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艷娟
百年馬店最后的女主人
□ 文 / 李艷娟
巍山,古稱“蒙化”。自唐始至民國時期,因地處要沖,一直是中國西南地區(qū)茶馬古道重鎮(zhèn),是南來北往馬幫的集結(jié)地,商賈云集,人氣很旺。當時,不足萬人的蒙化小城商號林立,有大小馬店20余家,如“重興店”“合義老店”“興隆店”“茶升店”“百寶生”“唐記老客?!薄袄钣浭郎蜅!钡?。民國三十四年的《滇西驛運報告書》記載:“馬匹及馬戶經(jīng)下關(guān)之幫以蒙化(巍山)者為最多,鳳儀、彌渡、大理等次之。”據(jù)統(tǒng)計,直至1949年,全縣還有長途馬幫204個,騾馬7784匹,其中,回族的馬幫和馱馬約占一半。
在巍山古城下水壩街,有一家始于清末,歷史逾百年的李記世生馬店,其第五代掌店人米德潤經(jīng)營祖?zhèn)黢R店40余年,親歷了馬幫的由盛到衰,是這個老馬店最后一名經(jīng)營者和見證者,亦是巍山小城的一個傳奇。
輕輕叩開下水壩街40號的木門,一位滿頭銀發(fā),臉上布滿皺紋的老太太笑意盈盈地走來,動作麻利地領(lǐng)著來人參觀馬店??粗€(wěn)健的步伐和講話時中氣十足的樣子,很難相信眼前的米大媽已是90歲高齡。“這里是客房,那里是馬廄,那邊是趕馬人可以自己做飯的廚房,院子里的這口井早在清代就有了?!崩先寺暻椴⒚刂v開了。那神情、動作、笑聲、語氣,讓人不禁遙想半個多世紀前的她,無論是相貌謀略,還是待人接物,應(yīng)該都能“紅透”整個水壩街吧。
米大媽出生在一個官宦人家,曾祖父清朝時做過一任蒙化的父母官,據(jù)說為官清廉,死后無錢回籍,米家就在巍山定居下來。不過,在米大媽的記憶中,她并沒有過過“官家小姐”的生活,家里的生活開支都靠母親縫補漿洗而來。14 歲時,米大媽嫁給了當時巍山縣城最大的李氏馬店的繼承人。歷史上巍山的馬店都是女人經(jīng)營,要為南來北往的馬幫做飯、縫補衣服和馬鞍、洗馬腳、飼喂馬匹……都是細致勞苦活兒。嫁入李家后,米大媽便跟著婆婆學習經(jīng)營馬店。
1946年,20歲的米德潤開始獨自經(jīng)營馬店。她記性極好,能熟記每匹馬牙齒的特點和身上的旋數(shù),到她家住店的馬匹從來沒有弄丟過。
米大媽介紹,這些馬幫途經(jīng)巍山進鳳慶,過雙江到耿馬,再到保山,然后從保山回家鄉(xiāng)去。沿路賣著東西進來,又沿路買著東西回去。他們帶來絲綢、蠶絲被和布匹等,把野生菌、松茸、松子、茶葉等又帶回去售賣。當年的一個馬幫一般有90匹馬,4條高大兇猛的趕馬狗,連上馬鍋頭共有9個趕馬人。李記世生馬店有十間圈,每次就招待一個馬幫,一來好照看馬匹,二來也好幫趕馬人照看他們做生意回來倒在院子里的銀元?!摆s馬人來到巍山城,把絲綢、布匹賣掉,帶回銀元,才進大門就大喊:‘米老板,錢回來了!’把錢嘩地倒在院子里,就又出去做生意了。晚上回來我已經(jīng)把這些錢一封封地包裝好了,從來都是一分不少。我們做生意講誠信,所以當年生意好得不得了。馬幫冬春兩季來,忙碌兩季,馬店可以賺一千塊銀元,夠全家的吃穿用度還有節(jié)余。那個時候一年賺一千銀元,可不得了!”回憶起當年開馬店富足的生活,米大媽歡快地說。
