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她對于死亡獨特的見解和新鮮的視角。本文旨在分析了狄金森詩歌“死亡主題”的書寫,并試圖從清教徒家庭的影響,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幾方面進行分析狄金森沉迷于死亡主題的原因。筆者認為,清教徒復雜的死亡觀念,當時文壇創(chuàng)作死亡詩歌的風氣,詩人對死亡的親身目睹以及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都促使艾米莉沉溺于死亡詩歌寫作。
關(guān)鍵詞: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主題;沉迷;成因
作者簡介:劉麗明(1984-),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講師,四川大學英語語言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2
一、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文學史上的傳奇女詩人。她隱蔽在用自己靈魂建筑的小天地里,但這并不妨礙她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寫出世界上最美的詩歌。她的詩作有許多獨樹一幟的特征,如詩行短小精煉,用詞簡約考究,意向鮮明奇特,格律穩(wěn)中有變,不拘泥于語法規(guī)范,大量使用破折號和大寫字母,等等。她在詩作中很少涉及當時的政治性的重大題材,而是聚焦于一些永恒的主題,比如愛情、自然以及死亡。
二、“死亡主題”的書寫
死亡通常是詩歌的一個傳統(tǒng)的主題。作為一生中最后的體驗,它能夠揭示最終的真實與真理。無論是自己逼近死亡還是目睹身邊的人逝去的經(jīng)歷,都能帶給詩人們無盡的沉思與啟發(fā),探尋死亡的意義。英美文學史上許多詩人都曾在詩歌中涉及過死亡的題材。狄金森對死亡主題表現(xiàn)了異乎尋常的專著。她從每個可能的角度去考察死亡,描繪著死亡現(xiàn)象的復雜性,它神秘的力量,以及它對人們的影響;她用大量的詩篇對生和死進行了無限的思索,卻從未找到過滿意的答案。死亡對于狄金森來說,既是可怕的事件,悲傷的錯誤,也是對世俗苦難的解脫和通往永恒的必由之路。筆者看來,狄金森一方面非常害怕死亡,另一方面對死亡的永恒充滿了向往。
生命的短暫讓詩人對死亡非??謶?,處于極度苦悶、恐慌的情緒之中。在狄金森的詩歌《我聽見蒼蠅嗡嗡叫——當我死時》中,詩人流露出了對死亡的畏懼、苦惱和困惑以及無能為力?!拔衣牭缴n蠅的嗡嗡聲——當我死時/房間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氣突然平靜下來——/在風暴的間隙/”。凝滯的空氣,微弱叫喚的蒼蠅和暴風雨來臨前的焦慮,這些都道出了臨終前的那種恐怖景象。在《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神》這首詩中,詩人寫道,“或毋寧說,他走過我們身旁/ 寒露降,身子凍得打顫——/因為我的長衫落紗般——/我的披肩如絲網(wǎng)——”。身體上的冷顫又何嘗不是心理極其恐懼的一種體現(xiàn)呢?雖說前面我們看到面對死亡的人能以非常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這一個冷顫會讓人感覺那只不過是一種面對死亡很無奈的偽裝。
然而在她的另外一首詩《我為美而死》中,狄金森不動聲色地表現(xiàn)出了對死亡的極度向往,營造了一種平靜淡然的意境?!耙粋€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鄰——/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為了美”——/他說:“我為真理,真與美——/是一體,我們是兄弟”——/就這樣,像親人,黑夜相逢——/我們,隔著房間談心……”。在詩人眼中,真即美,美亦真。為真理和美麗而死顯得崇高而又偉大。死亡既美麗又生動。死亡是生命的終結(jié),也是生命的升華。
三、死亡主題成因
要探尋狄金森沉溺于寫作死亡的原因,需從她的清教徒家庭對她的影響,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幾方面進行分析。
