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國懋 鄧玉娟/文
北京華邈中藥工程技術(shù)開發(fā)中心
在很久以前,南太武山麓住著一位樵夫,為人忠厚老實,吃苦耐勞。一天,樵夫帶著扁擔(dān)上山去砍柴,從一條大蟒蛇口中救下了一只小白兔。白兔有靈,化作一名叫香茹的少女與樵夫相遇,并嫁給了他。香茹姑娘不但長得漂亮,而且打柴做飯、繡花縫衣樣樣在行。香茹的美名傳到了一位員外的耳朵里,員外便暗中殺死了樵夫,想強奪香茹為妾。香茹不肯屈服,從太武山巔的石塔跳下,鮮血染遍了石壁。隔年,在香茹血灑之處長出無數(shù)青翠幼苗,芳香撲鼻,嚼之甘味潤喉,具有清涼止渴、利水解暑之功效。因這種幼苗只在香茹鮮血飛濺的巖壁生長,后人為紀(jì)念這位賢惠的姑娘,稱這種草為太武香茹,也就是現(xiàn)在常用的中藥香薷。
香薷別名為水荊芥、臭荊芥、野蘇麻、香茹、香草,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習(xí)稱“青香薷”,后者習(xí)稱“江香薷”。夏季莖葉茂盛、花盛時擇晴天采割,除去雜質(zhì),陰干。主產(chǎn)在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
青香薷,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基部類圓形,直徑1~2mm,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4~7cm;質(zhì)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3~5疏淺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圓卵形或圓倒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直徑0.7~1.1mm,近圓球形,具網(wǎng)紋。氣清香而濃,味微辛而涼。以枝嫩、穗多、香氣濃者為佳。
江香薷,長55~66cm。表面黃綠色,質(zhì)較柔軟。邊緣有5~9疏淺鋸齒。果實直徑0.9~1.4mm,表面具疏網(wǎng)紋。
香薷味辛,性微溫,歸肺、胃經(jīng)。有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的功效。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水腫,小便不利。用法與用量是3~10g。貯藏時置陰涼干燥處。
▲香薷原植物(左及右下)及藥材(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