到巍山匯集歇腳的馬幫,有大理、昆明、麗江的,也有東北、甘肅、西藏、四川、河南、貴州的,主要馱運茶、洋紗、鹽等。除了四面八方趕馬幫的生意人,巍山當?shù)厣絽^(qū)的農(nóng)民來城里趕街,也會趕著騾子來,一來就是幾天,直到把帶來的土產(chǎn)賣完,采購了百貨才回山里去。巍山馬店生意因此極其興旺蓬勃。李記世生馬店的女主人漂亮美麗,聰明伶俐,南來北往的趕馬人都愛來這家馬店歇腳,生意相當紅火。
“趕馬人走南闖北,形形色色。他們大都穿著長袍,身后背著大長刀,會功夫,賊不敢近他們身。有的還會輕功,咻一下就從院子里跳到墻頭上了。還有女人裝扮成男人的模樣來趕馬,乍看都看不出來是女人?!泵状髬尷L聲繪色地描述起趕馬人的模樣。
開馬店時間長了,人才進馬店,米大媽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性格,相處起來就有法子了。她悉心地照料來住店的趕馬人,向趕馬人請教他們擅長的事,不僅和對方結(jié)下了深厚的感情,還學到了新鮮的東西?!伴_馬店40多年,從沒遇到什么麻煩事?!泵状髬屘鹛鸬匦χ?,沉浸在年輕的歲月中?!岸嗅t(yī)的,教我日常頭疼腦熱的治療方法,懂武功的,教我小兒子打沙袋,還有人也會贈送酥油茶和絲綢給我們;趕馬人需要鳳慶的茶葉,我也會騎上馬和會功夫的兩個趕馬人連夜到鳳慶去幫馬幫買茶,第二天又趕回巍山。時間長了,大家都很有感情,常來我們家的趕馬人還給我起了一個外號——小米特。當年路過巍山的馬幫說起小米特,沒有人不知道!”米大媽爽朗自豪地說道。“我15歲時參加巍山選美賽,獲得第一名呢,捧回一朵大紅花。”米大媽比畫著大紅花的大小,久久沉浸在彼時選美賽的時光中。
問及大媽當年開馬店辛苦賺來的錢,除了交給公公作為全家的生活開銷以外,最愛買什么物品?這個當年漂亮的馬店老板娘爽朗地說,最愛的就是買各式各樣的布料做不同款式的旗袍。“我最愛的就是旗袍。” “愛胭脂水粉么?” “不愛!那個時候我長得好看,臉天生紅紅的,還涂什么胭脂!”米大媽哈哈大笑開了。
上世紀80年代末馬幫漸漸消失了,馬店難以為繼,丈夫離世,雖然11個孩子已拉扯長大,但米大媽閑不下來。她回憶道:“不開馬店了,就幫城里的招待所洗床單,每天背一個大筐到東河里漂洗。”這一洗就是好幾年,直到70多歲米大媽才閑下來,開始早起逛公園,養(yǎng)雞養(yǎng)花的生活。11個孩子是米大媽最大的驕傲?!拔覀儸F(xiàn)在已經(jīng)是五代同堂,大女兒在北京工作,其他在昆明、四川、下關(guān)等地,逢年過節(jié)孩子們都會來看我。孩子們讓我和他們一起生活去,可我舍不下這院老馬店。”
石榴樹的枝條已越過墻頭,樹尖透過流云與碧藍的天空緊接在一起,這棵是當年趕馬人給的種子種出來的;院子的墻角有一株叫“葉上花”的跌打藥,葉子長得出奇的肥碩,那是當年為熬給馬洗腳的跌打藥水而栽種的藥材;院子里的古井一個世紀仍然井水旺盛……一生所有的時光、所有的記憶都裝在了這個百年老馬店里?!靶量嚯y熬的事大多記不得了。最記得的還是15歲那年賽美得了第一和趕馬人給起的小米特這個外號!”米大媽瞇彎著眼睛,濃濃笑意里滿是寶貴記憶的幸福。
(責任編輯 劉瑜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