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
中國女排奪冠,無疑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在里約奧運會后期最為精彩的逆襲。雖然金牌只有一塊,但其傳遞的正能量無法估量,它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的話題效應也非常豐富。競技體育一筆帶過后,再來討論下大眾體育。在討論中國體育時,我們往往分為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實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可以用一個不那么嚴謹的詞“大眾體育”來稱呼,國外也有過一個對應的詞“Sport For All ”。在中國,考慮到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學校體育可以認為是在學校階段實施的大眾體育。2016年里約奧運會其實給了中國體育決策者乃至更高層的一個體育改革契機。當然。發(fā)展大眾體育,需要“三觀”正確。具體而言,發(fā)展我國的大眾體育需要在宏觀的原則理念、中觀的組織架構和微觀的具體操作進行理性思索,并接受實踐檢驗。
大眾體育是面向全體人群的,無論性別、年齡的差別,或者健康人還是殘疾人的差異(1960年開始,奧運會后還有一個殘奧會)。體育是關乎人民群眾福祉,是人的肌體活力、生命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體現。
在北京奧運會后,我國不失時機地大力推動了大眾體育的發(fā)展。例如,2009年國務院確立每年的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fā)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把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提升到國家的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剛剛結束不久的新世紀以來第一屆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著重提出了全民健身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獨特功能和重要價值。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更是未來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體育,尤其是大眾體育,理應為“健康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新時期發(fā)展大眾體育的過程中,需要樹立“大健康觀”的理念。推動大眾體育發(fā)展需要跨部門合作,多行業(yè)參與,見效慢、周期長,難以短期突破和立竿見影。大眾體育的顯性效應可能慢一些,但隱形的效益非常大。根據聯合國相關研究報告的數據,1美元的體育投入至少可以節(jié)省3.2美元醫(yī)療費。
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則需要重提“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思路,特別在中小學階段的體育工作,這是青少年生長發(fā)育、養(yǎng)成體育習慣的最佳時期,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在日本,小孩12歲前教師不得給學生補課,主要原因是小孩眼睛沒有完全發(fā)育,這樣,體育類的課程、課外活動、體育夏令營等成為日本小學生課后和課外的主要活動。大學階段的體育工作是青年學子走上社會的最后一個體育興趣培養(yǎng)階段。清華大學提出“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顯然是非常好的一個做法,值得眾多國內大學效仿。
2016年5月11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北蔡中心小學校園內學生體育課進行的跑步、滾輪胎、踢足球項目,今年來,各小學開設了足球這一課程,也是國家為振興中華足球必須從娃娃抓起的舉措。
我國多個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設有專門的體育機構。前者如國家體育總局及地方體育局;后者如工青婦等機構以及其他社會團體及行業(yè)體協的體育機構。
大眾體育涉及的人群千差萬別,因此更需要多部門協同、多邊互動和群策群力,形成部門合作機制,改缺位、錯位為上位、到位。就國家體育總局及地方體育部門而言,其工作重心真正放到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fā)展上來。從里約奧運會的輿情來看,現在民眾對競技體育的金牌渴求趨于真實,自1984年奧運會以來中國的金牌數量第一次被英國趕超,2004年奧運會以來金牌第一次列第3,但媒體和民眾顯得比較平靜。
一般認為,推動大眾體育需要經費、場地、組織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在這里,體育組織的發(fā)展尤為重要。
根據相關研究,我國體育社團組織的發(fā)育、發(fā)展還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礙。在新形勢下,發(fā)展體育社團組織,發(fā)揮各級體育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非常重要。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劉扶民在8月第24屆中日韓青少年運動會接受采訪時認為,“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則離不開社會體育組織的壯大?!彼€舉例進行比較: “我國各級各類的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大概在7000個左右,而在美國,僅體操這一項就有5000個左右。”事實上,我國許多松散的體育組織也促進大眾體育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以路跑運動為例,許多跑團在組織、訓練普通跑步者發(fā)展功不可沒。接下來,像毛細血管一樣的社區(qū)如何有效地吸納大眾參與,值得社區(qū)工作者思考。
