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含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管理學院,重慶 400331)
?
·研究報告·
基于DEA模型的山東省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
劉盈含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管理學院,重慶400331)
山東省農地面積較廣,利用類型豐富,農地的合理利用對推進山東省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及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闡述了山東省農地利用狀況,從自然因素、土地投入、農業(yè)土地利用結構、農業(yè)從業(yè)人員素質、農產品市場意識及經營手段等方面探討影響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因素,通過構建DEA模型,對農地利用經濟效益進行應用分析,并提出加大農業(yè)用地投入和建設、優(yōu)化農業(yè)用地結構和規(guī)模、強化市場經營意識和管理等提高山東省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山東省土地合理規(guī)劃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山東省農地利用經濟效益DEA模型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與資本、勞動力共同組成生產三大基本要素,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土地[1]。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前提,土地利用為目的,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可以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tài)效益相統(tǒng)一的綜合效益,其中,經濟效益是根本,生態(tài)效益則為可持續(xù)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則可看作最終的經濟效益,在進行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時,社會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也應作為參考指標[2]。土地作為支撐經濟活動的基本投入與生產要素,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農地利用是人們?yōu)楂@得一定的經濟、環(huán)境及社會效益對農地進行保護、開發(fā),同時根據農地的屬性進行生產性或非生產性活動的方式、過程及結果。農地利用是土地利用中最重要的部分[3]。農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地指耕地; 廣義的農地又稱農用地,指可用于農業(yè)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農田水利等其他為農業(yè)生產服務的土地[1]。該研究農地主要以耕地為研究對象。
目前,我國關于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研究比較多。畢寶德[4]認為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是指土地投入與獲得有效產品(包括服務)之間的比較,同時將評價農地利用經濟效益指標分為投入類和產出類等2種; 王萬茂[5]將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劃分為3種類型:第一類是土地利用提供物質產品的能力,包括單位面積提供的使用價值及產值; 第二類是土地利用中勞動消耗量的差異,評價利用單位土地面積的社會貢獻率,包含單位土地面積的凈產值、純收入、勞動凈產值以及投入產出率; 第三類是土地本身質量差異,包括土地利用本身的技術水平和利用水平。因此,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是土地經濟效益分析中的重要參考指標[6]。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地作為我國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之一,是農民獲取收益的最大保障,因此,合理利用農地、提高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主要對山東省農地利用狀況、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并構建DEA模型對農地利用經濟效益進行應用分析,以期為山東省農地利用合理規(guī)劃、提高農地利用經濟效益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
1.1研究區(qū)概況
山東省地處華北平原,黃河下游地區(qū)。山東半島毗鄰渤海、黃海,海岸線長3 024km,陸地總面積為15.67萬km2,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位居全國第19。山東省位于第三階梯,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貌類型多樣,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3%,山地、丘陵面積占34%,河流湖泊面積為3%[1]。依據地貌特征,全省可劃分為魯西北平原地區(qū)、魯東低山丘陵地區(qū)、魯中南中低山丘陵區(qū)。山東省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在11~14℃,年平均降水量在550~590mm之間,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全年降水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6、7、8三個月,降水量達60%~70%[1], 12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極少,易出現冬、春、秋干旱,夏季澇災。在自然災害中,以旱、澇、風、雹對全省農業(yè)生產影響較大[7]。
表1 山東省2008年農地利用結構
指標指標值(萬hm2)占農地面積比重(%)占調查區(qū)域總面積的比重(%)農用地耕地751.530664.9847.83園地100.73578.716.41林地135.680911.738.64牧草地3.39850.290.22其他農用地165.272614.2910.52合計1156.618410073.61 注:表1中數據來源于參考文獻[1];調查區(qū)共調查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土地三大類,總面積為1571.26萬hm2
1.2全省農地利用概況
