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濂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我國西北邊疆暴發(fā)動亂之機,以“代為收復”為名,悍然出兵占領(lǐng)了新疆伊犁地區(qū)。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奉命出兵新疆,迅速平息叛亂,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領(lǐng)土,但沙俄拒不交出伊犁。光緒四年六月,清政府派大臣崇厚赴俄談判索回伊犁事宜?;栌篃o能的崇厚在沙俄的威脅愚弄下,竟擅自簽下了喪權(quán)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除割去霍爾果斯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大片領(lǐng)土外,還賠款500萬盧布。消息傳回大清,民情激憤,輿論大嘩。清廷于光緒六年一月將崇厚革職問罪,并照會俄國,另派駐英、法公使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談判改訂條約。
光緒六年六月,曾紀澤赴俄重開談判。是時,沙俄在中俄邊境不斷增兵,并出動大批軍艦,揚言要封鎖中國海面。英、法、美、德等國為了各自利益,也紛紛向清政府施壓。國內(nèi)妥協(xié)派嚇破了膽,主張“仍照原約”,吞下《里瓦幾亞條約》這個苦果。曾紀澤受命于危難之際,深知自己所擔負的是一個艱巨的外交使命,但他力任其難,決心對嚴重損害我國主權(quán)的條約進行改議。
曾紀澤到沙俄外交部商談遞交國書的日期,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等“面冷詞橫”“厲聲相待”,拒絕談判,宣稱“現(xiàn)在只候照行,無可商議”。曾紀澤鎮(zhèn)定自若,據(jù)理頂回,并把自己事先擬就的有關(guān)改訂新約的六條大綱送上。吉爾斯看后惱羞成怒,宣布中斷談判,派遣駐華公使赴北京交涉,以此要挾清廷,進行外交訛詐。
清廷大為恐慌,慈禧電告曾紀澤“總以在俄定議為要”。曾紀澤從容應(yīng)付,雙方談判的焦點在割地與否的問題上。沙俄軟硬兼施,百般刁難,拒絕改訂原約;曾紀澤“疊次厲聲爭辯”,盡力推翻原約。對于索回伊犁南境廣大地區(qū),曾紀澤全力爭取,絕不松口。駐華公使提出,如果中國索回特克斯河流域,則必須割讓其他地區(qū)補償俄國的損失。曾紀澤回答說:“我想從今以后,中國土地,斷無再讓之事”,嚴詞拒絕駐華公使的無理要求。
接著,俄國外交部要員又以戰(zhàn)爭相恫嚇,公然要曾紀澤申明永遠不索伊犁。曾紀澤說:“如果俄國硬要這樣,那中國就將把前約全部廢棄,緩索伊犁。倘兩國不幸有失和之事,中國以兵威來索土地,則何地不可索,豈獨伊犁?”說得俄國外交部要員理屈詞窮,無言以辯。接著,他們又提出俄國因“遣船備邊”費去盧布1200萬元,要中國賠補俄國備兵設(shè)防之款。曾紀澤質(zhì)問道:“雙方都沒有打仗,何來兵費之說?”對方聲稱,如果中國不答應(yīng),俄國就真的要和中國打一仗。曾紀澤針鋒相對:“勝負還很難說,中國獲勝的話,那么俄國也須賠償我國兵費。”義正詞嚴,力挫沙俄兇焰。
復雜的談判持續(xù)了七個月之久,由于曾紀澤的力爭,沙俄感到非常棘手,他們無可奈何地承認:曾紀澤“十分傲慢,并且熟悉世界政治,訛詐也不能使他害怕,所以對他不能抱任何幻想”。最后,沙俄只得放棄對《里瓦幾亞條約》的堅持,同意改訂原約。
光緒七年正月,曾紀澤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與沙俄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盡管這個條約仍然是個不平等的條約,但和崇厚所簽訂的《里瓦幾亞條約》相比,畢竟挽回了一部分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減輕了中國所蒙受的損失。
編輯/夕顏