài)閉環(huán)。(中關村在線,2016年4月15日)
上例中,“融”本為低及物度動詞極少帶賓語,多單用或與其他單音節(jié)動素成詞使用,如例(31);“融X為一體”構式賦予其多個臨時論元,使其能夠帶賓語,甚至可帶多個賓語,如例(32)。沈家煊也強調句式的配價或論元是由句式的整體意義所決定的。[9]291-297表融合意義的構式“融X為一體”,要求突顯的是作用的對象(即受事論元),而不管進入其中的動詞是否及物,或其及物度如何。
(一)語義表達
我們發(fā)現(xiàn)“融X為一體”在語義表達上具有不可分割性、高相似度性、內在性以及化學性的特征。首先,從作用效果看,融合前的事物間相互獨立,融合過程中交互作用,兩相發(fā)生融合反應,并在融合后產生出新事物。例如:
(33)我們廠建廠不過十幾年,這期間的六項科研成果如今已全部用于生產,并且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建立了一個融科研與生產為一體的充滿生機的新的運行機制,做到了科研破一道難關,生產上一個臺階。(《人民日報》,1993年2月)
該例中,“科研”與“生產”在交互作用前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在融合后(將科研成果用于生產后)形成了一個“新的運行機制”,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效果(即“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其次,從進入構式的各項事物間的關系看,“融X為一體”作用后的事物間,具有不可分割性,個體喪失了原有的獨立性。例如:
(34)融演劇實踐和學術研討為一體的國際戲劇活動——“九三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暨國際研討會”,十一月十五日在京開幕,來自全國的十四臺小劇場戲劇齊聚京華,一展風采。(《人民日報》,1993年11月)
該例強調在“演劇實踐”中進行“學術研討”,在“學術研討”下開展“演劇實踐”,兩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才能實現(xiàn)戲劇研討會所需達到的最終效果。
在“融X為一體”中,由于發(fā)生交互作用的操作過程更加復雜,其要求搭配對象的各項事物間具有較高的相似度或相關性,即具有理論上的可融合性,以保證效果的最終實現(xiàn)。例如:
(35)由于地擲球運動的設備簡單、技術易學、老少皆宜、趣味性強,目前它已發(fā)展成為一項為廣大體育愛好者喜愛的、融休閑健身與運動競技為一體的運動項目。(新華社新聞報道,2001年10月)
該例中的“地擲球運動”作為一項運動競技,本身具有簡單易學、趣味性強的特點,使得“休閑健身”和“運動競技”間存在著較強相關性,理論上可以實現(xiàn)融合。
最后,從進入成分看,對于不同范疇的事物而言,“融X為一體”重在弱化不同范疇事物間的外在差異,尋找內在的相關性,減小融合難度,增強可實現(xiàn)性。而對于同一范疇的事物而言,該構式則重在強化同一范疇事物間內在的差異,突出融合過程的復雜性,以凸顯最終效果。例如:
(36)“沙湖”旅游區(qū)被列為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擁有沙漠面積近13平方公里,成為一處融江南水鄉(xiāng)與大漠風光為一體的生態(tài)風景旅游勝地。在沙漠中營造出旅游勝景,這是寧夏人的一大創(chuàng)舉。(新華社新聞報道,2001年12月)
(37)此火鍋融毛肚火鍋同清湯火鍋為一體,只需一爐,雙味同鍋,南北皆宜,故名鴛鴦火鍋。(《菜譜集錦》,2003年4月)
前例中的“江南水鄉(xiāng)”與“大漠風光”本是不同范疇的兩項外在差異較大的事物,為使其合理融合,上下文均有鋪墊性說明?!吧澈笔菍幭娜恕霸谏衬袪I造出旅游盛景”的“一大創(chuàng)舉”,其地理環(huán)境(沙漠)、性質特點(湖)及其具有的開創(chuàng)性地位(創(chuàng)舉),為“江南水鄉(xiāng)”與“大漠風光”的融合做出了合理化解釋。后例中的“毛肚火鍋”和“清湯火鍋”均屬于火鍋的一種,但存在口味上的差異,這個差異在其進入構式后得到了凸顯,用“雙味”的差異來強調“鴛鴦火鍋”的特點。
(二)構式義對比
為什么這些不同的語義表達能出現(xiàn)在同一種句式中呢?我們認為原因是“融X為一體”具有某種構式義,是構式義把它們統(tǒng)一在一起。沈家煊認為,不同的構式代表不同的意象或語義結構,語法結構也就是約定俗成了的語義結構或概念結構。[10]2-8朱軍也認為,一個構式即是一個心理上的“完形”(Gestalt),是一個整體結構,自身具有自足性和特定的句式語義,基本構式也可以看作是人類一般認知經驗的反映。[11]3
基于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融X為一體”的表達效果是不能從其構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完全預測的,這符合A.E.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⑥,認為由于語義和句法之間的映射是通過構式而非詞條完成的,因此“與句法有關的動詞意義的存在”可以歸結于構式的存在。[12]4其中,構式本身所具有的意義是獨立于構件的,構式的語義和功能都無法從其構成成分中得到完全預測,其存在的理據(jù)性獨立于其中任何一個構件。我們認為,“融合進入構式的所有成分,使其發(fā)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應,形成一個全新的整體,以實現(xiàn)某種效果”是“融X為一體”的構式義,簡稱“融合義”,并具有不可分割性、高相似度性、內在性以及化學性等表達特征。