農地利用包括對農地資源的改造、保護、整治等,農地利用結構可反映某時期內的農地資源配置狀況,是農地經濟結構的表現。農地利用結構主要受自然地理、經濟發(fā)展、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一直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合理的農地利用結構是保持農地利用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的重要保障。根據2008年山東省農地利用結構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山東省農地面積約為1 156.62萬hm2,其中耕地面積最大,約占山東省總面積的47.83%,未利用土地比例較高,約占區(qū)域總面積的10.41%(表1)。據第二次全國調查數據顯示, 2012年山東省總面積1 578萬hm2,農用地面積為1 158.02hm2,其中耕地面積763.57hm2,占山東省總面積的48.35%[1]。由此可知,耕地面積在農地利用結構中處于平緩變化過程。近年來,隨著在城鎮(zhèn)化的進行,山東省農地利用出現了非集約利用、投入與產出配置失調等問題[8],整體土地利用尚需進一步合理規(guī)劃,以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省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
2.1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影響因素分析
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農地的合理高效利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農地經濟效益分析是衡量農地利用合理與否、農地利用效率高低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利用農地、提高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影響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2.1.1自然因素影響
土地作為自然綜合體,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產力。一般情況下,農用土地的利用效益多依賴于自然生產力。山東省處于北緯34°22′~38°15′,東經114°19′~122°43′,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上。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特點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特點及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有利于提升山東農地經濟效益。2012年,全省耕地面積比重為48.3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3%[1]但土地后備資源已經很少。
2.1.2土地投入因素影響
資源投入是經濟產出的根本,而產業(yè)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是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動力。臧俊梅在東、中、西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研究中發(fā)現,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小是導致西部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較低的原因之一[9]。而山東省從固定資產投資、農業(yè)設施投資等方面農業(yè)土地建設投入水平較高。興建的農業(yè)基礎設施,可使洪澇災害引起的農田積水通過溝渠盡快排出,也可在旱災時進行引水灌溉。同時,山東省注重科技推廣,農用種子質量不斷提高,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的抗災能力。另外,農業(yè)保險覆蓋率的逐漸提高,能對農地損失進行部分補償,減少農民經濟損失。
2.1.3農業(yè)土地利用結構因素影響
除農地區(qū)位條件、土地肥沃程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土地結構是影響農地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和利用現有資源是農地利用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關鍵。高效利用農業(yè)土地資源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在宜種區(qū)合理種植不同經濟效益的糧食作物; 二是根據土地自然生產力確定經濟作物種植規(guī)模[10]。山東省農地多為小戶經營,規(guī)模經營和集約經營較少,外出打工或經商的兼業(yè)農業(yè)勞動力對耕地利用效率低,不利于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提升。
2.1.4農業(yè)從業(yè)人員素質因素影響
農民的受教育程度、科技素養(yǎng)、接受農技推廣教育水平對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具有很大影響[11]。山東省尤其是西部和南部地區(qū)農村人口素質低下,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農業(yè)技術推廣困難[22],不利于農民對復雜的市場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農戶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農地經營信息,限制了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提升。
2.1.5農產品市場意識及經營手段因素影響
農業(yè)勞動者市場經營意識和管理意識薄弱,而各級政府部門片面追求政績,導致資金盲目投資,使用不規(guī)范,造成資金配置的低效率[12]。尤其是針對山東省非沿海地區(qū),農產品營銷基地建設投入較少,農產品銷售渠道和網絡不暢,農業(yè)和制造業(yè)生產力和管理水平較低,都會限制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提升。
2.2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模型及應用
2.2.1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模型
目前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的主要模型有模糊綜合評價法,回歸分析法,系統(tǒng)、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主成分加權法等,其中以數據包絡分析模型應用最多。數據包絡法即DEA模型,是對具有多個投入和產出的同類部門間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的相對有效的評價方法。DEA模型通過評價各單元之間產出、投入比來反映評價單元的經濟效益,不僅可以分析農地利用的經濟效益,也可用于農地利用的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甚至綜合效益的分析[13-14]。DEA模型具有根據數學規(guī)劃來確定各指標權重,避免人為確定指標權重帶來的主觀性; 無需確定投入—產出的生產函數形態(tài),可用于評價生產關系復雜的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益; 其測量結果不受投入、產出數據所選擇單位的影響,僅需保持單位統(tǒng)一等優(yōu)點[15-16]。