狄金森出生于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家庭,從小深受清教徒世界觀以及死亡觀念的影響。狄金森的父親是清教徒主義的堅定擁護者,所以她的家庭也被清教徒主義以及清教徒傳統(tǒng)所影響,而清教徒對死亡的見解是復雜而矛盾的。一方面,由于長時間以來基督教傳統(tǒng)的影響,清教徒認為死亡是對今生苦難的解脫,是通往另外一個極樂世界的關(guān)口。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相信人的原罪,所以他們認為死亡是上帝對人罪惡的懲罰。畏懼死后也會在地獄中遭受永世的詛咒。這個矛盾的觀點是形成狄金森矛盾的死亡觀的原因之一。死亡對于她來說,既是對原罪的懲罰,也是對苦難的解脫。她認為,一個人的死亡方式能夠暗示她靈魂的狀態(tài),平靜的死去時上帝救贖的表現(xiàn)。所以當?shù)医鹕囊粋€非常欽佩的朋友去世的時候,她寫信向朋友咨詢死亡朋友靈魂的狀態(tài):“先生,請你告訴我,他是否愿意死亡,你是否認為他的靈魂已回到了家”(Dickinson,2000:125)。
狄金森對死亡的入迷同時也是受了當時流行的死亡詩歌寫作的影響。這些詩歌主要涉及了維多利亞時代儀式性的臨終場景和彌留時身體的自然狀況,死亡的意愿和在死亡過程中的痛苦都被認為是向榮耀境界轉(zhuǎn)化時的必要前提。這些詩歌還迷戀死者留下的紀念品,對分發(fā)紀念品的過程都有細節(jié)的描述。狄金森被當時的這種文學流派所影響。從這些詩歌中,她也獲得了許多靈感與啟發(fā)。她在許多詩歌中都對臨終場景和彌留過程有生動的描寫。在《我聽見蒼蠅的嗡嗡聲——當我死時》,她也生動的描寫了自己臨死的場景和分發(fā)紀念品的情況:“我已經(jīng)分掉了——關(guān)于我的/所有可以分掉的/東西——然后我就看見了一只蒼蠅”。(江楓:1997,68)。彌留之際,她沒有看見天堂,看到的是蒼蠅。筆者認為,這表現(xiàn)了狄金森對宗教持懷疑的態(tài)度。
艾米麗親眼目睹身邊朋友的離世和她個人的經(jīng)歷也是啟發(fā)她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靈感。在她十三歲時,她目睹了一個患絕癥的朋友的離世。在信箋中她第一次提到了死亡:“她溫柔而美麗的躺在那里,就如健康時一樣,她虛弱的容顏被一個空靈的微小點亮”(205)。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周圍人們的去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她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在當時的美國內(nèi)戰(zhàn)中,有許多年輕的士兵戰(zhàn)死沙場,這些使狄金森感到非常震驚,激發(fā)著她的創(chuàng)作靈感。而在她親歷死亡之前,她選擇過著一種隱居的生活,并在這種生活盡情想象著死亡。這種空靈的生活方式給了她極大的想象空間,也使得她能夠在詩歌中大量的涉及死亡的主題。狄金森遠離現(xiàn)實社會,活在個人隱居地世界中。她也渴望成名,但夢想受到遏制。她對現(xiàn)實世界灰心喪氣想要逃避就有找不到出口。于是作為象征意義的死亡自然成為她發(fā)泄的一個途徑。通過對死亡主題的書寫,詩人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存價值體系的困惑和對生命意義和本質(zhì)的探究。(薛玉秀,2010)
狄金森在其詩歌中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死亡,表現(xiàn)了詩人矛盾的死亡觀。外部環(huán)境與自身經(jīng)歷的雙重影響,也使得狄金森對死亡的寫作有了持久的迷戀?!霸姼枋堑医鹕惆l(fā)情感的聲音,她的詩深深地感染著我們。她對死亡的觀察和體驗,使死亡變得不再可怕和令人難以接受。她對永生的期待,使人們相信,生命雖然短暫,但經(jīng)過死亡,就可走向永生,延續(xù)到無限。她對上帝的無情和冷漠的憤慨,使人們更加感覺到了詩人熱愛人類的崇高情懷?!保惱蛏?,2002)對她來講,死亡不再是一個令人畏懼的禁忌,而是對于生活本質(zhì)的一個形而上學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江楓. 狄金森名詩精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
[2]Dickson, Emily: Complete Poems[M]. Boston: Little Brown, 2000.
[3]陳莉莎. 上帝·死亡·永生——論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死亡主題[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08).
[4]薛玉秀.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詩歌解讀[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