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飛
當我們觀看美劇時都在看什么?
立意?故事?人物?細節(jié)?……可能什么都看,也可能什么都沒看,只看個熱鬧。但是,當你真正用放大鏡甚至用顯微鏡去看時,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你過去完全沒注意到的東西。我們談起美劇,總是談一些誰都能看到的、明顯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那些完全沒人注意到的東西,很可能才是組成美劇真正質量的核心競爭力。
當年,《白鹿原》電影風波之時,我曾經應新浪網(wǎng)之邀詳細比對過蘆葦和王全安兩版劇本,結果發(fā)現(xiàn)王導把蘆葦劇本中的重場戲幾乎全都保留了,但連接重場戲之間的戲幾乎全都拿掉了——因此變成了兩稿區(qū)別巨大的劇本。功力高低,有時候全體現(xiàn)在無人關注的地方,那些被人說爛的重點元素,連狗都能吠出幾個,所以并不是真正的高手終極比拼的目標。
下面,我們以美劇《美國諜夢》第二季第二集為例講一下其中的細節(jié)。
主角菲利普是從年輕時就奉命在美國臥底的蘇聯(lián)間諜,他的同伴保羅與他一樣,但突然全家被殺。菲利普不知道兇手是何方神圣、為什么殺保羅?所以開始調查。
他首先去找保羅在美國發(fā)展的下線費雷德,想從費雷德身上查找線索。他撬開費雷德的家搜查一番,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可疑的地方,結果在檢查的時候被電暈——那是費雷德布置的陷阱,以防外人進入。
費雷德是個大群眾,在前邊的劇集中并沒有多少戲份,觀眾對他可說是一無所知??蓭追昼姾?,盡管費雷德并未出現(xiàn),但觀眾已經對他有個初步的了解。
這么一個次要人物,也不可能有專門設計的戲來表現(xiàn)他。那么,該劇是怎么做到的呢?
通過幾乎無人關注的場景和道具來傳遞這種信息,甚至你都沒注意到這些細節(jié),但你已經了解了此人。
首先,菲利普進入費雷德家后,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費雷德喜歡純白色,家具和器具大量使用玻璃制品,就連墻上的裝飾畫也很素雅。
但很快我們就能感受到,費雷德身為一個潛伏得很深的間諜,他的性格中也有不那么透明的一面。比如,桌上的國際象棋(玻璃制品?。埦?,暗示了費雷德可能很喜歡靠智謀取勝。
要了解一個人,只要看看他的書架,所以,接下來,鏡頭轉向了桌上的書。
(菲利普掃了一眼費雷德的書架)
間諜費雷德都看些什么書呢?從右至左,這六本書分別是:
第一本是理查德·巴赫的《幻象:猶豫的救世主之歷險》(Illusions: The Adventures of a Reluctant Messiah)1981年5月出版。
然后是《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兩卷本,雖然看不出印刷時間,但肯定是 Doubleday, Doran & Company 1927年出版的老版本。
接下來是三本間諜小說,都是約翰·勒卡雷的作品:1979年出版的 《史邁利的人馬》(Smileys People)、1977年出版的 《榮譽學生》 (The Honourable Schoolboy)和1972年出版的《召喚死者》 (Call for the Dead)。
費雷德是個美國人,他為蘇聯(lián)當間諜,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色,完全是為了信仰。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正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但他內心深處也許又有所懷疑, “猶豫的救世主”大概是這一心態(tài)的寫照。
《幻象:猶豫的救世主之歷險》這本書里,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句樸實得寒酸的大實話:“我們這一生可能有趣或者無趣,只取決于我們的選擇”。
正如劇中后來費雷德向菲利普吐露心聲時所說的那樣:“絕大多數(shù)人,過著日子,打卡上班,卻從未做一番事業(yè),獲得成就?!?/p>
所以,費雷德放棄了當一個無趣平庸的美國公民,選擇了當蘇聯(lián)間諜。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與間諜身份的關聯(lián),顯然不需要介紹了。而接下來的三本書,都是約翰·勒卡雷的小說。
