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摘 要】 文章闡述了冷漠社會心理的概念及表現(xiàn),分析了其產生原因,提出了扭轉冷漠社會心理的途徑。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 老人摔倒;“扶不起”;冷漠心理;道德滑坡;矯正途徑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社會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此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隨之顯現(xiàn)出來,如老人摔倒“扶不起”,就映射出了我國經濟能力的提升與社會制度、社會公德的發(fā)展不一致。近年來關于扶老人事件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許云鶴事件”,本是好心做好事卻反被誣陷而惹起了官司。這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對人們精神世界、社會風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交往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那么老人摔倒為何扶不起?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不是由單一的原因所引起的,而是經濟發(fā)展和道德建設出現(xiàn)的脫節(jié)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轉變及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混亂。
一、冷漠社會心理的概念及表現(xiàn)
“冷漠”就是表示一種對人或者對事的冷淡、不關心,特指情感狀況,即缺乏情感,無動于衷。[1]可以理解為人們行為處事的態(tài)度。冷漠不僅是一種社會道德現(xiàn)象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冷漠社會心理不是某一個社會階段所特有,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由于受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冷漠心理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會有輕重之分,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冷漠已成為一種社會標簽。
對于冷漠社會心理的表現(xiàn)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類:分別是不施救行為、圍觀行為和惡意的反誣陷行為。第一類的不施救行為指的是明知道對方有困難需要自己的幫助卻選擇袖手旁觀裝作沒看見繼續(xù)干自己的事情。該類事件一般多發(fā)生在人流量密集但社會交往少、熟悉度不高的區(qū)域。第二類的圍觀行為指的是人群的天然行為,即很多人圍觀,這些人距離事件足夠近,一旦選擇介入,就能以某種方式直接介入,但很多人都不會選擇介入,而是以一名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在該事件中。第三類的反誣陷行為指的是施救者本著熱心助人的理念對受助者進行幫助,反被受助者誣陷引起不必要的經濟和責任糾紛。
二、產生冷漠社會心理的原因
冷漠社會心理的產生有特定的社會經濟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的外部原因,還有冷漠事件自身等內部原因。
1、外部原因
老人摔倒“扶不起”一方面是人們對扶老人事件所涉及的成本問題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有人們思想轉變,更加重視物質利益而忽視道德培養(yǎng),同時也有不盡責的媒體發(fā)布的虛假報道而導致的社會不良影響。
(1)扶老人的成本太高。首先,面對摔倒的老人選擇要不要扶存在著太多的不穩(wěn)定因素。社會上報道出的一系列負面的關于扶老人事件的新聞讓很多人對該類事情望而卻步。就如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許云鶴事件”,救人者沒有得到該有的贊揚和感謝,反而被訛詐,在付出了巨大金錢成本的同時個人名譽也受到了的損失。
(2)社會交往中人們利益觀念的轉變。隨著社會地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地轉變。尤其在社會轉型的期間,新舊倫理文化的不銜接,引起社會道德的混亂。這種混亂的道德缺乏,導致了當前我國社會道德信仰弱化,為社會冷漠提供了衍生的土壤。我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2]人們的首要社會關系都是在血緣親情和地緣人情上建立的,而陌生人社會關系的建立往往涉及很大的功利性,這種陌生人的社會關系容易滋生狹義的利益觀念。
(3)新聞媒體報道的失實與冷漠化。無論是南京的“彭宇案”還是天津的“許云鶴事件”,某些沒有職業(yè)道德的媒體大肆虛假宣揚,不顧事件原本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其進行夸大報道。在不扶老人的原因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怕承擔責任與媒體失實的報道評論和網絡論壇的推波助瀾有一定的關系。
2、內部原因
產生冷漠社會心理不僅僅是因為社會外部原因,還應該從具體的實踐出發(fā)分析其產生的內部原因。
(1)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做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3]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加速,人們之間的陌生程度也越來越高,在面對摔倒的老人時,人們彼此之間相互推脫、相互效仿,抱著冷淡漠然、無動于衷的心態(tài),最終導致摔倒的老人無人去扶,一幕幕不幸事件時有發(fā)生。
(2)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它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每個人都有一種模仿他人行為而行事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緊急情況下更加突出。[4]也就是說,當在場的其他人無行動時,個人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xiàn),采取一種“不介入”的態(tài)度,這是由于周圍環(huán)境或團體的壓力產生的一種符合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態(tài)度與行為的從眾社會心理現(xiàn)象。所以,在面對摔倒的老人時,沒有一個會伸出援助之手,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懷有顧慮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們不愿表現(xiàn)出與大群體不相符的社會行為。
三、扭轉冷漠社會心理的途徑
從老人摔倒“扶不起”所反映出來的冷漠社會心理來說,我們應該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消除冷漠、消除人際隔閡,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1、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具有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影響大的特點。它所傳播的信息會在社會上形成一個新的信息環(huán)境,對人們的行為起著引導作用。正面的報道可以引導人們樹立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因此,媒體可以通過傳播正確、積極的社會道德評價,在社會上宣傳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使人們獲得一定的文化示范,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
2、加強社會道德建設
從社會道德建設出發(fā),完善社會道德體系,健全道德規(guī)范制度,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風氣。時代的進步,不光帶來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一系列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盛行與膨脹。因此,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刻不容緩。要想增強社會道德實力,培育人們的社會道德良知,就必須在理論文化層面對利己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進行社會性反思與批判,將道德建設納入法律建設的范疇,在進行法律宣傳教育的同時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加強社會道德文化建設。
3、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以及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會促使人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并且能夠有效地改變人與人交往中的冷漠現(xiàn)象。因此,無論是大眾傳媒還是個人一定要盡到自身責任和義務,努力為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盡職盡責。
雖然社會冷漠心理在城市化進程中具有極大的不良影響,但我們應該堅信社會的主流觀念依然是正義。當前城市化進程中的“冷漠癥”現(xiàn)象只是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間出現(xiàn)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得到糾正。
【參考文獻】
[1] 崔雪茹,黃漢杰.社會轉型期道德冷漠的原因及其制度規(guī)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2]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4] 時蓉華,崔麗娟,李凌.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