“融X為一體”的構式義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理解為,搭配對象中的兩項事物,由于受到內外條件的限制,一般無法同時實現(xiàn),但由于彼此間存有內在相關性(或實現(xiàn)融合的可能性),在受某個特定條件的作用或受某種特殊外力的影響后,最終實現(xiàn)了融合,達到質的飛躍。例如:
(38)被譽為山西第二懸空寺的趙杲觀,建筑在懸崖峭壁之上,融天然洞壁與殿閣建筑為一體,結構奇特,巧奪天工。(《報刊精選》,1994年2月)
該例中,“天然洞壁”與“殿閣建筑”一般很難存有內在的相關性,因為“天然洞壁”上難以建造“殿閣建筑”。但“建筑在懸崖峭壁之上”的“趙杲觀”,實現(xiàn)了此二者的融合,使得“懸空寺”具備了“結構奇特”、“巧奪天工”的美譽,凸顯建筑者技藝的高超。
此處若用“融X為一體”構式的近義構式“集X于一身”⑦,則會出現(xiàn)不同的表達效果:
(39)被譽為山西第二懸空寺的趙杲觀,建筑在懸崖峭壁之上,集天然洞壁與殿閣建筑于一身,結構奇特,巧奪天工。
例(38)(39)兩例,雖然基本語義并未相異,但表達重點已有不同。例(38)重在凸顯修建的困難性以及建筑者技藝的高超,而例(39)則更注重描寫“趙杲觀”所具有的外觀上的獨特特點。這是因為“集X于一身”構式并不在于強調搭配對象中,不同范疇的各項事物間是否有內在的相關性,而在于表達其在某個外力的施加下能夠達到外在聯(lián)合的可能性,從而實現(xiàn)量的提升。例如:
(40)集壁畫、彩塑、建筑于一身的敦煌莫高窟,被公認為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連續(xù)營造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的石窟長廊和佛教藝術殿堂。(新華社新聞報道,2004年10月)
(41)融壁畫、彩塑、建筑為一體的敦煌莫高窟,被公認為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連續(xù)營造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的石窟長廊和佛教藝術殿堂。
前例重在介紹“敦煌莫高窟”同時聚集了“壁畫”、“彩塑”和“建筑”三項事物,而后者則重在強調這三項事物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一體的特點。若將“集X于一身”構式稱為“物理性集成”,那么“融X為一身”構式則是“化學性融合”。構式義影響著構式的語義表達,“集X于一身”和“融X為一體”兩個構式,雖然都表示多個成分的合并,但因其構式義上的差異,語義表達的側重有所不同。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在表達上,“融X為一體”和“集X于一身”存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內外性質上的差異?!叭赬為一體”發(fā)生的是交互作用的化學反應,融合前后事物性質發(fā)生變化;融合后的各項事物具有不可分割性。與此同時,由于這一操作過程十分復雜,構式要求融合前的各項事物間具有較高的相似度或相關性。而當這些事物一旦進入構式,或者被弱化外在差異、增強內在的相關,或者被強化內在的差異,以實現(xiàn)最終效果?!凹疿于一身”發(fā)生的則是集中組合的物理反應,組合前后事物性質不發(fā)生變化,只呈現(xiàn)數(shù)量上的提升;融合后的各項事物依然保持自身的獨存性。另一方面,由于這一操作過程較為簡單,構式對融合前各項事物的相似度條件要求較低。而當這些事物一旦進入構式,則只重在建立外在的聯(lián)系,無需尋找內在的關聯(lián)。構式表達上的差異,究其原因,應是構式義的差異所致。
“融X為一身”在構式義的觸發(fā)之下,在句法上也同樣具備分解功能。具體表現(xiàn)為,進入構式成分的逆語法化現(xiàn)象,一般為單詞型單項式的反向語素化。例如:
(42)音樂電視要提倡精品意識,要篩選一些有價值的精品,通過電視手段,配以情節(jié)畫面作進一步的渲染烘托詮釋,融視聽為一體,神情并茂,情景交融,詩情畫意,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人民日報》,1996年1月)
該例中的“視聽”是一個詞,但由于“融X為一體”構式具有強化內在的作用,使進入構式的成分具有了多項性,因而可在形式上分解為“視”、“聽”兩個語素,表示“視覺”、“聽覺”之義。
本文以融合類構式的典型形式“融X為一體”為研究對象,以語法化、主觀化和認知理論等為理論支撐,對漢語構式的整合功能、演化過程及語義認知做出深入討論,主要探討了結構形式與分布情況、搭配對象的類型特征、構式來源與演化過程,在解析“融X為一體”表達效果的基礎上,比較其與“集X于一身”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內外性質等方面的差異,并分析造成差異的成因。
融合類構式除其典型形式“融X為一體”外,還有其他形式,如“熔X為一體”、“混X為一體”、“化X為一體”、“合X為一體”等。這些構式之間具有哪些連接特征⑧,又構建起了怎樣的傳承性網(wǎng)絡,值得繼續(xù)研究。除此之外,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融X為一體”形成的前一環(huán)節(jié)——“X融為一體”格式,也有相當高的使用頻率,且該格式通常能夠進入“被字句”以及“使、把、將”等標記的特殊句式?!癤融為一體”在這些句式中的表現(xiàn)形式、變換關系以及表達效果,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該“為”字并非動詞“成為”的省略。動詞“為”有“成為”之義,且該引申義的形成早于“成為”的出現(xiàn),在《淮南子·本經》中已注“不為,不成也?!?/p>