DEA模型是運籌學、管理學及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新領域,在“相對效率評價”的基礎上,由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等學者在1978年提出C2R 模型拓展而來并廣泛應用[17-18]。C2R模型以規(guī)模收益不變?yōu)榍疤?,模型設定n個決策部門或單元記為DMU,每個DMU都有m種類型的輸入和s種類型的輸出,其中DMUi的輸入和輸出變量可標記為Xi=(X1i,X2i,X3i,…,Xmi)>0,Yi=(Y1i,Y2i,Y3i,…,Ymi)>0,引入松弛變量和非阿基米德無窮小后C2R效率評價模型如下所示[1, 11, 13]。
DEA模型的有效性判斷,當θ=1,S-=S+=0時,該DMU在投入產出上獲得最優(yōu); 當θ=1,S-≠0或S+≠0時,該DMU弱有效; θ<1時,該DMU 無效。
2.2.2DEA模型的應用
DEA模型的關鍵是投入與產出指標的選取。由于山東省農業(yè)生產影響因素較復雜,比如耕地管理、地方政策等因素較難量化,所以在評價時可只考慮物質投入作為輸入指標,比如農田播種面積、單位面勞動力、單位面積農機動力總和、單位面積肥料施用量等。輸出指標可選擇單位面積農地產值、人均收入、糧食單產等指標[19-20]。指標的選取還需要考慮當地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主要從農地經濟投入、機械化水平和規(guī)模經營等方面進行合理選取。
表2 2004~2011年山東省農業(yè)生產投入產出松弛變量
年份農林牧漁業(yè)增加值(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萬hm2)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億W)農用化肥(折純量)(萬t)地膜使用量20040.0000.0000.0000.0000.00020050.0000.0000.5210.0000.00020060.0000.0003.0430.0000.00020070.0000.0000.0000.0000.00020080.0000.0000.0000.0000.00020090.0000.0000.0000.0000.00020100.0000.0000.0000.0000.00020110.0000.0000.0000.0000.000平均值0.0000.0000.4450.0000.000 注:表2原始數據來源于2005~2012年《山東省統(tǒng)計年鑒》、參考文獻[22];分析方法參照參考文獻[22]
該研究選取農作物總播種面(萬hm2)、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億W)、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量)(萬t)、地膜使用量、農林牧漁業(yè)增加值5個指標[22-23]進行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綜合測度。由表2可得, 2004~2011年,投入指標中僅有農業(yè)機械總動力存在投入冗余現象,產出指標即農林牧副漁增加值不存在冗余現象。通過DEAP 2.1軟件運行投入指標及產出指標松弛變量值發(fā)現,在各項投入指標中,可采取措施進行合理控制農業(yè)機械總動力投入過?,F象,即2005年需減少0.7%, 2006年需減少3.1%。由此可見,山東省在追求較高農地利用經濟效益時,要注意生產方式向集約化轉變,科學合理地控制農業(yè)機械總動力的投入量,促使山東省糧食安全得到切實保障[22]。
提高農地利用經濟效益,是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可以直觀反映農地利用綜合效益,農地經濟效益模型作為農地經濟效益分析的重要工具,是評價農地經濟效益,甚至農地綜合效益的關鍵[21],因此,可從加大農業(yè)用地投入和建設、優(yōu)化農業(yè)用地結構與規(guī)模、強化市場經營意識和管理等方面提高山東省農地利用經濟效益,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
3.1加大農業(yè)用地投入和建設
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與經濟發(fā)展要求,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指導下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合理調整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的空間布局??赏ㄟ^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模型,科學、合理、有效地制定相應配套政策、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并投入適當財政資金引導土地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整治和保護。
同時由于山東省尤其是山東西部和南部地區(qū)農村人口素質低下,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不利于農民對復雜的市場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不利于農業(yè)技術的進一步推廣[22],政府應針對性地將教育投資政策適當向偏遠落后農村地區(qū)傾斜,規(guī)范化與多渠道的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應加強農業(yè)科技投入,通過加大綠色肥料、優(yōu)良種子、無公害農藥等的技術研發(fā)力度,推廣良種培育,繁育農業(yè)新品種,實行“沃土工程”等途徑來提高土地生產力[1],實現農產品產業(yè)化生產。
3.2優(yōu)化農業(yè)用地結構和規(guī)模
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是區(qū)域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兼業(yè)農業(yè)勞動力對耕地的低效率利用,導致農業(yè)用地資源的浪費。政府可通過建立農地流轉中介機構,使農戶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農地流轉信息[24],從而提高農地流轉的可能性與流轉速度; 應當鼓勵外出打工或經商辦企業(yè)的農戶轉讓其承包的土地,使農地流向種田能手或種田大戶,促進土地集約生產,實現規(guī)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同時擴大農業(yè)用地規(guī)?;l(fā)展,進一步提高農地經濟效益。政府還應加大農地規(guī)模經營政策扶持,適當減免農業(yè)相關稅費,為農民擴大生產規(guī)?;洜I提供足夠的資金和優(yōu)惠。
3.3強化市場經營意識和管理
由于農戶市場經營意識較差,管理較為薄弱,嚴重影響了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提高。政府應積極建設農產品營銷基地,擴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和網絡。針對山東省非沿海地區(qū)更應強化銷售路徑,合理有效采取措施改善農業(yè)生產經營,優(yōu)化農業(yè)資源配置,實現高效經營管理,提高農業(yè)和制造業(yè)生產力,縮小地區(qū)差距。