教育部門是涉及學校體育的“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負責人”??紤]到我國實行九年義務制教育,學校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時期和主要場所。據不同年份、不同城市、不同樣本的調查,我國城市中學生的近視率大致在50%-80%之間,僅這一項,就可以想象適齡的青年有多少人能達到參軍體檢標準?其實,學校中加強體育,還十分有助于培養(yǎng)國家公民的競技精神、公平競爭、規(guī)則意識。例如,日本的大學生箱根接力賽20支隊伍參加,每支隊伍10名選手接力跑217.9公里,賽事的電視轉播是日本收視率最高的兩個電視節(jié)目之一。美國的大學體育則是體現校園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走向社會之前一種良好的社會規(guī)則適應的方式。
在這里稍微提及一下美國總統(tǒng)健康與體育委員會。該機構是個決策咨詢機構,倡導積極的生活方式,1983年規(guī)定每年的5月是“全國健身與體育活動月”。近期該委員會主要工作有:推動之前制定的“健康公民2000年”;推出相關研究報告、與社會各界合作開展青少年健身運動、老年人健身計劃;開展以學校體育活動為主的總統(tǒng)健身獎活動、增強體質的相關挑戰(zhàn)活動等。
具體操作其實就是落實和執(zhí)行,這需要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魄力。
就大眾體育而言,目前我國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期,有著非常好的發(fā)展勢頭,如包括水立方在內的游泳館經常人滿為患;羽毛球場往往需要提前預訂。在這里,著重提及一下充滿競技性和自我挑戰(zhàn)性的群眾性馬拉松、越野賽和鐵人三項運動。自2015年中國田徑協會放開馬拉松賽事的審批之后,馬拉松運動風起云涌。到今年8月,我國在中國田協注冊的馬拉松就超過 200場。在這股風風火火的馬拉松熱潮中,有一些組織者在商業(yè)驅動下的短期行為以及無知者無畏的跑者,但總的趨勢還是好的。2016年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男子全程的精英通道需要在2015年的男子全程比賽中跑出3小時25分的成績,比之前一年的要求提高了5分鐘?!度窠∩碛媱潱?016-2020年)》提出了“城市社區(qū)建設15分鐘健身圈,新建社區(qū)的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這個目標的達成,顯然需要在具體做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真正落實。此外,城市居民醫(yī)??ê腿窠∩砘ㄙM之間能否有激勵性的舉措出臺?農村的體育公共服務怎么提高,在具體操作上需要創(chuàng)新嘗試。
我國學校體育方面,可做的事情也很多。例如以中學體育為例,中考體育分數也加到總分中。在上海,中考體育分值為30分。一方面是總分分值比較低,另一方面標準比較低,一般學生都能達到24分以上,學生之間分數差距拉不開,其杠桿作用無法發(fā)揮。既然體育是中考分值的一部分,就應該發(fā)揮指揮棒的作用。至于高考,在顯然無法取消的前提下,怎么體現體育的重要性,這需要教育部門具有開拓者的勇氣和開創(chuàng)性的做法。此外,中小學的夏令營體育項目、平時的兩課一操、興趣小組、體育代表隊等都有值得改進的空間。中國的中學和小學體育教育所擁有的環(huán)境、氛圍、條件、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與歐美國家不同,國外的經驗可以介紹,比較,但在具體措施上,無法照搬照抄,這需要教育部門先行先試,勇于開拓,允許試錯,總結經驗。否則,無法達成《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的“切實保障中小學體育課課時,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的目標。
大學,同樣應該發(fā)揮體育重要和獨特的作用,我國的大學面臨的應該要讓大學生在離開學校前理解體育的美好并且會享受體育的魅力。不少發(fā)達國家的高校,承擔了競技體育人才的主要來源地的功能。學校體系中大眾參與度體現了體育人才可供選擇的廣度和厚度,例如美國大學生運動員(絕對不能接受贊助,是業(yè)余運動員)成為2016美國里約奧運代表團的主力;根據中央電視臺張斌的文章,英國拉夫堡大學學生在最近一次的英聯邦運動會上獲得44塊獎牌。我國不少高校開展了有特色的體育活動,如清華大學師生自2000年開始有組織參加北京馬拉松賽;根據2015全國大學生馬拉松論壇廈門大學教授鄭婕提供的數據,“從2004年到2014年,廈大共有14222人次報名參加全程馬拉松,其中9439人次跑完全程”。此外,學校參與全國大學生的區(qū)域聯賽和全國聯賽,也是校園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這方面美國大學的體育聯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筆者曾經訪學的印第安納大學的校園“小五百(Little 500)”自行車賽就是校園文化的一個特色。這些大學體育聯賽提供了一個個體實現、英雄主義的范本,營造了較為理想化的團結協作、公平競爭的體育氛圍。校園競技體育的獨特魅力、示范效應和榜樣作用無疑激勵了一代代的年輕人。
新形勢下發(fā)展大眾體育,相關的體育研究也要跟上。日本每年要發(fā)布《日本體育白皮書》,根據肖煥禹(2009)的研究,白皮書內容包括參加體育人口動向、體育設施與環(huán)境、體育俱樂部、體育人力資源等10個方面的內容。美國田徑協會每年發(fā)布美國馬拉松賽事的數量、完成全馬和半馬的人次數等等數據。我國發(fā)展大眾體育,也需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需要事前的調查研究,事中的協商和運作,事后的反饋和修正。例如,年度性的國民體質調查需要穩(wěn)扎穩(wěn)打地做,為未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持。
體育理應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就中國體育而言,歷史到了一個重要時期,而每每到了奧運會,這個話題總被討論。無疑,體育改革,特別是大眾體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同樣迎來了一個轉型升級的良機。之前較為粗線條和籠統(tǒng)的提法需要精細化的詳細說明。顯然,大眾體育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需要從原則理念、組織架構、具體操作等方面進行多層次的通盤考慮,這樣才會達到平衡、理性的準確認知,進而在具體操作上才能接地氣,少走彎路。 (作者為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