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菁
我們與江南區(qū)教育局合作開展的合作課堂改革項目始于2013年。三年來,我們借“技術培訓+教研管理+文化推進”三大齒輪助推江南區(qū)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進而推動江南區(qū)合作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發(fā)展??梢哉f,這是一種推進區(qū)域教育改革較為有效的模式。
一、技術培訓,實用為王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并非我們的原創(chuàng),但我們原創(chuàng)了“合作課堂教學技能培訓體系”,它是使合作課堂成功落地的保證。這個培訓體系的內容包括了合作課堂“教”與“學”的幾乎所有問題的解決策略,而且它的培訓形式和過程本身就是合作課堂的一種標準示范。
(一)培訓方式本身就是教學示范
我們拒絕“講座式”培訓,堅持以合作課堂的教學模式培訓教師。例如,我們將江南區(qū)沙井片區(qū)10所小學的全體教師分為4個班:小學語文低年級班、小學語文高年級班、小學數(shù)學班、英語和綜合班。我們嚴格按照合作課堂“預習、精講、展示和小結”4個模塊來設計和實施培訓。課堂上,學員分為若干個6人小組,全程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學員反復體驗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各種狀態(tài),參與、互教、展示、互動……
我們?yōu)閷W員設計的培訓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最有效的合作課堂教學示范。我們相信,讓教師以學生的角色去體驗合作課堂的學習流程,可以幫助教師更有效地設計和實施合作課堂,幫助他們堅定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信心。
(二)教學技術培訓保證課改落地
既然合作課堂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那么教給教師合作課堂教學所需的各種技能,就成了課改落地的一個重要保證。
比如導學案的設計。合作課堂要求教師將“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思維轉變?yōu)椤耙詫W為中心”。在合作課堂中,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既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又抓住重點;既設計合適的導學問題,又提供恰到好處的學習方法指導。設計導學案對教師來說,既是挑戰(zhàn),又是專業(yè)技能得以迅速提升的有效訓練。因此,即便市場上存在著品類繁多的導學案“商品”,我們的合作課堂也不允許學校和教師“現(xiàn)買現(xiàn)賣”。我們堅持讓教師自行設計編寫導學案,因為這樣才能設計出最符合本校本班學生的導學案,進而真正培養(yǎng)出既熱愛學習又具有自學能力的學生。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使教師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上越走越有力量,越走越有信心。所以,提高教師設計導學案的能力,成為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精心研磨、開發(fā)了好學易懂的“導學案設計11條”,這些方法讓設計導學案變得簡單,教師按照“11條”的方法操作即可。我們還開發(fā)了“既抓住文本重點,又觸動學生心靈”的“人本問題設計法”,以及把人本問題和學生自學方法結合在一起的“‘人本問題+學科策略設計三步法”。
此外,我們的“合作課堂教學技能培訓體系”還注重培訓教師的展示管理技巧,以確保學生在展示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參與;提高教師精講和點撥的能力,以保證教師在有限的話語時間里能精當?shù)刂v授知識重點,且引人入勝。
(三)學生技能培訓保證“學”的轉型
合作課堂既改變了教師教的方式,也改變了學生學的方式。與以聽講為主的課堂相比,在合作課堂中學生有了更多參與的機會,更多與他人合作的機會,更多主動探索的機會,還有更多通過教會他人來鞏固學習的機會……為確保學生能盡快適應這樣的“學”,我們對學生的小組共建技能、處理問題技能、展示技能、傾聽技能、組織互動技能、積極互動技能、評價和分工技能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劃和培訓,目的是讓學生逐漸學會學習、學會與人相處,進而發(fā)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收獲終生受益的人文素養(yǎng)。
合作學習建立在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因此,學生除了掌握以上技能,還需要掌握自主學習的技能。合作課堂很注重訓練學生記筆記、獨立完成導學案、使用思維導圖和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自學的能力。
江南區(qū)許多學校地處農(nóng)村或城鄉(xiāng)接合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較多,有不少教師擔心這些學校的學生并不具備獨立學習和精彩展示的條件和能力,擔心合作課堂不適用于農(nóng)村學校。但我們開展系統(tǒng)而深入的學生學習技能強化訓練后,教師們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學生也能在課堂上自信大方地展示,而且樂學、會學,教師們對課改越來越有信心。
(四)學科策略培訓保證教學質量提升
合作課堂鼓勵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學??墒聦嵣希性S多教師因為擔心教學質量不能保證而不敢放手。其實,課改不是以犧牲教學質量為代價的,學校完全可以從課改中要質量,比如說考試分數(shù)的提高,這是課改成功能夠帶來的紅利。