[1]燕雪艷.基于DEA模型的山東省農用地利用效率研究.曲阜:曲阜師范大學, 2015
[2]袁偉偉. 農地利用經濟效益影響因素研究.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 2009
[3]王靜, 郝晉珉,段瑞娟.農地利用社會效益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資源·產業(yè), 2005, 7(1): 64~67
[4]李孟波. 江蘇省農地利用經濟效益變化特征及區(qū)域差異研究.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2): 48~52
[5]王萬茂. 土地利用規(guī)劃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0
[6]張寶山, 陳娟.山東省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綜合分析研究.山東經濟, 2006, 22(6): 135~137
[7]翟榮新, 王有邦.山東省耕地資源面積與利用效益變化的經濟分析.山東國土資源, 2005, 21(10): 44~47
[8]郝晉珉. 土地利用控制.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1996
[9]臧俊梅, 王萬茂,朱亞夫,等.我國農地利用經濟效益的東,中,西部差異比較分析.農村經濟, 2006,(1): 39~42
[10]黃秀欣. 耕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以山東省為例.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9
[11]戴爾阜, 吳紹洪.土地持續(xù)利用研究進展.地理科學進展, 2004, 23(1): 79~88
[12]潘佩佩, 楊桂山,蘇偉忠.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地生產力的影響研究進展.地理科學進展, 2012, 31(5): 539~550
[13]袁磊, 雷國平,張小虎.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經濟效率的 DEA 分析.資源開發(fā)與市場, 2009, 25(12): 1077~1079
[14]劉學錄. 基于 DEA模型的耕地經濟效益分析——以甘肅省莊浪縣為例.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2, 30(5): 170~174
[15]王慧青, 尹少華.基于 DEA 模型的湖南省農村土地流轉經濟效益分析.財經理論與實踐, 2013, 34(6): 107~110
[16]劉成武, 李秀彬.基于生產成本的中國農地利用集約度的變化特征.自然資源學報, 2006, 21(1): 9~15
[17]龐英, 遲美玲.山東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時空差異研究.廣東土地科學, 2007, 5(6): 42~48
[18]楊洪鑒, 張迎春,董亭亭.山東省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分析及建議.山東國土資源, 2011, 27(11): 46~49
[19]周曉林, 吳次芳,劉婷婷.基于DEA 的區(qū)域農地生產效率差異研究.中國土地科學, 2009, 23(3): 61~65
[20]劉新平, 孟梅,羅橋順.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新疆農用地利用效益評價.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8, 22(1): 40~43
[21]張全景, 歐明豪.中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護績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8
[22]嚴智勇, 班遠沖,吳鋒.基于DEA模型的山東省農業(yè)生產效率評價.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1): 37~39
[23]宮攀, 韓振鈴.基于DEA模型的山東省耕地投入產出效率研究.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5, 36(5): 123~131
[24]丁敬磊, 劉光遠,趙美平.農地流轉、勞動力轉移及城鎮(zhèn)化耦合協(xié)調度研究——基于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的視角.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6, 37(2): 37~44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DEA MODEL*
Liu Yingh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400331, China)
Shando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where the agricultural land area is wide.The reasonable us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land utilization situ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analyzed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land use from natural factors, land investment, land use structure, agricultural personne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awareness and means of managementbased on the DEA model,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market management, optimize agricultural land use structure and scale, increase agricultural land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etc.,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planning of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agricultural land use; economic benefits; DEA model; analysi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724
2015-08-18
劉盈含(1985—),女,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學。Email:liuyinghan_lynn@163.com
F301.24
A
1005-9121[2016]07-0162-05
*資助項目:四川省高職院校經濟效益理論課“‘一地多用’實踐教學研究”(2015JGSZ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