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瑞珍
小學階段學生的作業(yè)量相對較少,學生的字還沒有定型,學生寫字的可塑性比較強,是練習寫字的最好時機。但小學生年紀較小,手上的肌肉力量發(fā)展不夠,學生進行書寫時的耐力不足,且學生的興趣也難以長久地持續(xù)。針對這些問題,在本學期,筆者進行了嘗試,也小有收獲。
一、寫字興趣的激發(fā)
小學生是活潑好動的,要讓他靜靜地去專心習字,沒有興趣的引導,肯定是不行的。為了調(diào)動學生習字的興趣,筆者采取了下列一些做法:
1.班級文化的熏陶。在教室的外墻上,把中國優(yōu)秀的毛筆書法、硬筆書法,進行影印張貼,讓學生對中國的書法歷史有一個直觀的感受,用那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去撥動學生的心弦。教室里,教師書寫的書法條幅、黑板報、平時上課時的板書,都是剛勁有力的字,讓學生產(chǎn)生練好字的強烈愿望。
2.利用語文課、社團活動課,通過圖文音結(jié)合的多媒體資料,向?qū)W生講述中國幾千年的書法歷史。樹立寫好漢字,傳承中國書法文化的意識。
3.對學生的每一次作業(yè),實行星級評價。對字寫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加分;對字寫得不好的同學,要求其重做。每一次的考試,特別是作文,對字寫得工整、漂亮的同學,給予高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字寫得好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4.定期舉辦諸如優(yōu)秀作業(yè)比賽、古詩書寫比賽、手抄報比賽等這樣的一些活動。通過這些比賽,讓學生增強自己把字寫好的欲望。
二、方法與技巧的指導
學生有了寫字的興趣,有想寫好字的動力,此時,就要加強學生寫字時的方法與技巧的指導了。
1.從基本的姿勢開始。很多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的姿勢:如握筆的姿勢、筆尖的朝向、筆尖到握筆的手指的距離、作業(yè)本的擺放、正確的坐姿。別小看了這些不起眼的細節(jié),很多同學往往就是這些細節(jié)沒做好,而使自己的字始終寫不好。
2.準備好相應的工具。筆,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鉛筆、圓珠筆、水筆都行;紙張,則作了硬性的規(guī)定,即要求學生必須購買專用的練字的紙。因為在開始習字的階段,用這樣的書法專用紙張,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字的書寫位置、書寫的大小。
3.按照基本筆畫、偏旁、獨體字、左右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左中右結(jié)構(gòu)、上中下結(jié)構(gòu)這樣由易到難的練習順序讓學生漸次練習。每次練習,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米”字格,把當天要進行練習的字書寫在“米”字格里,然后讓學生照樣進行練習。在學生練習期間,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對部分學生寫得不到位的,在其習字紙上進行書寫示范,從而讓學生有一個近距離的、更直觀的感受。在學生初始練習的階段,應本著“多表揚、多指點、不指責”的原則對待學生的每一份作業(yè),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讓學生感受到對他的關注。從而進一步地增強自己能練好字的信心。
4.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領會,悉心模仿筆畫運筆,熟練掌握筆順規(guī)則,體會漢字的造型美。每次學生們練習完畢后,要求學生自己給自己的作業(yè)進行評價:寫得好的字打“★”,以示獎勵;寫得不太理想的字打“→”,并在后面的空格里進行重寫。對個別實在寫不好的字,教師給其進行范寫,指點他寫好這個字,并學會自己揣摩,如何把字寫得更美、更好看。
5.要讓學生懂得練好字是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周期的,要有長期堅持的精神。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練好幾個字。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三、評價、鼓勵、競賽
表現(xiàn)欲是小學生的特點。教師應該讓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為孩子創(chuàng)造展示自己的機會。課堂上,采用板演、用實物投影儀等手段展示學生習作。課后,在教室辦學生作業(yè)專欄,將他們的作品上墻“公開發(fā)表”,比比誰上榜次數(shù)多。這樣學生就可以經(jīng)常了解自己的進步情況,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時常能聽聽同學的建議。多組織一些書法競賽,每次比賽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同學那份寫自己參賽作品的認真勁。有的同學因自己的作品沒有上榜,會嘀咕半天;對那些獲獎的作品會去細細觀賞,通過這些方式,有效地調(diào)動起了同學們習字的積極性。
四、陶冶身心 養(yǎng)好習慣
堅持一個學期的寫字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學生不再感到寫字是負擔,真正感受到寫字的樂趣。同學們?nèi)逡蝗壕墼谝黄?,或研究外墻上的名家作品,或一起欣賞一本名家字帖,或評點張貼在黑板下方的同學們自己的作品。書法的練習,讓他們養(yǎng)成了文雅、愛學習的好習慣。通過練字,讓學生躁動的心平靜了下來,做作業(yè)更認真了,做事更細致、更專注。
誠然,一個學期內(nèi)學生的進步是有限的,但學生眼中流露出對書法的熱愛,學生作業(yè)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進步,是教師堅持下去的動力。相信瀚墨之香,會永遠飄逸于孩子純真的心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