約翰·勒卡雷,被譽為小說寫得最好的間諜,間諜當?shù)米詈玫男≌f家,他18歲時便加入間諜系統(tǒng),一生在全球最頂級的諜報機關軍情五處中,見識過無數(shù)大風大浪;同時又是優(yōu)秀的文體家,牛津大學讀的現(xiàn)代語言,之后于伊頓公學教授法文與德文。他的間諜小說,真實冷峻,和007 系列完全不同。正如一位書評家所說,007小說,只不過是“砰砰砰”和“啪啪啪”。而約翰·勒卡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間諜故事。——“砰砰砰”顯然是槍聲,我懂的;“啪啪啪”是什么,你懂的。
文藝間諜007
普通間諜 約翰·勒卡雷的代表作《冷戰(zhàn)諜魂》
星爺扮演的間諜就不好說了
還是那句話,“要了解一個人,只要看看他的書架”。難道間諜費雷德同志家里只有這幾本書嗎?全是與信仰和職業(yè)有關的?顯然,美劇的制作者并不滿足于如此淺顯的表達。
當菲利普翻看費雷德的衣柜時,在疊好的衣服下,又發(fā)現(xiàn)了藏起來的兩本雜志。鏡頭中,菲利普手上拿的是第一本花花公子,但在右下角的陰影處還有一本!經過搜索,發(fā)現(xiàn)第一本是1980年3月出版的《花花公子》。
下邊被蓋著的一本看不太清楚,但經過一番檢索后仍能搜出,是1981年9月號的《花花公子》。
《花花公子》是成人月刊,對性解放運動前的美國人來說,是需要打著手電偷偷看的雜志。但故事發(fā)生時已是80年代,風氣已不再那么保守,而費雷德仍然將雜志小心地藏在衣櫥里,像是個擔心父母檢查的大男孩。
還有一點,這兩期花花公子有一個共同點:第一本的封面女郎是波霸寶黛麗(Bo Derek),而第二本,插頁奉送寶黛麗的海報。如此看來,費雷德是女郎寶黛麗的粉絲。弱水三千,他只取這一瓢飲。
寶黛麗何許人也?她是80年代初好萊塢當紅艷星,18歲便嫁給大自己30歲的導演約翰,時人懷疑她有戀父情結。寶黛麗憑借《十全十美》和《人猿泰山》中的出演而走紅,雖說演技遭人詬病,但姣好的面容加上傲人的身材,仍然為她贏得無數(shù)粉絲。寶黛麗雖然現(xiàn)在已經不再在銀幕上出現(xiàn),但她那句名言,大概會永遠流傳:“說金錢買不到幸福的人,只不過是不知道去哪兒買而已?!边@種以慘烈的語言道破平庸者生活之絕望現(xiàn)狀的人,很可能俘獲了費雷德這個不甘于平庸人生的人,使之成為她的鐵桿粉絲。
在翻看到費雷德小小的隱私之前,菲利普還在費雷德的儲物間里,找到了無數(shù)玩具模型。這是個伏筆。將來會救菲利普一命。
一切都翻看完了,并無異樣,但老間諜菲利普還是找到了一處異樣的地方:地毯上某處踩過時有輕微的聲響。
菲利普順藤摸瓜,找到了地板下的暗格:
然而這是個陷阱,費雷德在暗格里設下了機關。菲利普的手剛摸到箱子,就被電暈——國際象棋愛好者費雷德,對于布置陷阱,引誘對手上鉤,果然有一套,連精明能干的菲利普都著了道。等他醒來時,已經被五花大綁。
因和上級是單線聯(lián)系,費雷德并不知道菲利普的真實身份,以為他是美國情報人員,準備殺了他。幸好菲利普急中生智,想起了費雷德藏在柜子里的那些玩具模型。
上一集中,曾經有一處伏筆,保羅(菲利普的同事,費雷德的上級)的兒子對機械工程、模型玩具很感興趣。費雷德和保羅的關系相當親密,因此通常不告訴其他人的關于孩子的事,他也知道,所以才會在柜子里買了那么多模型,打算送給保羅的兒子。
如果菲利普是美國特工,那他絕不會知道保羅兒子的情況。事實上就算是蘇聯(lián)特工,如果不是菲利普或費雷德這樣和保羅關系特別親密的話,也不會知道的。
菲利普利用這條線索成功說服了費雷德,救了自己的命。
從菲利普潛入費雷德的家,到菲利普誤中陷阱,又成功說服費雷德,一共也就幾分鐘,費雷德在鏡頭前,也只出現(xiàn)了幾十秒而已,但這個人物,已經在我心中有個比較清晰的形象了:
明面兒上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平庸、熱衷智力游戲、性格謹慎、不愿“上班下班打卡無趣過一輩子”的美國公民,受共產主義理想感召,成為一名克格勃特工、一個理想主義者,和招募他的上級關系融洽,更像是朋友關系。哦,對了,他還是艷星寶黛麗的粉絲。
會叫的狗不咬人,大聲嚷嚷著的事情,往往并不高級。那些潛伏在無人關注的細節(jié)里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如果我們會被外國文化洗腦,民主、自由、人性這些詞兒我們已經有了免疫力,而作為隱藏在細節(jié)里的手藝人的極致功力,卻會讓我們在無意之中,沒有道理地認同人家的好。
這才是最可怕的,請各位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