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
作為一個編輯,我經常會收到一類稿件,說自己的父母怎樣打打鬧鬧吵吵嚷嚷過了一生,現在年紀大了,相依為命了。做子女的就感慨,這就是真愛??!吵吵鬧鬧里才有真愛。我看到總忍不住腹誹,狗屁啊,根本就是吵不動了好嗎。
最可氣的一篇,作者寫她父親年輕時怎樣打罵她母親,她母親俱逆來順受,到老了,她爸脾氣變好了,倆人終于可以相親相愛地度過殘生了。這篇文章文筆流暢,細節(jié)真實生動,但周杰倫說什么來著,觀念不及格,其他都是垃圾。當我看到文章結尾,作者無限深情地歌頌這種“中國式愛情”,不由得在郵件上方,重重地點了個拒收。
并非是我自帶吸引奇葩作者體質,這種觀念,在社會上也相當主流。還記得當初紅極一時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嗎?看到電視劇末尾,石光榮居然跟褚琴相約來生時,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是的,到了晚年,這倆人看上去還挺和諧的,但比這晚年更重要的,是前面那漫長的半輩子啊。在褚琴最好的時光里,她和這個男人過著最糟心的日子。這樣的婚姻,居然還要在下輩子重來一遍,是編劇腦子進水了嗎?當然不是,編劇讓他們這么說,是因為,這種說法,能夠迎合大眾在婚姻這件事上,一種奇妙的價值觀。
無論是褚琴,還是那些稿件里的女性受害者,身處千瘡百孔的婚姻中卻無力改變,房子、孩子、外人的歧視等等,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但這世上最大的痛苦,常常不是來自于際遇,而是對于悲慘際遇的判定,當你確定自己是不幸的,那種沮喪,會讓你的痛苦加倍。
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很多女人需要給自己發(fā)明一套價值體系,肯定自己的生活。于是,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天下烏鴉一般黑”“跟誰過不是過,起碼娃還能落一親爹”等等,將這個理論再發(fā)展下去,無奈會變成崇高,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聽到母親這樣說:“要不是為了你,我就跟你爸離婚了?!?/p>
如果這些,都是個人的內心戲,無可厚非,人生太苦,需要給自己一條出路。但可怕的是,當很多女性弱者集結在一起,反而會形成一種可怕的力量,當她們真的把無奈之選當成崇高,就會將此,變成一種具有排他性的道德。
看到很多謾罵離婚女性的言論,很多都是女性發(fā)出的。其實,我理解她們罵她的緣故。本來,她們已經說服了自己,已經覺得自己的忍耐特別崇高特別有價值了,這時,突然冒出一個人,什么也不說,單以自己的生活,就能證明:“其實不是這樣,如果你足夠強大,愿意改變,就可以過得更好?!蹦切┍槐С至颂?,甚至于就指著它過日子的價值體系,被她那么渾然不覺地瓦解了,一時間又沒有新的替代,你說,她怎么能不招人恨?
有點像魯迅所言的“鐵屋子”的故事。有些人已死滅,有些人在昏睡,有些人尚有意念,卻沒有走出這屋子的力量,他們唯有把苦難正?;?,把自我崇高化。我同情這些人,卻無法贊同。她們去拖拽那些有勇氣有能力走出去的人,拖拽不成便惱羞成怒,那些謾罵里顯示的是她們的弱小,一種被偽裝成強大的弱小。
但,幸運的是,總有那么一些女性,甘冒大不韙,笑著走上了獨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