②與自由動詞相對,自由動詞既可以單獨做謂語,也可以后帶賓語成分。
③當代漢語中有省略動詞“融”的用例,該現(xiàn)象實為“融x為一體”構式化后,其核心動詞在構式框架下的隱含。
④“v為”是一種由動詞或動詞性語素與“為”相組合而成的語言結構。
⑤此處指由單音動詞或動素與“為”相結合而構成的一類“v為”。
⑥A.E.Goldberg(1995)將構式定義為:C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作為一個形式和意義的匹配體〈Fi,Si〉時,且C的形式(Fi)或意義(Si)的某些方面不能從C的構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完全預測。
⑦我們認為,“集中進入該構式的所有成分,并附加到一個特定的對象之上,使其達到某種效果”是“集X于一身”式的構式義,簡稱“集成義”。
⑧構式間的連接關系有多義性連接、隱喻性連接、分布性連接、例示性連接等。
[1]蕪崧.固定格式“集X于一身(體)”[J].孝感學院學報,2012(3):35-38.
[2]劉宋川.“為+名1/代+名2”結構式論析[J].古漢語研究,2002(3):80-86.
[3]蔣宗許.漢語詞綴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132.
[4]肖小平.從代動詞“為”看漢語“為”類稱謂詞結構的演變[J].漢語學報,2012(2):84-90.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4708.
[6]白曦.現(xiàn)代漢語“V為”類動詞芻論[J].學術交流,1990(5):132-135.
[7]施春宏.“招聘”和“求職”:構式壓制中雙向互動的合力機制[J].當代修辭學,2013(2):1-11.
[8]施春宏.從構式壓制看語法和修辭的互動關系[J].當代修辭學,2012(1):1-17.
[9]沈家煊.句式和配價[J].中國語文,2000(4):291-297.
[10]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2-8.
[11]朱軍.漢語構式語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
[12]A.E.Goldberg.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M].吳海波,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Chinese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融X為一體and Its Discourse Function,Semantic Performan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JIN Meng-ling
(Humanity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The paper firstly investigates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s of融X為一體,to finds its functions and usages.This structure mostly serving as predication and attribution.It can co-occur with other elements and similar successive application.It gathers the coordinate items which have a go-forward-one-by-one relation,a relative relation or a side-by-side relation.The headword in it usually has a semantic feature of Comprehensive,all-including,high level,large-scaling or more prolific.Its constructional meaning is to fuse all the elements which enters into the structure together,make them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and transform into a new cohesive whole,to help it aim certain result.
融X為一體;Construction;Coercion;Solidification
H146
A
2096-0239(2016)04-0011-10
(責編:葉莉責校:明茂修)
2016-06-10
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優(yōu)秀成果(學位論文)培育項目“漢語集成義構式的解析、功能及成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0132-00-002048。
金夢柃(1991-),女,浙江桐鄉(xiāng)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