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至今,英詩漢譯已逾百年。隨著老一輩翻譯家的故去,英詩漢譯或者說詩歌翻譯整體陷入低潮狀態(tài)。長期以來,詩歌翻譯被認為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爭議的問題較多。黃杲炘先生是出版界英詩漢譯的大家,不僅譯著頗豐,而且提出了重要的“三兼顧”譯學思想,對當代詩歌翻譯出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英詩漢譯;黃杲炘;格律詩;出版;
【作者單位】王穎,上海外國語大學。
英詩漢譯已有百年,前輩先賢孜孜不倦、披荊斬棘,啟示頗多。黃杲炘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翻譯編輯家和翻譯理論家,他的詩學思想、譯學思想、編輯思想均有獨到的見解,為英詩漢譯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譯者還是編輯,學習和了解黃杲炘先生的譯學思想,都可以從中汲取有價值的營養(yǎng)。
一、當代格律體譯詩第一人
《柔巴依集》是黃杲炘第一部譯作集。這部作品是英國作家愛德華·菲茨杰拉德根據波斯文翻譯的英文詩集。新中國成立前,此詩集中的一些作品已被譯成中文并廣為流傳;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譯出全部,取名為《魯拜集》。但郭沫若翻譯采用的是自由體而非格律體,因而稍顯遺憾。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內文學思潮的影響,自由體詩歌風靡一時,格律體被視為明日黃花。從譯學的角度來看,格律是原作的特色之一,是不可忽視的,因此,以格律體來翻譯是必需的。黃杲炘的《柔巴依集》恢復了原作的格律,讓詩歌格律問題重新回到了譯學的中心?!犊蔡夭椎墓适隆肥屈S杲炘最具分量的一部翻譯作品。如果說《柔巴依集》是美麗的花朵,那么《坎特伯雷的故事》就是一株年老的古樹,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英國文學的基石?!犊蔡夭椎墓适隆肥怯膶W之父喬叟的不朽名著,此詩格律嚴謹,用韻規(guī)整,因而翻譯的難度極大。在黃杲炘翻譯出格律體的《坎特伯雷的故事》前,國內只有方重先生以散文形式翻譯過《坎特伯雷的故事》。方重先生的譯文雖然典雅,但與原作形式相去甚遠,嚴格地說已經不能算是一部譯作,而是一部編譯作品。黃杲炘格律體的《坎特伯雷的故事》總計2萬余行,以中古英語寫就,填補了英詩漢譯領域的空白。
改革開放后,文學翻譯事業(yè)百廢待興。在這種情況下,黃杲炘產生了編輯國外詩集的想法。他利用工作之余,收集國外詩集,去蕪存菁,精選精譯,先后編輯、翻譯、出版了《英國詩歌選》《美國詩歌選》《英國詩歌100首》《美國詩歌100首》等。雖然這些算不上鴻篇巨制,但足以讓讀者領略到英美詩歌的無限魅力。
黃杲炘認為譯詩是一門專業(yè),并不像一些人所感慨的那樣。詩歌翻譯從根本上來說是翻譯活動的一個門類,翻譯活動的一般原理、規(guī)律是適用于譯詩的。但詩歌翻譯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是由詩歌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在詩歌寫作中,最復雜的莫過于格律問題。因此,從事詩歌翻譯前必須研究詩歌的格律?;谶@樣的思想,黃杲炘查閱了大量原版詩學資料,整理、翻譯、編撰出《英詩漢譯學》《譯詩的演進》等重量級的譯詩學理論著作。在《英詩漢譯學》中,黃杲炘提出了英詩漢譯百年中形成的五大模式,并且逐一分析其優(yōu)劣,最終在綜合各種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格律體的“三兼顧”模式?!蹲g詩的演進》是一部譯學隨筆集,其內容涉及詩歌翻譯史料、詩歌翻譯心得以及譯學問題爭論。這兩部作品互為補充,對于理解黃杲炘的譯詩學思想、編輯出版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黃杲炘的譯詩學編譯思想
長期以來,“詩歌不可譯”的說法深入人心。翻譯詩歌可以說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成功的經驗少,引發(fā)的爭議多,從而使一些年輕人望而卻步。作為詩歌翻譯方面的大家和出版社的外語編審,黃杲炘對于“詩歌不可譯”這一說法持否定態(tài)度。他認為,詩歌翻譯固然存在諸多難點,但絕非不可克服。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梳理出一條英詩漢譯百年演進的脈絡。對有志于從事詩歌翻譯或從事詩歌編輯工作者來說,了解黃杲炘的譯學思想,對于今后的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詩歌翻譯大體上分為兩種,即自由體譯法與格律體譯法。自由體譯法又可以分出兩條路徑,一是歸化譯法,二是異化譯法。同樣,格律體譯法也可以劃分出歸化與異化兩條路徑。在大量分析英詩漢譯作品的基礎上,黃杲炘提出了格律詩“三兼顧”的譯法。黃杲炘認為,自由體是詩歌發(fā)展的趨勢,但英詩中存在大量格律體詩歌,且仍有不少詩人使用格律體創(chuàng)作。因此,必須找出一種適合格律體詩歌的翻譯方法。黃杲炘的“三兼顧”譯法提出后引發(fā)了一些爭議。有的人認為,強調格律就是在反對自由體,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事實上,黃杲炘完全不反對自由體譯法,他真正反對的是歸化譯法,或稱之為民族化譯法。