要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科策略訓練是法寶。在“合作課堂教學技能培訓體系”中,學科策略是指教師教給學生如何學好本學科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學生自學過程中需要運用的學科學習方法和技術。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漁”。
舉例說,某語文課有這樣的自學任務:請反復閱讀課文,品讀文中“寧靜”一詞的含義。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中,教師會領著學生一句一句地品,教師的水平高,品的水平就高,而合作課堂卻是要學生“自品”。那么,學生該如何品呢?這時就需要品讀方法與策略的介入了。
合作課堂中,教師會在給出這個自學任務的同時,給學生另外提供一些自學方法,如:第一步,請畫出表達“寧靜”的句子,圈出關鍵詞;第二步,理解這個詞的原義(或文面意義);第三步,結合上下文理解“寧靜”在文中的意義,嘗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第四步,嘗試想象并描述寧靜的畫面;第五步,嘗試通過朗讀(整句或整段)表達你的全部理解。根據(jù)這樣的方法,學生在自學、小組交流、展示時,就知道怎么學、怎么說了。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自己往往能很好地應用學科策略,卻不注意把這些策略提煉出來教給學生。合作課堂則不同,它要求教師把學科策略提煉出來,并以科學的方式教給學生,真正實現(xiàn)“授人以漁”。
有策略的學習者,是學習中的高手;會教策略的教師,是教師中的能人。學科策略是我們“合作課堂教學技能培訓體系”第二年全年的培訓重點,它既是培養(yǎng)學習高手和教學能人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五)課堂觀察培訓保證課改持續(xù)發(fā)展
“合作課堂教學技能培訓體系”第三年的培訓內容是合作課堂的課堂觀察。培訓中,我們讓教師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堂觀察,然后以工作坊的形式對觀察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應用。目前,我們已經(jīng)開發(fā)出5種10個課堂觀察工具,應用于江南區(qū)合作課堂“培英班”的培訓。2015年10月,“培英班”學員在漸次經(jīng)過了課堂觀察培訓、實踐和工作坊成果整理階段之后,初步品嘗到了這種獨特的教研學習和工作方式的甜頭,干勁十足。
二、教研管理,實踐把關
區(qū)域性推進課改項目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通過組織校際間的聯(lián)片教研活動,在聯(lián)片教研活動中實踐在培訓中學到的技術,并反復研磨課堂,準確把握課改前進的方向和節(jié)奏。
(一)深度開展學科聯(lián)片教研活動
以江南區(qū)沙井片區(qū)的10所學校為例,我們以學科為單位組織了每月一次的聯(lián)片教研活動,常規(guī)做法是,每次活動語文的教研時間為兩天,數(shù)學為兩天,綜合科為一天。每天的活動安排是上午聽課,下午評課。我們要求沙井片區(qū)的10所學校輪流出課,輪流提供上課用的學生,這樣既確保了每所學校都有展示的機會,也能及時跟進各個學校的課改工作,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二)組織賽課評優(yōu),激勵教師前行
2013年至今,幾乎每個學期我們都為江南區(qū)合作課堂實驗學校設計導學案教案設計評優(yōu)、說課評優(yōu)和現(xiàn)場課評優(yōu)等活動。過程及其結果不是我們組織評優(yōu)活動的主要目的,我們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這些活動持續(xù)激發(fā)教師參與課改的熱情,并使整個區(qū)域的教學長期保有活力。
(三)組織校內教研階段性驗收活動
我們?yōu)榻蠀^(qū)每一所合作課堂實驗學校都制定了校內教研階段性檢驗思路,在培訓第一年便提出了“三個階段各一輪達標驗收活動”的課改思路,也就是說,要求教師每個階段都要上一節(jié)過關課:如專家審核過關,則該教師完成本階段的教研;所有教師都過關,則該校可結束本階段的教研,進入下一階段。我們驗收的標準參照《合作課堂十維度評價標準》。
三、文化內驅,持續(xù)推進
文化是推進合作課堂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動力?!昂献髡n堂教學技能培訓體系”十分關注學校課改文化的建設。在建設學校合作課堂文化中,我們的著力點是打造精英教師團隊。以南寧市五一中路學校為例,我們按照大約5∶1的比例,在該校篩選出16位教學理念和技術都比較先進的教師,組成“合作課堂學校文化建設核心小組”。核心小組在專門的培訓課程支持下,每4人組成一個工作坊,每個工作坊選擇一種形式開展階段性校內教研活動,如“合作課堂教師論壇”負責組織每個月一次的全校范圍的合作課堂實踐論壇活動,“合作課堂讀書會”負責組織熱愛讀書的教師開展教育教學讀書交流活動,“教學技術工作坊”負責組織各學科教師對各種教學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和探討,“合作課堂教師沙龍”則以一種比較輕松愉快的沙龍方式組織教師進行全方位的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南寧市五一中路學校的這支核心小組對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以及活動成果的收集,都是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的。我們希望,各所課改實驗學校都能通過核心小組原子能一樣的能量爆發(fā),為各自的學校創(chuàng)造出一種“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合作課堂文化。我們相信,這種文化是一種持久的內在動力,這種力量可以保證一所學校能夠在創(chuàng)新和改革的道路中披荊斬棘,堅持課改。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