自魯迅提出“硬譯”一說后,直譯和意譯始終爭論不休。嚴格地說,并不存在所謂的意譯,或者說意譯的說法被擴大化了。據黃杲炘的考證,意譯一說源自英詩漢譯活動,也就是歸化譯法或所謂的民族化譯法。自英詩漢譯以來,歸化譯法的擁護者眾多,但從翻譯的角度來看,歸化譯法往往與再創(chuàng)作無異,已經完全超出了翻譯的范疇。因此,翻譯只能在直譯的范圍內討論。
或許有人會說,大翻譯家嚴復不就是意譯嗎?怎么能說意譯不是翻譯呢?應當說,意譯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試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嚴復采用直譯的方式有多少人能讀懂英詩呢?此外,有必要指出,嚴復實則是主張直譯的。在嚴復主張的翻譯“信、達、雅”中,“信”被放在首位并非是偶然的,而是為了突出“信”的重要性。古人常說,人無信不立,同樣,文無“信”亦不立。因此,直譯是文學翻譯的必然選擇。
作為一名編輯,黃杲炘比一般的譯者多了一個視角,因而更加客觀中立。他認為,詩歌是主觀的,并具有強烈的情感沖動。在翻譯詩歌的過程中,譯者往往要調動其強烈的情感,按照美國作家愛倫·坡的說法,“不瘋狂,不藝術”。因此,譯者的譯文難免會出現情緒化的問題。但作為編輯,必須保持客觀冷靜,保留譯文的優(yōu)點,剔除譯文的缺點。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精通外語,還要有正確的翻譯理論作為指導。
三、黃杲炘的編輯職業(yè)操守
社會上曾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即“創(chuàng)作不行,搞評論;評論不行,搞翻譯;翻譯不行,搞編輯。”這一說法雖然荒謬,但足見在一般人心里,編輯的地位并不高。近年來,文學翻譯作品的質量明顯下降,編輯能力備受非議?!榜T唐事件”就把編審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毫無疑問,編輯是翻譯作品質量的把關人。再優(yōu)秀的譯者,也難免會出現紕漏,如果編輯在工作中能夠耐心細致地查漏補缺,及時與譯者溝通,那么很多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作為資深譯者和資深編審,黃杲炘多次在自己的書中談論編輯工作的重要性,他的編輯思想對年輕編輯來說是非常有啟示的。
第一,熱情是翻譯的第一動力。黃杲炘是半路出家做翻譯的,此前也從未受過專業(yè)訓練,可以說是一個“先天不足”的譯者、編輯。但是憑借熱情,他把這一工作做好了,并且做出了成績。黃杲炘曾說,熱情是第一位的,翻譯的門檻不高,但是要做好很難。在選擇譯者的問題上,他認為熱情比外語水平更重要。一個人如果沒有熱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那么最終出來就是沒有靈魂的產品。
第二,編輯要有一雙火眼金睛。黃杲炘始終強調,譯詩是一門專業(yè),作為編輯,必須要主動地學習這門專業(yè)。譯詩是專業(yè)性很強的活動,尤其在格律方面。英詩較為通行的格律有七八種,但變體格律或詩人自創(chuàng)格律,可能達數十種。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很容易忽視細節(jié),例如把格律詩視為自由體詩歌。因此,加強學習,深入研究是成為優(yōu)秀編輯的重要基礎。
第三,堅持編輯底線。 編輯往往要和名家打交道,但名家未必出名譯?!榜T唐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馮唐是名作家,但他翻譯的《飛鳥集》嚴重扭曲了原作的內涵。作為編輯,如果能夠頂住壓力,不讓這樣的作品流向市場,那么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馮唐事件”了。在這一點上,黃杲炘就做得很好。當初,有人建議他采用《魯拜集》的譯名來出版他的《柔巴依集》,但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迷信權威,不崇拜權威。
英詩漢譯百年的歷程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及探索,黃杲炘先生在實踐與理論方面做出的努力對譯者、編輯都是極為有益的借鑒。翻譯是一門無盡的藝術,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譯者和編輯來共同完成的偉大事業(yè)。
[1]張魯艷.對“兼顧”譯法的一些看法——兼議黃杲炘《英詩漢譯學》[J] .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3).
[2]劉濤.黃杲炘詩歌翻譯對應說與現代格律詩學[J]. 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8).
[3]朱建祥.譯詩主體的再認識——兼評黃杲炘先生的譯詩主體觀[J]. 山東文學,2009(5).
[4]朱建祥.論異化視角下的“三兼顧”詩歌譯法[J]. 學術探索,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